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孟尝君列传删改及翻译(读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姓田名文,袭其父田婴爵位,在封邑招揽各国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他对门下宾客一视同仁,待遇不分贵贱,所以投奔他的人越来越多,号有“三千食客”,在齐国形成一股实力较强的政治势力。
孟尝君之所以能够招揽三千门客,是因为他愿意舍弃家财给予慕名而来的人丰富的待遇。三千门客用同种眼光看待,不区分贵贱,一律给予厚待,让投奔之人有一种亲切感。那么他为何有能力养活这么多人呢?首位来讲,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其父田婴是齐宣王的弟弟,他们家也就是“皇族”成员了。而且他父亲又是齐国的宰相,常言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更何况是一国宰相呢。所以他父亲积聚了万金的财富,给他留下了一笔丰富的遗产。其次,他父亲死后,自己就承袭了爵位而且后来也做了宰相,拥有万户的封邑。后来封邑的赋税收入养活不了那么多的宾客,就又去贷款放债。如果放债的利息很低的话,放债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我认为他可能放的是高利贷。正因为继承了父亲的遗产而且他又去放债、收租,才有能力去养活几千人。
孟尝君这个人对食客可谓是很厚道了,自己什么待遇就给食客什么待遇,还对食客的亲戚时不时的送上温暖的祝福,献上丰厚的礼物。那么孟尝君真的就是一个仁义厚道、乐于助人的人吗?我看未必。他经过赵国的时候,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都来围观想一睹风采,见了以后发现和自己梦想中的孟尝君完全不一样。原以为他是个魁梧的大丈夫,结果只是个瘦小的男人罢了。孟尝君听了这些揶揄他的话,大为恼火。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他并不是一个善良仁义的人,相反还很残暴。那为什么对那些慕名而来的宾客彬彬有礼呢?就是因为那些宾客是对他是有用的,养他们是为了以后他们能帮助自己。那为什么对那些宾客不进行筛选,而是不管他们是不是真有才能都养在府里呢?很简单,你不知道以后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也就不知道会用到什么样的人,所以不管来的人是什么样的,先养着再说。比如说后来在秦国救了孟尝君的那两位“鸡鸣狗盗”的仁兄。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终于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再者,一点一技之长都没有的人也不敢去混饭吃,毕竟要和那么多有本事的人朝夕相处,自己一无是处会被一帮人耻笑的,那个时候的人还是要脸的居多。比如,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一样,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馆惭愧的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我误会了主人,对不起主人,我在宾客里也混不下去了,于是选择自杀,是很要面子的。所以一无是处的人在那里根本待不下去。
那么,孟尝君门下的所谓三千食客都是能人干将吗?也不尽然。可以说这些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但是指点江山、辅佐社稷的能人是没有的。《史记》中所记录的应该都是有代表性的事情的,而《孟尝君列传》里提到的门客只有像魏子、冯欢一样拿主人的钱去收买人心和装狗学鸡的人。这些人都只是些小聪明小能耐,但是治国辅政就差的远了。所以王安石说“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齐湣王灭掉了宋国,愈加骄傲起来,打算除掉孟尝君。孟尝君很恐惧,就到了魏国。魏昭王任用他做宰相,同西边的秦国,赵国联合,帮助燕国攻打并战败了齐国。而且孟尝君还是齐国的皇亲。这似乎不符合古代的忠臣孝子的标准吧。有人说,春秋无义战,而我从孟尝君的表现觉得春秋战国无忠义之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