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逃出生天怎么说(相传明朝袁宗道)

#我的生活也是#

在中国明朝的历史上,有一个人不能不谈,他就是袁宗道。袁宗道,字伯修,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四年他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右庶子。是中国文坛“公安派”的发起人和领袖之一,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佛教逃出生天怎么说(相传明朝袁宗道)(1)

袁宗道的寿命并不长,他在万历二十八年十一月四日(1600年12月9日),便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终年才仅40岁。

袁宗道的这个过世,是比较突然的,所以在他逝后,有一个特殊的传说,就是袁宗道是在中阴身时期,成就了他往生净土。

这一点,重要的参考,就是袁宏道先生他在《答黄无净祠部》中说到的:“弟往在邸,常语伯修曰:‘今时做官,遭横口横事者甚多,安知独不到我等也?今日吊同乡,明日吊同年,又明日吊某大老。鬼多于人,哭倍于贺。有安知不到我等也?’以是无会不极口劝伯修归,即警策身心事,盖深虑朝露之无常,石火之不待。不幸而不待者果不相待,痛哉!

然伯修有甚深慧,中阴当得自由,但未尽漏人,未免添一番苦耳。以弟观之,眼前数十年内,所余无几,纵复得之,有何光景?若不力学,皆是添业之日。程途有分,资粮早办,便为得计。去之迟速,可勿论也。后事赖诸长兄得办,虽复骨肉,何以加此?弟将以仲春前后,迎至三辅,水道迂缓,从路程为便。仆至之日,家祖母遂亦长逝,此情可知。临书莽莽,不文不次。”

对于自己哥哥袁宗道的突然过世,袁宏道显然是很伤痛的,在文章中他也劝同学,应该要更好地修学,早办资粮,这样才能有力应对无常的到来。

而袁宗道最终的结局当然是好的,这在袁中道的《纪梦》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纪梦》中言到:“予更问伯修诸人生处?曰:‘生处皆佳,汝后自知。’言已忽凌空而逝,俄已不见。”

关于袁宗道他的具体事迹,在他弟弟袁中道的《珂雪斋集》中,对他的哥哥袁宗道曾描写道:

袁宗道名宗道,字伯修,湖北公安人。生来就很聪慧,十岁就会写诗,十二岁任列校。二十岁参加乡试,没有考中就回来了,后更加喜欢读先秦、两汉的书。弱冠之年已有了他自己的文集,他自认为此生应当凭借文学闻名于世了。丙戌年,参加会试获得第一名,那时年龄刚二十七岁而已。

佛教逃出生天怎么说(相传明朝袁宗道)(2)

袁宗道在翰林院做官,求道的心更加迫切。己丑年,焦竑先生在制科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瞿汝稷先生在京城做官,袁宗道前往他们那里请教佛学,一起研讨禅宗关于顿悟的学说。僧人深有他是李贽居士的高徒,多次用见性的学说来启发袁宗道。袁宗道他遍阅大慧禅师及中峰国师的各种著作,获得参禅求道的办法。袁宗道从此专心研究心性之说,不再谈论长生之事。

袁宏道和袁中道也都懂得立志学习,袁宗道把心性之说告诉兄弟,三兄弟也各自有所体会,互相商讨验证。袁宗道非常刻苦勤勉,有时整夜不睡。过了一年,偶然对张子韶及大慧宗杲的格物之论有所领悟,于是开始重读孔孟之书。七八年的时间里先生多次有所领悟又有所怀疑。癸巳年,到黄州龙潭向李贽居士请教佛学,回来之后又自己钻研。戊戌年,两次来到燕地。袁宗道在京师做官,袁宏道改任京官,袁中道也到太学完成学业,于是在城西崇国寺蒲桃林结成社团讨论学问。袁宗道的认识更加清楚明确,大有启发。在这时,更加领悟王阳明先生不肯直接表露的意旨,他的学问如水一般正流淌不息。

佛教逃出生天怎么说(相传明朝袁宗道)(3)

袁宗道归山之志向来比较迫切,由于东宫讲官没有补任者,袁宗道说他:“在此疑惧不安之际,拂衣而去,我不忍心。”这时,东宫尚未册立,朝廷内外常常有一些不满的言语。袁宗道听说之后,在内室私下哭泣,他的身体在生过病之后,便不堪劳累。自从丁酉年充任东宫讲官一职以来,每日鸡鸣时刻入宫,严寒大暑也不停止。庚子年秋天,偶有小病,勉强起身当值,秋风严酷,回来就病得很重了。第二天,又勉强支撑病体入宫讲学,最终因为过度劳累而死。

袁宗道为人修身廉洁,生平不随便拿别人一文钱。在官十五年,没有向相关官员有一字半词的请托。在中秘读书,非常贫穷。当时有同乡官员主管选拔官吏,对好友说:“我知道袁宗道贫穷,我有幸主管选拔官吏,可以给他土地和钱财,没有妨害。”这位好友将此话告诉袁宗道,袁宗道笑着拒绝了。死在官任上,棺木都是门生募集钱财打造的。检查他的口袋,只有数金。等到妻子儿女回乡,不能置办行装,于是卖尽生平书画几砚等物品,才得以回到家乡。回乡之后,也没有可以居住的房子,他就是如此清贫。但是袁宗道为人平和宽容,也不因清贫而埋怨他人。

袁宗道情趣很高雅,仰慕白居易和苏轼的为人,他到的地方就用“白苏”命名书斋。为官的时候,袁宗道减少与他人的交往应酬。他的诗歌风格清润和雅,文章尤其婉丽优美,著有《白苏斋集》若干卷。

在《净土圣贤录》明袁宏道这一栏中,也将袁宗道、袁中道二人一并标列,并且记录到:“”时宗道已卒,因问其生处。宏道曰,生处亦佳,汝后自知。忽陵空而逝。”

佛教逃出生天怎么说(相传明朝袁宗道)(4)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三兄弟最终的归宿,都是去了净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