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思维的核心(企业管理的逻辑)

企业管理思维的核心(企业管理的逻辑)(1)

怎样有效地着手企业管理?

一种最常见的错误是,用行政手段去代替一切管理,并美其名曰“制度管人”。但常因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矛盾难以调合,导致收效甚微。由于用行政手段干预这种方式操作起来简单便捷,长期以来是多数管理者惯性依赖的企业运作方式。

另一种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方式是,孤立地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大干快上,弄了一堆颇为丰富的文化手册,大体上是因为看到华为文化、阿里文化成功的典范,竞相模仿,结果因没有满足人的基本欲求,学了个四不像,知和行严重分离。

治理一个企业与治理一个国家虽规模上有巨大殊悬,但原理上有相似之处。

从微观及实践中看:

经济手段是在企业管理中强调分配与贡献挂钩,利用各种经济刺激的杠杆进行交换、诱导,表现为“选择与竞争”;如同市场交易,我给你需要的,你给我需要的,是选择性的。本质上是“互惠”性的。

行政手段则是强调组织的权威,依靠规章制度、程序及政策,表现为“命令与控制”;类如法律,告诉你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并且绝对服从、没有借口。本质上是“强制”性的。

文化手段则倡导共同的价值观、传统、仪式、信念、心理契约等等,表现为“认同与服从”。例如各民族的节日和风俗,源远流长,过年要放鞭炮、中秋要吃月饼等,谁也不在乎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比如你来到华为,人人都拼了命的加班,你要不跟着加点班,就好像是个错误似的。这种感受就是潜移默化,融入意识流的产物,履行它无须任何理由,是自发性的。本质是上“习俗”性的。

三者各有所长,互为促进,有效的管理必须让三种力量互用。但是三者的关系谁先谁后?谁主谁次?谁服从谁?就很重要了。正如我前面所举,无论是行政先导还是文化先行的实践,基本上都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究其根本,“人”是所有生产要素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要激发企业的活力,必须从激发人的意愿开始,组织和个人的良性互动就必须从运用好经济手段开始。把这件事(经济手段)设计好了,后面的行政手段和文化手段才能释放它应有的效能。因此这句话我们可归纳为: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和文化手段为辅的机制设计及制度安排,方是企业良性运作的正途

它的内涵可以概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先满足人的经济动机,在经济需求上实现必要的公平和刺激,而后据以展开行政规范和文化认同的设计。

二、管理设计服从于经营规划和经营现实。即:管理服务于经营。例如在设计时:商业模式设计在前,管理制度、组织形式、文化设计等在后。

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决定实施什么样的管理模式。见下图:蓝色方块指企业所处的经济状况,它反映在企业不同规模和获利能力下应采取不同程度的管理组合→

企业管理思维的核心(企业管理的逻辑)(2)

管理中所运用的措施不会超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文化手段这三个领域。前面讲了先后关系,那这三种手段的运用以何为重呢?则要视企业经营对人的内在驱动力的依赖度。一般而言,当外在的监督变得困难时,内在的驱动就成为关键---即重视文化手段,反之,则重视行政手段。但是要注意: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指导原则,无论以何为主,都必须以合理的经济手段的设计为基础为前提。

另外应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除了让员工在企业中得到基本的保障外,经济手段的灵魂是“平等的竞争”,只有它,才可以实现奖优罚劣和促进努力创新。也就是说,企业中的价值分配,必须体现平等的竞争、奖优罚劣这一主张,就像我们常讲的,必须让多劳者、贡献大者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由于经济手段所设计的是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互惠关系,是促进行为的自主选择。那么在管理上,在许多微观层面就没有必要事事检察、监督和防范,比如可以从事前审批为主,转变为事中事后的合规性监督为主,这样的组织就变得有活力了,管理当然就变“轻”了。

当然前面已经说到,三种手段不能孤立使用,须互有支持。行政手段尽管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组织、目标、权力、流程、资源等等内容,但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展开:“厘清责任的链条拧紧责任的螺丝”---没有人,什么也无法实现;但没有责任,什么都无法持续。有序的运转都须围绕责任展开,老话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文化手段的外延极大,它的有效开展也有一个核心:“诠释工作的意义”,谁做得更好,谁的企业就有生命力。它确有让员工行为实现自驱、让管理实现“无为”的巨大功效。然而这一切的作用,仍然离不开把经济手段做好为前提。不要盲目看待成功企业的文化光芒,它成功的背后,依然是遵循了一百七十年前马克思下的经典论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这个逻辑可以概略为:先基于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经营现实,把能够实施平等竞争环境的经济手段设计好,然后据以展开基于强化责任的行政手段和努力诠释工作意义的文化手段的设计及运作。

作者:金大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