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与北太行有何区别(太行凭什么成为)

太行与黄河,以一山一河之力,命名了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而在历史上,这片被称为“中原”的土地,就是中国最早的“山河”。

今天,我们重点来讲一讲“山河”之山-“太行山”。习惯上,人们把太行山分成三部分:北太行、西太行和南太行,分别对应河北、山西和河南境内的太行山。

太行之名,“太”,比大更甚;《河图·括地象》云,“太行,天下之脊”。平均海拔只有1200-1500米的太行山,南北才800里,与中国其他山体相比,山体不高、不大、不长,但自古以来,人们习惯用“800里巍峨太行”“中国之脊”来形容它,太行当得起这些伟称吗?太行,凭什么成为“中国之脊”?

太行,位于地理“脊梁”线的中心位置。地理学家,把中国地貌分了三个阶梯,其中第二阶梯、第三阶梯分界线刚好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太行山就位于这条地理“脊梁”线的中心位置,正中“中原”的“脊梁”,自北而南贯穿于中国大地的腹心,上接燕山,下衔秦岭,它既是中国地理第二、三级阶梯的天然一跃,也是中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地理分界线。

南太行与北太行有何区别(太行凭什么成为)(1)

我国地表形态三个阶梯划分

太行,由名山汇聚而成。和秦岭一样,太行也不是“一座山”,太行山系,其实云集了诸多名山,它是由五台山、恒山、灵山、白石山、太白魏山、王屋山以及中条山等众多山脉组成的山体。

巍巍太行,何其广大,容得下众多名山大川。五台山位列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在中国乃至东亚的佛教界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恒山,太行支脉,五岳之一,号北岳;云台山,竹林七贤(魏晋时期七位名士)的避世之所,为中国人提供了另一种精神世界的可能;王屋山,太行余脉,相传为黄帝祭天之所,汉魏时道教的“天下第一洞天”......。

南太行与北太行有何区别(太行凭什么成为)(2)

太行,由名山汇聚而成

太行,文明起源的轴心地。太行山,人们也将其称为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早期的太行山被中国人赋予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中国人在这里建构中华视角下的宇宙秩序,探索文明起源的奥秘。传说女娲在这里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商王成汤在这里“桑林祷雨”,在后世百姓的传说演绎中,成汤从一位皇帝变成了雨神;后羿在此射日,精卫在此填海,愚公在此移山,神农在此尝遍百草……

太行,华夏身后的靠山。太行山的意义绝不局限于太行山本身,太行山的山和水,为周边众多文明的诞生和繁荣创造了一个伟大的舞台。

众多河流横切太行,在出山口附近形成冲积扇,与古黄河的沉积物一道,让华北平原沃野千里;黄河中游的最大支流汾河,正是在太行山、吕梁山等两大径向构造体系中发育、起源,哺育了山西最富饶的汾河谷地,滋养着华夏文明。

太行山的东西两侧有两条辉煌的古城市带,自商以来,无数王国、诸侯国涌现其中。在太行西麓的汾河谷地,晋阳、平城等,无不书写着自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变化;在太行东的河南、河北一带,河南安阳殷墟,商朝颇具规模的都城,再有邯郸、邺城、北京等,几乎就是一部自夏商至明清的中国城市史。

南太行与北太行有何区别(太行凭什么成为)(3)

太行山两侧的城市带

再也找不出第二道山脉,被如此多古都、名城拱卫,有如此众多的文物积淀,太行山就是华夏文明的靠山、文明轴心。

太行,中原的母亲之山。太行山周边的众多盆地和华北平原,是人们理想的家园,聚集而居在平原、盆地的人们,对太行最初的最直接的视觉感知,就是“巍峨”、犹如“脊梁”,由此成就了太行的地理样貌。虽然在现代人看来,太行山远不及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昆仑山脉中的高山耸立入云,但对我们的先民来说,太行山,就是他们面对的第一大山。

看一座山是否巍峨,要看两者之间的相对高差,特别看它与周边区域的相对高度。太行山,位于平均海拔只有50米的华北平原之西,所以二者之间的相对落差就非常大,达到1500-2000米;再加上太行山脉东侧属于地质断层结构,虽然普遍不是很高,但山体陡峭,悬崖峭壁很多,所以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险要和巍峨雄浑。

去过青藏高原的人是否有这样的感觉,感觉那里的山没有记载中五、六千米的高度, 记得当时我站在念青唐古拉山前,几乎不相信这就是赫赫有名的6000米海拔高度的念青唐古拉山,充其量1000多米足矣,为什么有这样的错觉,因为我是站在4000的高原上,面对高大的山体,混然觉不得它的绝对高度。

太行,华北平原的“三江源。跟许多大山脉都是大河流域的分水岭不同,太行山的许多河流水系横穿山脉而过,太行山孕育了众多河流,是华北平原的“三江源”。借助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巨大的地势落差,水中太行来,河水在寻找进入华北平原的道路,沁河、漳河、滹沱河、沙河、唐河、拒马河、永定河等河流,横切了太行山主脉,流入华北平原,滋养万物,让这里沃野千里,为北京、安阳、灵寿、邯郸、邺城等古城的诞生,提供了生命之源。

太行,(“太行八陉”)连通中原(山西和河南、河北)的黄金大道。太行山不算太高,虽然对古人来说依旧是一道横亘山西和华北平原间的屏障,但她没有成为一道明显的隔断。太行山多座山脉彼此之间存在很多东西走向的山谷垭口,太行河流进一步切割出了山脉中的许多水口,这些水口与山脉上天然的隘口(山谷垭口)一道,成为重要的通道,太行山最著名的水口、隘口共有八处,并称为“太行八陉”。什么是“陉”?造成山脉中断的地方就称为“陉”,这是太行山周围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形方言。

太行八陉、太行大峡谷,是水路,是通道,更是战略家眼中的黄金大道。两千余年来,太行山一带经常成为不同文明、不同政治势力冲突、融合的区域,此时的“太行八陉”就是物资、人员的通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古代,“太行八陉”就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也发生过很多有名的事件,据统计,历史上有50余起战争在太行陉发生,有11位帝王在来过太行陉,有上百位文人留下近200余首关于太行陉的诗文佳作。韩信正是在井陉口“背水一战”;曹操从滏口陉进入山西,发动壶关之战;明英宗出居庸关北伐,走的是军都陉。“太行八陉”中的井陉,作为县的名字沿用至今,曾经是陕西、山西入京的交通要道,而如今石太公路和石太铁路也依旧伴着井陉而走。

因为通道的重要性,太行这座大山,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山西和河南、河北的神经。

南太行与北太行有何区别(太行凭什么成为)(4)

太行,逆天改命的精神山脉。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只要知道“愚公移山”,就知道太行山、王屋山。“愚公移山”是一种象征,一种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精神象征。如今,太行儿女似乎都有着开山破壁的天性,总涌动着一股“愚公移山”的内力,“愚公移山”的现代版还在继续。

今天我们旅行在太行山上,可以欣赏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人造工程”,特别是“石洞公路”和“人工天河”,让旅行者在欣赏太行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同时感受太行深处的“人工绝景”。

“石洞公路”:有基建狂魔之称的当代筑路人,在太行人面前只能屈居第二,这里已建有郭亮路、锡崖沟、回龙、昆山、陈家园等7条最逆天的挂壁公路,一条条悬挂在太行半山腰的上,这些“石路”竟然是靠着人的手,用铁钎、铁锤等最原始的工具,在壁立千仞的岩石上一锤一锤凿出来的,使天堑变通途,“石洞公路”是通往外界的石道,也是一条幸福致富道。

南太行与北太行有何区别(太行凭什么成为)(5)

河南郭亮挂壁公路

南太行与北太行有何区别(太行凭什么成为)(6)

河南郭亮挂壁公路

“人工天河”:上世纪60年代,十万林县开山者,历时近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在太行山腰的悬崖峭壁上挖出一条红旗渠,这是一条“人工天河”,将漳河水引入林州。悬挂于太行山腰的“红旗渠”,更让林县人民这股“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传遍大江南北。

太行山独特的地理和地质特点,决定了这座山脉给人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南太行与北太行有何区别(太行凭什么成为)(7)

林州红旗渠

太行,真实得太行,眼前的太行,身临其境时的太行,的确赋予极大极高的一整“行”。太行山嶂石林立,并以其横向展开的气势,形成太行山特立独行的恢宏长崖、断面直挺的太行山崖壁景观。

在剧烈的地质变迁中,地球给太行山留下了震撼世人的三大奇景:塔峰、峡谷和长崖,而最富标志性的地质景观:是红色石英砂岩构成的水平方向发育的的“多级断崖石墙”。因以河北赞皇嶂石岩一带最为著名,也被称为“嶂石岩地貌”,与丹霞、张家界齐名的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与丹霞的水韵、张家界的奇秀不同,嶂石岩的崖壁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北方硬汉,洋溢着刚劲之美。

来到太行,一路都是这样连天蔽日、千仞壁立连绵不续的长墙、长崖,这种横向展开的绵延不绝的崖壁景观,成为太行山区最引人关注的美景。太行山不似青藏高原那些雪山以高耸取胜,而以岩壁横向展开的气势撼人心魄,好似一面面红色的万里长城。

难怪太行山被人们比喻成像一堵拔地而起的墙,屹立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的西边。太行山,从低处看,是一面巨墙,壁立万仞,隔绝一切信息;从高处俯视,又如一阶阶石梯,拾级而上似乎就能抵达新的世界。

南太行与北太行有何区别(太行凭什么成为)(8)

太行大峡谷之八泉峡玉皇顶

南太行与北太行有何区别(太行凭什么成为)(9)

太行典型地貌:长崖、长墙、直壁

南太行与北太行有何区别(太行凭什么成为)(10)

太行典型地貌:长崖、长墙、直壁

就这样,我们行走在魏魏太行上,饱览祖国的壮丽山河同时,也一次次接受心灵的洗涤,让简单的灵魂受到一次次的拷问,为之震撼、为之震惊、为之感叹!

太行,一条地理山脉,一条文化山脉, 更是一条精神山脉!太行,当之无愧的“中国之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