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查字儿歌口诀(部首识字歌诀序言)
识字教学要求教材教学的系统化
序言
历史的演绎,文化的传播,科学的发展,无不依赖于文字记载,以及对于文字的学习、考察和研究。而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文字的学习又当为首要之举。然而,文字的学习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如我们祖国的那些个汉字,虽然就今天必须学习掌握或是用得着的也不过三四千个罢了。而历史的经验及事实皆告诉我们:关于那些个汉字的学习,我们的孩子学起来却是难上加难。关于那些个汉字的教学,我们的教师却是举步维艰,效果始终是是少慢差废。且不说要求我们的孩子通过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的教学,能够较好地理解掌握并运用那些个汉字,就算是要求我们的孩子能正确地读写出那些个汉字字符来都太不容易,或者很艰难。我作为一个语文学习的爱好者和语文教学工作者也不例外。在投身教育以后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我不能不经常不断地去翻阅考证。因为在自我年幼的读书生活中,关于那些个汉字的学习,的确是学的一塌糊涂。有多少的错误都早已形成了条件反射,有多少的记忆已是永久的模糊不清。凡是遇到,我非得去翻阅考证一番,也实在是无奈之举。再说,关于那些个汉字所表达的意义,所指代的事物,所反映的生活,以及关于那些个汉字的具体运用,要求我们能说出个所以言来,就更是勉为其难了。恐怕就是像我这样从事语文教学几十年的人,也没有多少能做得到。因为在我们年幼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对那些个汉字很好地专研性地探究过,认知过。大多时候,我们仅仅是满足于能够读写那些个汉字字符而已。从来都缺乏对那些个汉字的研究性学习。尤其是直到今天,或许人们始终认为,关于那些个汉字的研究性学习毕竟是成人们的事,是那些具有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的学者们才能做的事情。可是,鄙人不这么认为,不这么看。我认为,关于那些个汉字的研究性学习完全可以从语文启蒙的识字教学开始。我们完全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系统而简洁的识字教学文本。《部首识字歌诀》的编辑就是这样一个尝试。
部首识字歌诀可强化系统识字
《部首识字歌诀》(以下简称“歌诀”)以常用的和偶尔还用得着的约3500——5000个汉字为识字基础,基本按部首归类组织,形成识字歌诀,提供给教学实践。
“歌诀”吸取古今识字教材之精华,扬长避短。去繁杂,取简洁;去深奥,取平易。联袂古今,执手百科。工笔纪实与写意描虚相映衬;通俗押韵,朗朗上口;为识字教学提供最科学的语言文本素材。
识字教学要求效率和质量 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歌诀”的最大特点是有力地强化了识字教学的系统性。“歌诀”所遴选的一个个生字都不再背离它的“兄弟姐妹”而独处。差不多每一个生字都会融合在一个小小的群体(系统)之中,都会生活在一个有情有爱的小家庭里。比如,“煎煮蒸熬烹羔羊”之中的“煎”、“煮”、“蒸”、“熬”、“烹”、“羔”等六个汉字,同属于四点水部,又同时出现在一个七字句中。其“煎”、“煮”、“蒸”、“熬”、“烹”五字全在烹调方式之列,全处于主宰地位,只有羔羊是被动的宰割对象。这样,“煎”、“煮”、“蒸”、“熬”、“烹”、“羔”等六个生字就相当于处在同属于四点水的“小家庭”之中,“兄弟姐妹”有比较,有竞争,生活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在这里,文本虽然简短,可展现的生活却是七彩斑斓,令人想象无限,羡慕不已,更有亲力亲为之渴望,自然是意趣无穷。当孩子读到“煎煮蒸熬烹羔羊”这简短的七字句时,是不会不为之怦然心动的。当我们利用这个七字句展开教学的时候,无形之中就会自然地融入到一个系统性很强的教学过程之中。
“歌诀”语言同古典诗词歌赋之精炼,立意具古今文体之精妙。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歌诀”以最土里土气的生活为背景遣词造句,以古典诗词歌赋之蕴涵抒情达意。尽管你读到的只有三言五字,但却能眼见半亩方塘或者十里洋场。你牢记的虽然只是表面粗糙而又简单的几个汉字罗列,但却能任你鱼跃大海,鸟翔蓝天,跑马疆场,游刃有余。你理解的虽然只有看似普通而又俗气的语句,但却能任你悟出一首诗,一支歌,一篇散文或小说,乃至一个世界。简单地说,就是不管文本内容多么简短,我们的孩子都能从中阅读到一种或者多种生活。“歌绝”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不是汉字字符的简单呈现,更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字里行间虽没有茉莉金桂的浓郁芬芳,但的确少不了牡丹秋菊的淡淡清香。比如,走津洛,越澜沧,访潇湘,赏沅澧,品港澳,观洱海,阅滇池,读湄滁,说淮淝,道灵渠,跋涉漂泊澎湃情。在这段文本之中,既具备《三字经》的精炼句法,又富有古典歌赋的排比铺陈之风格。在简短的只有47字的文本材料中,可学习“津”、“洛”、“澜”、“沧”、“潇”、“湘”、“沅”、“澧”、“港”、“澳”、“洱”、“海”、“滇”、“池”、“湄”、“滁”、“淮”、“淝”、“渠”、“涉”、“漂”、“泊”、“澎”、“湃”等24个生字,且全部归于部首“三点水”的范畴。涉及到潇水、湘江、淮水、淝水等众多江流和香港、澳门、洱海等旅游观光的美好去处。无不令人憧憬向往。这47个文字描绘的生活,没有特定固有的人物,而是人人都有可能享有的生活。走津洛也好,访潇湘也罢,观洱海,读湄滁都能让我们浮想联翩,悟出个短诗、游记、散文或者小说来。24个生字虽然大多笔画复杂,但由于全部处在三点水及江流和著名旅游胜地的层面,学习起来却并不困难。有“走”、“越”、“访”、“赏”等动词的引领,要认知诸多江流和香港澳门等事物亦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同时又可让孩子领悟用词的变化无常之精妙。
“歌诀”以部首归类组织结构文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比较教学。眼下,或许人们始终认为,我们的识字教学从来都贯穿了比较教学的方法。可是,我以为今日之识字教学的比较运用,是不充实的,尤其缺乏比较的内涵。因为在通常的识字教材看来,编辑在每篇课文里的那几个目标教学的生字根本就难得处在同一层面上,根本就无法践行比较教学。相反,若是利用“歌诀”教学生字的话,却可以让你随心所欲地应用比较教学。因为“歌诀”已然几乎把所有的生字都组织在各自的同一层面上(同部首的生字组合在一块)。基本实现了同类事物或同类生活的小集合。完全可以做到有目标地同等对应地进行比较。比如,“擦背搓肩摁穴位,扪胸挤眼攥拳头”两句,目标教学的生字有“擦”、“搓”、“摁”、“扪”、“挤”、“攥”等6个。6个生字,6个动作,6种生活,我们若能让孩子好好地比较比较(比字形,比书写;比字音,比朗读;比内涵,比组词造句,比理解掌握;比动作行为,等等),再动作动作,岂不快哉乐哉?何愁孩子学不好这几个汉字呢?
倘使运用“歌诀”投入到教学实践,我想,我们的语文教育会极有可能地砸碎现如今孩子长篇累牍地读课文,背课文,默写课文,分析课文的窠臼,把孩子无谓地读课文,背课文,默写课文,分析课文的时间和精力解放出来,让孩子更为广泛地去参阅汉字的相关信息,认知汉字所表达的相关事物,体验汉字的相应生活。然后,让孩子走进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去描绘生活的自由天地。
然而,汉字的运用组合毕竟有如瀚海汪洋,奇妙无限,也实在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仅凭一个人之思考,无论如何也难及其苍茫之一。就“歌诀”本身而言,的确还不乏牵强附会之嫌。且知识性的错误也在所难免,的确有待读者不吝指教。不过,本人相信,若能举炎黄子孙之全力,是一定能将老祖宗创造的那些个汉字运用组合得妥妥帖帖,并使其流光溢彩的。一定能将炎黄子孙必须学习必须应用的那些个汉字编纂成千万种不同的更加得体、更加精美、更加适合于识字教学的《部首识字歌诀》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