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我的读书感悟怎么写(谢付亮如何读书)

读书笔记我的读书感悟怎么写(谢付亮如何读书)(1)

4月23日,又逢读书节。

为什么要读书?究竟怎么读书?

孩子,为什么要读书?究竟怎么读书?

成人读书,会不会太晚?怎样做读书笔记?

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经常思考,也经常有人问我,或找我推荐书。这些看起来是不同的问题,却可以当作一个读书的“大问题”,一同来思考。

(一)破解“读书无用论”

有用,无用。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就像一把无比锋利的刀,迅速将世间万物一劈两半。

于是,很多人追逐的“有用”,凡事以“有用”为第一标准,因此而快速发迹;很多人因此陷入困境,甚至日渐落魄,我们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渴望拿到“金钥匙”。

也因此,贴着“成功学”标签的鸡汤很好卖,急于求成的人们甘愿品尝,哪怕只是裹了蜜糖的砒霜,也似乎毫无畏惧,毕竟那颗想要成为马云、马化腾或刘强东的心,时刻逼迫着一些人勇敢去做,却忽视了基础条件或相关的后果!

万一成功了呢?没错,成功了,就似乎万事大吉!

而不去想,万一不成功呢?其实,二者都很重要!

又将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读书”毫无悬念地会在朋友圈热闹起来。透过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来看,读书当然是“有用”之事,当然非常重要!

但,很多人读书,并非因为读书重要而读,而是因为一些无奈而读,“勉强而行之”。

比如要中考、要高考,再如,要上好大学、要有好专业,所以,高考之后,很多人撕碎书本,以表示和过去决裂,感叹终于迎来“不用读书的自由”。

再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有一些也陷入了不爱读书的怪圈,甚至连课程相关的书,也没有去系统读一读。

这是一种悲哀。

于是,我们看见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悲哀——

一方面在工作实践中,笃信“读书无用论”,却又拼了命让孩子读书,上好学校,以便拿到“门票”或“通行证”,在未来“有出息”。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切为了“有用”而读的“读书”,从来不做深入的思考,更没有比较系统的思考。

这种读书,似乎就像菜市场,大家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什么东西有面子就买什么,却从来不问自己的身体究竟需要“吃”什么,久而久之,必然会看见一个个饥饿而空虚的灵魂!

内心的矛盾,很容易造成人格的分裂,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看起来成功了,看起来站在金字塔上边了,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却痛苦着、煎熬着,却又没有抽空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又是一种悲哀,一种灵魂深处的悲哀!

这种悲哀的灵魂,空空如也,只有在对比、炫耀或声嘶力竭地喧嚷中才能找到一些安慰,却还是抱着“读书无用论”!

为什么会有“读书无用论”?

其一,读了无用的书。即使不抱着功利心态来看,也并非所有的书都是有用的书,比如一些粗制滥造的书或者说一些伪书,更不值得一读。

其二,读书不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思考,才能真正借鉴作者的思想或方法。

其三,一本就想功成名就。草草读了一本书就想立竿见影,功成名就,多半是痴心妄想,不可能的。必须反复读反复用,真正理解书中精华,才会有实效。

其四,想起来就读一读。读书就像养身,不是吃药打针,需要日日不断之功,长期坚持读才好。

其五,过度追求“有用”。有用还是无用,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来看,不能一切拿“钱”来衡量读书的果效。

比如,很多《论语》《沉思录》《经济学》《中庸》《大学》之类的经典图书,看起来没有用,但若能坚持读,必然终身受益。

(二)读书,什么时候都不晚

文字,其实很神奇。无论读别人的,还是自己写,实际上都是做一种交流。

有的交流,穿越时空,例如,可以与古人一同探讨某一个话题,我今晚读《商子》就属于这种。仿佛商鞅就站在面前,与我谈品牌营销,话虽不多,却给了我许多启发。

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我们与古人素未谋面,也不可能真正谋面,却可以有很多交流,例如,《论语》读多了,就读出了那位不否认“丧家狗”的孔子,内心究竟有多少悲苦。

所以,还是多读书的,且什么时候都不晚。

我没有太多深刻的爱好,若要选出两个,一定是读书和写诗。

读书的范围很广,从哲学、品牌、营销、销售、心理学到历史,可以列一长串,但年岁渐长的我,并不大喜欢读诗,除非一些特殊情况。或许是因为,诗难懂吧!

所以,很多人问我,写了那么多诗,是不是读了很多诗集,我则会笑着说:“就现代诗而言,我可以说是先写诗后读诗的,并且没读过几本诗集。”

真实情况就是如此!所以,读书不能有思维定势。

学校里没来得及读,工作忙没时间读,事情多没心情读,但只要愿意读,什么时候都不算晚的。

同时也要提醒自己,读书最好是兼顾六点——

其一,帮助自己锤炼心灵,遇见一个更坚强、更完善的自己,如《了凡四训》《大学》等等。

其二,促进工作和事业发展,所以,自己相关专业的书籍必不可少,销售的书必不可少,多读读总会开卷有益,甚至《点茶成金》《推心置茶》《卖茶你要这么说》等针对茶产业的,也可以读;

其三,有助于指导自己如何教育子女。

其四,有针对性地弥补短板,比如我在阅读有关贡茶的书。

其五,凭着兴趣,不带目的地去读一些书,比如,我在读一些关于村庄与河流的书。

其六,多挤出一些时间读书,适度做一些规划,同时在生活中联系实际去思考。

(三)避免7个误区

认识“读书无用论”和读书时机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七个常见的读书误区。

误区一:只看中“当下可用”

书,或可以分为两种,当下可用的书,以后可用的书。

如今的读书,多半盯着当下可用的书,忽略以后可用的书。这还不算荒谬,真正荒谬的是,读了当下可用的书,也未必真能“当下可用”。

比如,孩子要提高写作水平,很多人让孩子去看作文书,或者是看名家的散文书。这非常荒谬,也是今天指出的第一种错误读书法。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或者说第一步,应该是提高思考力,而不是去看作文书或散文书。若是再一味地死记硬背,不启发思考,更是荒谬。

误区二:只是按年级分类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认为,小学只能读小学的书,中学只能读中学的书,大学只能读大学的书,学品牌只读品牌的书,甚至分得更细,一年级、二年级、品牌、战略、自媒体、传播学……

这非常荒谬!非常荒谬!非常荒谬!

每个人的兴趣不同,起步不同,理解能力不同,一刀切地按照年龄或年级去读书,只会抑制孩子的潜力。

对大人而言,学什么就读什么,则是缩减了视角,遏制了想象力,限制了成长空间,让知识结构越来越畸形。

误区三:只读一些改编或阉割的名著

当作故事书来了解一下,未尝不可,若是以为读了改编的名著,等于读了名著,就等于捡起别人咀嚼过的甘蔗,咀嚼咀嚼,就知道了甘蔗的味道。

其实,我们都知道,甘蔗渣和甘蔗的味道大不一样。

误区四,父母不读书,只是叮嘱孩子读

成长,需要环境,动物、植物和人都一样。

当孩子不想读书的时候,父母应该反思自己,而不是一味去叮嘱孩子。内在动力,永远比外在动力重要。

误区五,只读一个人的书或一种类型的书

偏听则暗,兼听者明。

任何作者都有盲区,我身边与《论语》相关的解读至少100种。我也经常告诉《茶商八部》的读者,多读读其他作者的书,必须“杂”、必须“广”,才能更大限度地刺激思考,同时更大可能地避免走弯路。

就如品牌塑造,我们应该有“考古学”的思维方式,看看一些成功品牌,在成功之前,究竟是如何成功的,否则,只听台面上的“成功分享”,结果只能是当时兴奋的“强心剂”,根本操作不了。

请注意:必须注意到其“成功之前的操作”!成功之后的操作,意义不大,甚至会引你误入歧途!

误区六,缺少阅读规划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需要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粗糙的阅读规划”。若是孩子不懂,大人需要心中有数。还有,必须注意,是“粗糙的阅读规划”,而不是“精细的阅读规划”。

兴趣会有变化,遇到的书也存在很多“偶然”,但若沿着一个大致的方向去漫步,坚持阅读,坚持搜索相关图书,我们就会打开一个个性化的阅读世界。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且低成本的学习方法,越坚持越有用。

误区七,没有“终身读书”意识

书,要读一辈子,要不断对比反思,要不断扩大阅读面……

有些经典的书,则要一辈子反复读,读多个版本,比如《论语》,十几岁读和三十几岁读,感悟必然不一样。再加上注疏的版本差异,味道更是不同。

(四)12条参考建议

读书,也是门“技术”,这里给出12条建议。

第一,读书必有格局,必须广泛,哲学、历史、经济、艺术、文学、心理、品牌、销售、科普等等都要涉足。

第二,必须长期坚持读书,不追求一天一年之得失,而是要放眼整个人生乃至子孙后代,用这样的心态去读书。

第三,多搜书、多买书、多藏书,营造自己的“小图书馆”,而不是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再买书。

第四,快餐书和经典书,名家作品和非名家作品,古今中外的作品,都需要读一读,都要去反思,尽信书不如无书,努力做到平衡即可。

第五,可以的话,尽力和作者交流,或通过别的途径,理解一本书的诞生过程,“读人”之后,更能读懂一本书。

第六,沿着一定的方向,将相关的书“揽在一起”,融会贯通,将其逐一读透,就能发现另一片广阔的天空。

第七,必要的时候,做一做读书笔记,写一写读书心得,温故而知新,没必要强求所有书这么做。

第八,结合自己当前的状态、问题,选择一些“对症下药”的书,同时结合经典图书来读,深入系统地反思,这样更能解决问题。

第九,坚持反思,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比如“书呆子”“读傻了”等等,因为时间能够证明一切。

第十,特别喜欢的书,可以多买几本,一本书看完了,标注做得多了,再换一本新的,就当作之前没看过,重新去看,这样会更有感触,也更有可能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金句良言”。

十一,字典也可以当作一般的书来读,尽管看上去很枯燥,但读得多了,就会乐在其中。

十二,读书的本质,某个角度上就是“读自己”,所以,必须勇敢地面对自己,勇敢地批评自己,扎扎实实地弥补不足、改正错误,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

读书的核心,是立足长远,多读、多用、多对比、多思考、多总结,尤其是在生活和实践中思考并总结,不必太拘泥于一些方法。

如此坚持,做个有心人,必然一步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甘之如饴,甚至相依相恋、朝思暮想,达到“不可一日无书”的境界。

(五)怎样做读书笔记?

读书破万卷,记忆力总是有限的,也并不是每本书都会回头再看,所以,还是要尽力做读书笔记。那么,如何做?

其一,读书时,手上要拿着笔,我的习惯是直接把笔当作书签。

这样非常方便,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划重点,一边写感悟,看完之后,再重复“审核”,以决定摘录哪些重点和感悟。

至于什么是重点,每个人的见解都不一样,就像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只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就好,重要就记,不重要就忽略。若是为了便于将重点分类,还可以准备一支荧光笔,以在必要时标示“重点中的重点”。

其二,图书的质量参差不齐,不一定每本书都要做读书笔记。

若是有些书翻了翻意义不大,可以放在一边,哪天想起来再翻翻,若是依旧觉得乏味,且图书本身就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甚至发现其是“伪书”或“粗制滥造之书”,那就直接扔了,我就扔掉一些这样的书,有些甚至被冠以“畅销书”的美名,好评也有上万条。

其三,对于一些经典图书,直接在书上做笔记,不一定要誊抄。

比如,对于四书之类的经典,我直接在上面写感悟,因为经常翻阅,所以会经常看见自己的感悟。有时,第二次看到自己的感悟,还会接着写一句,以做完善。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原因之一就是很多语句发人深省,且每次“深省”的内容都可能不一样。

若是自己在读经典时,反复产生某种感悟,这个时候就要提醒自己,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做些总结,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了。例如,我对“学而时习之”的感悟极深,读《周易》《孟子》《道德经》《大学》《中庸》等时,都会浮现出这句话,所以就给自己“安排”些时间,几本书一起“互相参考”,加上自己的学习经历,好好整理整理“学而时习之”的感悟,但并不一定要写在笔记本上,可以随便找一张纸。

为什么?这类感悟深的句子,一般都能烙印在脑子里,但若是及时整理在笔记本上更好,又多了次“整理”,且更容易日后复习和对比。

其四,不要太看重笔记的形式,要看重自己的理解,多回头看看,温故而知新。

读书的目的是“用”,做笔记是一种辅助方式。我做了很多笔记,但若无目的,回头单纯去看看笔记的情形,也不是很多,倒是一些经典的书,会经常回头读一读,同时也就顺带温习了笔记。

尤其是读书到了一定量之后,会更淡化单纯的笔记,而更看重自己对某些内容的理解。但,这有个过程,我们可以提醒自己,看书的时候,多想一想自己的经历,看看有哪些是可以改变的,或者有哪些是和书上内容相关的。

其五,不同的读书目的,做笔记方式不同。

例如,学习某种技能时,尤其是刚开始时,读书笔记要和在学校上课那样认真做。时间久了,技能掌握程度越来越深时,记笔记的方式也会跟着转变。

其六,补充五个琐碎的细节。

一,笔记本质量要好;二,字要认真写;三,加上做笔记的日期和出处,例如,图书写明出版社和作者即可,一般无需太复杂;四,及时做笔记,但不要熬夜做笔记,身体健康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五,笔记本要存放好,尤其是重点笔记,比如,若是在家,我20年前的相关笔记还可以在1分钟之内找到。

以上都是我的一点粗浅感悟,不当、冗余或未尽之处,静候批评赐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