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滴血认亲是真的吗(古代的滴血认亲到底靠不靠谱)
(美国的这档亲子鉴定节目,可谓狗血十足)
说到亲子鉴定,咱们现代人可以通过DNA的对比和分析来判断父母和子女是否为亲生关系,美国就有这么一档狗血的亲子鉴定栏目,当男女双方得知孩子的鉴定结果时,或崩溃或喜悦,真是好一出人生大戏!
但古代可没有这么先进的科学技术,那古人要怎么验证自家孩子是不是隔壁老王的呢?
(滴血认亲是古人信服且通用的验证亲子关系的手段)
这点您大可以放心,咱们古人发明了各种亲子鉴定方法,不管你是死是活都能验。
最通用的方法首推发明于三国时期并被世人奉为金科玉律的“滴血认亲”,不管是小说还是影视剧,只要涉及到亲人相认的桥段肯定要来这么一段,判定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两人血液相融,那肯定就是亲生父子。
(《九品芝麻官》中包龙星就是通过滴血认亲攻破常威的思想防线)
电影《九品芝麻官》中面对常威的极力否认,包龙星给出最后大招就是滴血认亲,他们把常威亲生儿子掉包过来,两人血液融合逼得常威心神大乱这才吐露实情,可见滴血认亲是古代验证身份的通用方法,并且受到官府和百姓的一致认可。
但如果人死了没有血液怎么办?也简单,你把血滴在死者骨头上,如果骨头吸收了你的血液,那么他就是你的直系亲属,这种方法又被称为“滴骨法”。
(所谓滴血认亲、滴骨认亲这种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的方法竟然被宋慈记载进了《洗冤集录》)
听起来可能感觉很玄幻,但这种说法却很有市场,就连法医之祖宋慈宋提刑都以此作为破案的一种手段记录在《洗冤集录》中,书中说道:“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如是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
历史上真的发生过滴血认亲么?有,而且还不少。
(梁武帝萧衍,杀死了萧宝卷后接受了他的土地和女人)
史书上明文记载第一次滴骨认亲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角是梁武帝萧衍的儿子萧赞,萧赞的亲生母亲是吴淑媛,原本是南梁东昏侯萧宝卷的妃子。萧宝卷算是历史上数得着的昏君,这位老哥倒行逆施、人心丧尽,于是早有异心的雍州刺史萧衍则在襄阳起兵,以势如破竹之势攻克建康,众叛亲离之下萧宝卷被杀死,年仅19岁。
(潘贵妃,和萧宝卷一起发明了“步步生莲”这个成语)
要说萧衍也不怎么讲究,你要了人家的命,占了人家的江山,连带着把人家的女人也给接收了,已经怀孕三个月的吴淑媛被萧衍笑纳,收入后宫百般宠爱。转眼七个月过去,吴淑媛生了个大胖小子,被取名为萧赞,满朝文武,后宫众人都不禁狐疑满腹,毕竟这时间也忒快了点吧?不过萧衍心大,甭管别人怎么说,老头子自始至终认为萧赞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乐呵呵的做了接盘侠。
喜当爹的萧衍没想这么多,但当儿子的萧赞可没有这份豁达心肠,从小到大他就饱受兄弟们的冷遇和后宫的闲言碎语,这一切让他极敏感又自卑,自己到底是不是父皇的亲生儿子?正当萧赞心如乱麻时又梦见了一个“肥壮少年”,醒来以后把这少年面容和吴淑媛一说,老娘大惊失色,这就是萧宝卷的容貌啊。难道我真是他的孩子,亲生父亲来给我托梦了?
(萧赞,为了验证自己是不是萧宝卷的亲生儿子,挖了老爹的坟,要了儿子的命)
但萧宝卷已经死了十几年了,光靠老娘一张嘴说也不怎么可信,于是萧宝卷决定采用“滴骨法”,本着科学实践的心态,萧赞偷偷摸摸的去了萧宝卷墓地,估计萧宝卷死后也是被草草埋葬,萧赞一通乱挖竟然把坟头给刨开了,一不做二不休,萧赞把已经是枯骨的尸首拖了出来,一咬牙割开了自己手腕,血滴在枯骨上,顷刻就渗入了白骨中,真是自己的亲爹啊!萧赞抱着白骨呜呜大哭,老爹你死的好惨啊,你儿子竟然被杀父仇人养了这么久!
但这事还没完,验证完萧宝卷是自己亲爹后,不知道萧赞还是验证自己儿子是不是亲生的,或者是不确定这个“滴骨法”靠不靠谱,这个王八蛋干脆把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孩子给杀了,鲜血滴骨,结果仍然渗入骨中,真的是亲爹啊!萧赞喜极而泣,起码说明了自己是萧宝卷的亲生儿子,自己也是儿子的亲爹,只不过代价有点惨:儿子的命没了。
早在汉朝年间也有过这么一档子看起来十分玄幻的事儿,三国时期在吴郡有个文人叫谢承,他的身份是孙权的小舅子,这位老哥在《会稽先贤传》中正儿八经的介绍了这么一个故事:
陈业,字文理。业兄度海倾命,时依止者五六十人,骨肉消烂而不可辨别。业仰皇天,誓后土曰:“闻亲戚者必有异焉。”因割臂流血,以洒骨上。应时敛血,余皆流去。
(滴骨认亲是活人和死人来鉴定亲缘关系的重要方法)
啥意思呢,就是陈业的哥哥乘船出海,结果不幸遇难,跟着一起丧命的一共有五十六人,等找到这些人的尸骨时死者们面目溃烂腐败,根本就没办法辨别具体身份,面对如此惨状陈业不禁放声痛哭,并且对着皇天后土发誓说,同为亲人肯定血脉相连。于是他把自己的手臂割破,在血如泉涌中在这五六十具尸骨上分别洒了一遍。您别说,还真有一具尸骨吸收了他的鲜血,而滴在其他人骨头上的血都流掉了,这就是我的亲哥哥啊,陈业抱着兄长哀声痛哭,其他家属估计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刀光剑影,到处都是割腕滴血认亲的人。
(但问题在于所谓的滴骨认亲毫无任何科学依据,只要条件允许,啥液体都能吸收)
虽然谢承写的信誓旦旦,把滴骨认亲写得精准无比,但很尴尬的就是根据咱们现代法医学理论分析,滴骨认亲根本就是一出闹剧,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人骨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其软组织都会腐败并且完全溶解消失,于是就只剩下森森骨骼,而这样的骨骼腐蚀发酥,其实滴任何人的鲜血都会浸入......如果软组织没有溶解呢?那不好意思,滴任何人的血液都不会侵入,这所谓的滴骨认亲只能检测这骨骼是否干枯了,别说用血了,您就是用水,用可乐甚至用尿液,都能融进去.....真的是心疼萧赞那可怜无辜惨死的小儿子,和白割腕高兴的陈业了。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善恶有报的血缘鉴定小故事)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也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晋人有以资产托其弟而行商于外者,客中纳妇,生一子,越十余年,病卒,妇乃携子归。”有个山西人兄弟两个,大哥把家业交给弟弟打理,自己孤身在外打拼,在此期间纳了个小妾生了个娃,过了十几年得病死了,小妾带着孩子返回老家。这么多年毫无音讯老二还以为大哥这万贯家业便宜自己了,没想到突然冒出来一个未亡人带着大哥的骨血,这肯定是来要家产的啊!于是老二想了个坏主意,诬告这孩子不是大哥的亲生骨肉,是这小妾与别人生的野种!如果指控成立这孩子自然丧失了继承权。眼见小叔子要耍赖,小妾也急眼了,一直诉状告到官府面前。
县令也是个糊涂虫,案情是非曲直他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想着用古法:滴骨认亲,把小孩子的血滴在死去父亲的尸骨上,没想到轻轻松松的就透了进去,人家是正经的亲生父子!于是知县下令弟弟把家产还给小妾和孩子,还让他吃了一顿“竹笋烧肉”,屁股差点没打烂。
(弟弟本想诬陷侄子不是哥哥的亲生儿子,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反而是隔壁老王生的)
但弟弟是个头铁的主儿,他生平就不信这所谓的“滴血认亲”,干脆把自己儿子喊过来,两人来了一番,结果这爷俩的血居然没融在一块!这下弟弟有话说了,他大呼小叫的再到县令处高呼冤枉:这滴血认亲、滴骨认亲啥得根本就不准!正当县令不知如何是好时,街坊四邻厌恶老二的贪得无厌,举报老二媳妇养了个奸夫,这儿子其实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所以两人的血液不会相融。
知县听了连忙把老二媳妇给抓了起来,连唬带吓之下老二媳妇也崩溃了,乖乖承认这孩子不是自己老公的。好家伙,这剧情反转够快的,这头老二还诬陷小妾让大哥戴了绿帽子,没想到这么多年自己帮隔壁老王养孩子,自己在当地也算臭了街,于是他“愧不自容,竟出妇逐子,蹿身逃去,资产反尽归其兄,闻者快之”,也算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吧!
那么滴血认亲有其科学依据么?
(不管是滴血认亲和滴骨认亲都漏洞多多,造成了不少悲剧)
没有,而且距离真正的科学还有很远的距离,相信这些的人不是脑壳坏就是心眼坏,不过咱们看电视剧里滴血认亲还是存在有的相融,有的排斥凝结等情况,有解释说这是因为同型血相融、异型血相凝的缘故,但这种解释失之于片面。按照一般情况,只要是把血滴入清水中,其实不管两人是否有亲子关系最后都会相融,因为血细胞滴入水中后会吸水涨破,所以拿这个去测试,很容易就会发现你和很多人都有血缘关系.......而如果是出现两滴血排斥沉淀并未融合,这则是抗原抗体之间排斥的发复杂问题,并不能只用血型啊血缘来解释。
(除了纪晓岚在笔记中告诉我们的,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我们也看到了白矾可以起到同样作用)
那么被古人奉为圭臬的“滴血认亲”有人怀疑么?纪晓岚就是这么一个好奇宝宝,他就颇为好奇地询问仵作,结果老吏就将造假方法详细解答,《阅微草堂笔记》中说道:
然余闻诸老吏曰:骨肉滴血必相合,论其常也;或冬月以器置冰雪上,冻使极冷,或夏月以盐醋拭器,使有酸咸之味,则所滴之血,入器即凝,虽至亲亦不合,故滴血不足成信谳。
什么意思呢?这个老吏提供了两种作假的方式,都是在盛水的器物上动手脚,把容器降温变冷,或者是在容器上抹撒食盐或者是醋,这样即使是双方有血缘关系也不会融合在一起,可见这古人也鸡贼啊!这也告诉了我们,古代的所谓滴血认亲根本就是不科学的,上面这个故事里幸亏这孩子与他父亲滴骨相融了,可如果父亲尸骨软组织没有腐烂,这孩子岂不是要被人当成野种笑话一辈子?可见在没有历史记载的阴暗角落,滴血认亲这种愚昧的方法制造了多少冤假错案!
更讽刺的是,即使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仍然有人用滴血认亲来鉴定亲子关系,不过随着科学的推广和宣传,现在大家都知道通过对比染色体和DNA就能够准确的达到鉴定目的,曾经的那些荒诞的故事再也不会发生,不过虽然不科学,但值得肯定的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一步,它开创了血型鉴别的先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