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什么要称自己为朕(为何古代皇帝都自称)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何历代皇帝都喜欢用"朕"自称?说这个之前我们得先聊聊他们的其他自称。有记载的皇帝自称大致有6个,分别为"寡人"、"不谷"、"朕"、"吾"、"余一人"、"孤"。

"吾"这个字很好解释,就是"我"的意思,一种口语化的表达,到了秦汉之后一般皇帝书面都用朕,而口头会用吾,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吾口头自称的频率很高。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称自己为朕(为何古代皇帝都自称)(1)

寡人真正的含义其实并非我们常以为的"孤家寡人"之意,而是指的"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以及诸侯王对自己的一种谦称。因为先秦时期还是比较讲究道德礼法的,他们认为君主是上天指派的有大德之人,但君主自己肯定不能这么自夸,于是就用了这么个谦称。

韩非写的《扁鹊见蔡桓公》作为高中语文课本的内容,想必不少人还有印象,其中有这么一句:"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意思就是扁鹊跟齐桓公说你得了病,齐桓公不敢置信,大喊:"我没病!"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称自己为朕(为何古代皇帝都自称)(2)

而"孤"其实是跟寡人配套使用的,诸侯王平常自称寡人,到了有凶事发生的时候就开始自称孤。

不谷的正确解写法实是"不榖",是先秦时期诸侯之长的谦称。诸侯之长是谁?当然就是周天子。只不过东周时期周天子式微,诸侯王野心勃勃想要取而代之,自然也就挪用了不谷这个称呼。《老子》有云:"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称自己为朕(为何古代皇帝都自称)(3)

至于"余一人"这个自称,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有这么一段:"楚子僭称王,犹不敢袭用'余一人'之自称,而从天子降名之例曰不榖。 "讲的是楚王僭越称王,但不敢用"余一人"这个自称,因此只敢"从天子降名之例"自称"不谷"。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称自己为朕(为何古代皇帝都自称)(4)

因此可以看出这余一人比不谷的等级更高一级,乃是夏商周三朝王的自称。不要以为春秋战国时期不经常这里一个王那里一个王的,实际上他们都是僭越自封的,他们真正的封号是为公、侯、伯、子、男五爵,比如我们说的什么齐桓公、晋文公之类的。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称自己为朕(为何古代皇帝都自称)(5)

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舍弃了这些称呼的原因,不论是"寡人"、"不谷"、"孤",还是"余一人",其实都包括了春秋战国那一段时期诸侯王犯上作乱的历史,一方面秦朝的建立本身也算是一种"以下犯上",另外谁都不会希望自己的江山之后有其他人来取代,毕竟秦始皇都自称"始皇"了,目的不就是为了千千万万子孙无穷尽也吗?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称自己为朕(为何古代皇帝都自称)(6)

因此秦始皇干脆就下令将"朕"这个字作为皇帝专属称号,从此以后之后皇帝能用而普通人不能用。之所以是朕这个字而不是别的字,史学家表示主要还是得将这个字拆开来看。

武则天自创了"曌"字来给自己命名,表示日月凌空;而朕这个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受甲骨文影响颇深,这个朕字按甲骨文的理解拆开来看就是"舟"加上"灷(zhuàn)",灷是啥意思?火种的意思。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称自己为朕(为何古代皇帝都自称)(7)

《荀子·王制》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而上古时期,只有部落最为重要的人才能承担起保存火种的责任,火种代表着一个部族的希望,因此这两个字相结合的朕字自然非常符合秦始皇的想法,他就开始下令朕仅为皇帝所用,其他人都不能用了。

也是因此之后的皇帝都喜欢用朕这个自称,代表着独一无二的重要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