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和玄武湖的人文景观比较(孤山不孤西湖的心脏)
从北山街,走过西泠桥,就是西湖著名的孤山了;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更是西湖是文物胜迹荟萃之地;
如果说西湖是杭州的心脏,那么孤山——个人毫不客气地认为——是西湖的心脏,
【梅妻鹤子】白居易的名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早就为孤山打响了名声;
而苏轼的“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更是引出了孤山的主角——林逋——是他把仅33米高的孤山塑造成了咏梅、赏梅、隐逸的圣地;
”梅妻鹤子”的北宋人林和靖,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古人有诗:“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
把孤山形容为蓬莱有点言过其实了,但孤山的梅花确实是西湖景观的一绝;
要不然林和靖也不会把梅花作为妻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他的《山园小梅》成为了千年来咏梅的绝句,孤篇气压咏梅文学史;
从西泠桥看保俶塔
孤山的梅花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感慨“自浦之卒,湖山寂寥,未有继者”
苏轼更是作诗赞到“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杨公堤的修建者明代杭州知州杨孟瑛,有这么一句话““西湖之功,成自三贤(白居易、李泌、苏轼),西湖之风,参以逋仙”;
我们的老朋友张岱写下《林和靖墓柱铭》:
“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
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
著名学者陈文静先生在《西湖一千年》中分析道,林和靖对于西湖文化的贡献在于,
他让本来恬淡质朴平和的西湖走向阴柔简约妩媚,并开启了隐逸、自由、放浪形骸于城市山林(注意有个城市前提,而不单单是山野之地)的另一条西湖审美认知路线,是对西湖美学的新的创造;
我想,这个美学所包含着的隐逸文化,既承接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自由之风,又极大地影响了宋以降,明清之际的徐渭、袁枚、高廉、张岱、陈继儒等文人对于西湖的感慨和描摹;
“西湖是亦城市亦田园、世俗自然的地方,更是世俗化乌托邦的最佳代表,这让赋闲、外放、致仕甚至商贾都能找到心里安慰;”
因为经过林和靖、欧阳修、到苏轼的接力棒,西湖在北宋时期完成了这样的文化定格:儒家知识分子审美的标尺,士阶层的精神寄托,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如今在孤山,孤山寺早已不见钟声,放鹤亭也无隐士踪迹,但每年如约而至,凌寒盛开的多种梅花,都使人沉醉于这片花海和湖山;
【西泠印社】
而孤山除了隐士文化,在金石篆刻界的地位也很高;
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就位于孤山,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厉良玉、叶铭等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
后来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名流大家均为西泠印社社员;
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以篆刻书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享誉海内外。
【湖山一览】
孤山在清代是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杭州的行宫,中山公园里还有行宫的遗迹展示;
中山公园外面,建有“光华复旦”的牌坊(其实在民国纪念孙中山先生时,圆体字原为“复旦光华”),为清代孤山行宫的“万福来朝”牌坊;名字取自先秦时期的《卿云歌》。其中有两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此地是西湖经典打卡机位之一;倘若在烟花三月,也不必下扬州,在西湖能直观感受到袁公安笔下“山色如蛾,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的画卷,
若再下点润如酥的绵绵春雨,起着些薄如翼的盈盈云雾,真格是一朝天堂,一夕人间;
【孤山景点一揽】:
放鹤亭、林和靖墓、西泠印社,玛瑙坡、一眼泉水、文澜阁、中山公园、清行宫、敬一书院、秋瑾墓、六一泉、苏曼殊墓园、半壁亭,浙江博物馆分馆、中国印学博物馆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