小敏家为什么换女主(小敏家吵架引发2.2亿次围观)

01

最近,

电视剧《小敏家》火了

在网络上引发不少讨论

其中,

#小敏家吵架太窒息了#

这一话题更是引发2.2亿次的围观

小敏家为什么换女主(小敏家吵架引发2.2亿次围观)(1)

剧中,因为前夫纠缠,周迅饰演的小敏与母亲翻旧账撕破了脸。

小敏责怪母亲干涉太多:“我说了多少次我要离婚,当初要不是你撮合,他也不会是我的前夫!”

母亲抱怨女儿不懂感恩:“你心里一直都怪我,我欠你们所有人的,满意了吧!”

小敏家为什么换女主(小敏家吵架引发2.2亿次围观)(2)

本来要好好坐在一起吃顿饭,结果饭没吃成,母女俩吵得两败俱伤。不仅如此,小敏和儿子之间的争吵,也是让人倍感压力。

小敏家为什么换女主(小敏家吵架引发2.2亿次围观)(3)

其实,这些话并非儿子的本意。相反,他非常爱妈妈,可是却不知如何表达,听到妈妈误会自己,伤人的话也就脱口而出。

这些真实又窒息的场景,何尝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对外人和颜悦色,却对身边最亲近的人恶语相向。

02

诗人安琪洛精准地描述过言语的力量。她说:“言辞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我们虽看不见言辞,它们却成为一种能量,充满在房间、家庭、环境和我们心里”。

曾经看过一个获奖无数的公益视频《暴力语言会变成凶器》:

这个视频是艺术家解勇与沈阳心理研究所合作的,讲述了 6 名少年罪犯的真实故事。他们都有一个痛苦的童年,都曾受到父母恶毒的言语攻击。这些辱骂拼凑在一起,成为了他们一生的噩梦。

小敏家为什么换女主(小敏家吵架引发2.2亿次围观)(4)

语言不会伤人肉体,但却是最锋利的武器。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实实在在影响了孩子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模式。

胡适的母亲性子温和、宽宏大量,跟谁说话都是轻声细语,从没说过一句伤人心的话。

即使胡适犯了错,母亲从来不在外人面前骂他一句、打他一下,而是到了夜深人静时,关上房门,心平气和地跟胡适摆事实讲道理,跟他说:

“你要踏上你父亲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丢他的脸。”

多年后,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孩子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孩子。

父母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好好说话,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03

来看看在这些场景中,怎样和孩子更有效的沟通吧~

表扬孩子时:

“陈述事实 表达感受 正向肯定”

每个孩子都希望从父母那儿得到赏识和赞扬,表扬是良好亲子关系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在表扬时如果能运用得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增值效果。

父母把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孩子的情况实事求是地表达出来,只说事情本身,不掺杂个人情绪。这样可以让孩子“情景复现”,再一次体验当时快乐的情景。

同时,父母向孩子陈述自己知道这件事时的情绪体验,让孩子清楚父母因为这件事,快乐着他(她)的快乐,孩子也会强化类似事件的复现。

最后,给孩子的事情定性,是孩子今后回忆起来能够获得的最强印记。

安慰孩子时:

“解义 反应感受 引导”

孩子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处在一个向成人逐渐接近的特定过渡期,是一个未来定向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社会化问题的困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父母,我们要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孩子排忧解难,指明成长的方向,增强孩子独立抵抗“生活风雨”的能力。

父母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经验,将孩子遭遇的问题或陈述的情况,简明扼要地说出,以求得孩子的证实。解义的语言要清晰明辨,以孩子能接受的信息能力为基础,让孩子听懂。同时要根据孩子的语言或者眼神、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获悉孩子当时的情绪。反应感受要真实可信,忌夸大其词、言不由衷。最后根据孩子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建议要合乎当时孩子的心理处境,能被孩子接纳为宜,让孩子觉得父母就是他(她)的避风港湾,是他(她)最可靠的人。

规劝孩子时:

“倾听信息 冲突解决双赢法”

父母和孩子也有话不投机、闹误解、对话陷入僵局的时候。因为都是当事人,“只在此山中”,情绪激动,很可能会“不识庐山真面目”,使对话链接起来变得困难。

父母需要拿出倾听的姿态,做好沟通准备,释放给孩子一个信息:父母很重视孩子,不是敷衍,使孩子产生一种被尊重、理解、接纳和爱的内在情绪体验。

交流时,双方共同找出一种或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方案的结果不重要,重在亲子沟通交流、相互协商,最终商讨出亲子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批评孩子时:

“七句箴言”沟通方式

“七句箴言”的沟通方式即:一问情况、二问感受、三问打算、四问办法、五问能力、六问希望、七问影响。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而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

尤其是当孩子犯错之后,更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宽容和指导,他们更在意家长的说话方式。如果家长能耐心倾听,站在孩子的立场顾及孩子的感受,则批评也会是温暖的。

其实,

还有一种更重要的教育方式,

是学会珍惜。

知乎上有人问:

为什么人总会对自己的父母没耐心?

有个扎心的回答是:

因为不懂珍惜。

我们知道亲近的人不会离开、

不会伤害自己。

我们对所有人好好说话,

唯独对最爱自己的人无所顾忌。

但越是亲近的人越应该好好珍惜。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被倾听,被善待。

好好说话,控制自己的脾气,

也是守住一个家的和气。

转载请注明来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yqbjll@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本文部分素材综合自五维成长、孩子通、青年文摘等。

来源: 首都教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