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针剂和针剂哪个生产容易(大车间专门生产)
北京各大医院的院内制剂因为疗效好、价格便宜,一直备受患者的青睐,如北京儿童医院的远志杏仁合剂、中日友好医院的生发酊、首都儿科研究所的肤乐霜等,都是颇受患者认可的明星“小药”。
不过一直以来,患者对“小药”也有诸多好奇。比如有热度的“小药”为何不批量生产?是否是小作坊生产的?谁来把生产标准和质检标准关?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探访了多家医院制剂室,了解“小药”诞生全过程。其实,这些医院生产的“小药”都有大来头,是经过成熟且严格的标准化生产流水线生产的。
大车间专门生产“小药”
经济开发区景园街附近,北京儿童医院制剂室配制车间内,3名药师站在设备前忙活着,3吨的提取罐中正在熬煮中药材,整个车间散发出阵阵药香。一旁是包装车间,传送带上,一瓶瓶药剂整齐地排列,被工人们飞快地装入筐中,等待下一步的质量检测。
北京儿童医院制剂室
北京儿童医院制剂室生产配制组长王海伦介绍,虽然是院产“小药”,生产流程严格遵守规范。该院生产的每一款中药制剂都会经历投入药材、提取浓缩、配制灌装、灭菌、质量检验、包装放行等全流程,完全符合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说是车间,这里更像是一座完备的工厂。配制车间有2940平方米,药检室的面积是500平方米,恒温原辅料库、提取车间、洁净区、内包材库、成品库等一应俱全。“我们生产线可以满足合剂、乳膏剂、洗剂、软膏剂、糖浆剂等25种批准文号的制剂品种生产,其中中药制剂14个,化药制剂11个,常年配制21个品种。”王海伦心里有本账,数据脱口而出,“目前,制剂室有10多条生产线,年产量可达150万瓶。”
各大医院生产的“小药”其实都是大车间生产的。中日友好医院就在院内专门建了一幢5层的制剂楼,进行院内制剂的研发、生产和检验。
“1984年开院之初,我们院就设立了制剂室,不过当时只是地下室里的一间小屋子。1987年,中药制剂室搬到地上,盖了一间大平房,放置的主要是提取、浓缩罐等设备,虽然条件简陋,但保证了有效的生产。”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原制剂科主任鞠海回忆,当时中医皮肤科门诊量大,一些知名中医专家的自制“小药”疗效颇好,该院决定扩大院内制剂生产规模,优化生产标准。
1991年,一座5层的制剂楼在中日友好医院北部正式落成。“制剂室洁净度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我们的生产环境干净整洁,配备消毒灭菌设施。”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制剂室主任马秉智说,2001年国家药监局颁布《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办法》时,该院又为制剂室增加了10万级净化区,净化标准完全高于规范要求的30万级净化标准。
“小药”要闯重关才能销售
“小药”和患者见面,要经过层层严格的关卡。
记者在中日友好医院的制剂楼采访时,正赶上工作人员送往3楼的药检室送验。该院制剂室副组长李栋介绍,质量检测贯穿院内制剂生产的全部环节。“首先,药检室会对原料药进行质量检测。其次,在生产过程中,每位药师必须严格按照制剂批准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比如药材投料严格按照处方、各环节工艺参数符合规定等。制剂室定期还要检测制药用水和制剂室洁净区洁净度等,确保制剂室生产的制剂符合规定。”
药检室的走廊里陈列着一排排化学试剂柜,里面配有带净化功能的活性炭。化学试剂就储存在柜子里,标签清晰、信息完整。
中日友好医院“明星小药”生发酊
“药检室主要分为理化实验室和仪器室。”李栋解释,理化实验室主要完成药品的定性检测,判断药品中是否含有某种成分,通过理化实验即可完成,如测定成分含量,则需要质检员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比较先进的仪器进行检测。所有环节的检测合格后,“小药”才能被放行存入成品库,药房再通过HIS系统申领,最后接受制剂室的派送。
李栋说,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分局每年对制剂室进行日常监督,一方面检查制剂配制、检验相关记录,另一方面还要检查制剂室环境卫生。
部分“小药”将走向大市场
“小药”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至60年代,当时我国制药工业比较落后,人民健康需求不断增加,医院药学人员开始根据临床治疗需求配制制剂,以缓解用药压力。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很多医院都开始自己配制如葡萄糖注射液等简单的注射液,而一些实力较强的医院便着手研制自制药剂。”王海伦介绍,北京儿童医院在1955年开始由药师配制1%稀盐酸、50%硫酸镁溶液、胃蛋白酶合剂等制剂。上世纪60年代,该院正式编制了《北京儿童医院制剂规程》,使院内制剂生产规范化。1990年,《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制度实施,该院制剂室成为首批获证单位,每5年1次制剂许可证验收使得制剂配制走向规范。到了2020年8月,该院制剂室已全面执行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
“小药”的适用范围也有明确规定。2005年发布的《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医疗机构制剂只能在本医疗机构使用。患者可以通过到医院就诊,由医生开具处方购买“小药”,还可以在部分制剂互通的医院药房中调剂购买“小药”。2017年,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市属医院内部制剂调剂的通知》,明确了13种儿童用医院制剂,可以在22家市属医院中的儿童专科医院或具有儿科诊疗科目的医院间申请调剂使用,为患者使用“小药”提供了便利。
为何不干脆通过申请上市?首都儿科研究所药学部主任张建民分析,很多医院的院内制剂诞生年代久远,医疗机构制剂文号大多是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注册取得的,受当时条件限制等因素,在注册时,基本没有做过临床试验,但多年的临床使用已经验证了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按照现在的规定,新药上市必须经过临床前试验和临床研究,整个过程可能需要花费5至10年,时间和金钱成本过高成了制约院内制剂上市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大多数院内制剂都是供应给常见药物无法有效治疗或缺少针对性药物的患者使用。医院生产自制药剂的初衷是治疗患者,而非为了盈利,所以这些“小药”大多售价低廉,很多仅比成本价略高一点,也有不少干脆按成本价卖,有的甚至低于成本价出售。张建民说:“还有部分院内制剂保质期很短,仅有6个月,不适合在药店长期售卖,更适合放在医院药房中供临床使用。”
不过,有些“小药”也在尝试扩大市场投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儿童医院的两款院内制剂——洁童阴洗剂和复幼合剂,被药企看中。“这两款中药制剂临床应用有二十余年了。现在和药企完成签约,有望通过技术转让,转化为新药上市。”王海伦说,淤胆通颗粒、二甲硅油乳膏两款新制剂研制项目也已签约立项。
近年来,国家也对增加了中医药的支持力度,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其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2020年4月,国家药监局公开征求《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可根据人用经验对药物安全性、有效性的支持程度,可豁免非临床有效性研究、工艺及稳定性研究、Ⅰ、Ⅱ期临床试验。这些规定落地,意味着中医药院内制剂的研发周期有望缩短,一些院内制剂有望上市。
即便是仍然只在医院里使用的“小药”也在不断升级。比如首儿所的明星“小药”肤乐霜,尽管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产品,但一直在进行工艺研究和标准提升工作,疗效和质量始终保持良好。
【温馨提醒】
切忌盲目购买使用“小药”
记者在采访过程时,多位专家都直言,“小药”虽然有疗效,但不建议患者盲目购买和使用。张建民特别提醒,院内制剂属于处方药,原则上必须凭借医生开具的临床处方在医院药房购买,医生也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是否应该使用院内制剂。“我们呼吁患者和家属一定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院内制剂,不能因为某款‘小药’名气大,就盲目地购买使用。另外,网络代购的‘小药’获取渠道不明,寻找代购也存在买到假药的风险。”
(原标题:明星“小药”是这样诞生的,揭秘院内制剂生产全流程)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实习记者 柴嵘
流程编辑:u099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