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和习练方法(内家拳的入门标志)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和习练方法(内家拳的入门标志)(1)

内家拳入门的标志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武术的价值,它不仅仅是抗敌制暴,安全保身的技艺,还是修身养性,调理亚健康的好手段。再往上,还可洞察人天玄机、宇宙奥秘,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三千年,推演天地逻辑,吞吐宇宙之机,了不得啊。于是,人们开练了。

练了很久,迷惑了。拳,可以一直练下去,但,总得有个头吧,没头也可以,怎么知道我练对了呢? 其实,练对了会有阶段性的成果出现的。最重要的是,先入门。入了门,就不必再在门外徘徊,而是可以一步步登堂入室。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比什么都重要。不一定非要能够“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至少会让人有信心,并充满”幸福感,这才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东西。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习武入了门呢? 那就是达到一种“拳练人”的状态。人刚接触武术,每天操练式子和基本功,这叫“人练拳”。操练到了一定火候,拳改变了人的运动模式、思维模式、情感模式,人的身和心都调整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运行轨道上来,人的言行思维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时候是拳推动着人的行为、认知取向,让人欲罢不能,自然而然地练下去,就是“拳练人”了。

人之所以能自然而然,不需要意志努力地坚持练下去,是因为摸到了拳之规律,尝到了甜头。以前吃的苦越多,这个甜味就显得越大,自然不愿舍弃,或者说压根停不下来。这个时候,可以说就算入门了。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和习练方法(内家拳的入门标志)(2)

衡量入门的标准有两个:

一是在身体上把技术找对了。

二是在心理上舍不掉了,甚至上瘾了,而后者尤其宝贵。

有了这种心理,就会一直在这条路上探索、求知,技艺就会一直深入进展下去。而这两条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身体上有了感觉,会激起人的进取心、求知欲。心理上积极了,又会不断磨练身体。以至出现“不疯魔不成佛”的高境界学习状态。精确地说,这时是一种学与修兼有的状态。没有修,只有学,终有累的停止的一天。而只有修,没有学,也早晚会因枯燥或满足而停止。

这种状态,是在修练者逐渐摸索到拳之规律、人体运动规律之后,两者逐渐相合的产物。其机理是:外动引动了内动,内动又与外动相合。也就是拳谚讲的:“内外相合”。心意气力功,逐渐相贯通。这也是儒家追求的“知行合一”的境界。

有了这种萌芽,就可以肯定地告诉自己已经在武术之路上入门了。当然,后面的路还有很远,可是长征路你已经渡过“大渡河”,冲出了包围圈,到“延安”那是迟早的事了。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和习练方法(内家拳的入门标志)(3)

为什么说拳练人是“内家拳”入门的标志,难道不是“外家拳”入门的标志? 外家拳入门的标志是什么?这个问题很深奥。它并不是习武必须知道的东西,只是武术研究者提出的一个新的维度或视角用以讨论武术。

关于内外家之争论,似乎有半个多世纪了。

什么是“内家拳”?

莫衷一是,无论是明暗之分,显隐之别,气技之分,劲形之别,在家出家之分,少林武当之别,门外门内之分,阴阳刚柔之别。但基本上都认为内家拳比外家拳高级,有品位上档次高大上。所以,内外家之分,说来说去,指的是习武的不同阶段,外家是内家的必经之路,内家是外家的深化提高。

清人黄宗羲在其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中,首次提到内家拳,言:有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立仆。这说的其实是习武艺成后的境界。你如果到民间走访拳师,会发现各个拳派的有成就者都是这种表现。不管你怎么进攻,碰上他你就飞出去。按照黄百家对内家的描述,这些都应该算内家拳。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和习练方法(内家拳的入门标志)(4)

到了民国,唐豪首次在其文章中将太极、形意、八卦称为内家拳,并使其高大上于其他拳种。于是,造成了武林的口角现象:练太极、形意、八卦的极力强调自己的内家境界,以别于其他拳种,而其他拳种自然不服,直接否认拳术有内外家之分。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武林。

在口角中,佛道加入战团,少林(佛教)被污为是外家拳,而武当(道教)自誉为内家拳。其实如果实地考察一下,会发现少林拳跟黄宗羲描述的内家完全相符,当然武当拳也是。一个引起注意的很有意思的现象是:那些刚练没几年的都做不到犯者立仆,不管他是少林、武当,还是其他什么拳种。

所以,内外家之分,实为境界修为之分。它是一条完整道路上的前后两段。两段之间的路碑上,写着:拳练人界。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和习练方法(内家拳的入门标志)(5)

真腿功不传之秘

导读:本功法已完全道破了腿功修炼的奥秘,如非专业修炼此功,则任取其中一式都足以对你的腿功提高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此功法已完全道破了历代任何腿功不传之秘。真功无价!第一步功:面壁通任督脉:本功法不但练腰腿之劲,更是练内丹之捷径,也是通大小周天的入门式。久练则内气充实腰活腿灵,而且更有另一妙用:凡25岁以内的人练习对增加身高有非常好的效果,凡矮小身材者应认真练习本式。练法:找一垂直、光滑之墙壁,双手自然垂于大腿两侧,双脚脱鞋并立,脚尖触墙,缓慢下蹲,下蹲时脚尖、膝盖、鼻尖必须接触墙壁,同时吸气,当下蹲至极限时,脚跟须用力抓地,直至臀部触及脚后跟时,再缓慢起立。起立时呼气,意念在百会穴的带领下将脊柱拉直。起立的过程中脚尖、膝盖、鼻尖都不能离开墙壁。呼吸动作在不觉胸窝憋闷的情况下越慢越好。初练时一分钟起落三次为宜,正常达标后一般一分钟起落一次。

能练至50次上下丝毫不觉累时可进行下一步修炼:双手背腰部再缓慢起立,当练至50次上下时则第一步功成,此时双腿之力超出常人数倍,此时不论跑步、练套路、擂台搏击均感体力明显增强,练习日久,臀部可触及脚后跟,而且更不可思议者,在正常的下蹲时臀部可触及地面,此即王乡斋老先生所谓的“脊柱拉长一尺的量”而脊柱的拉长更是强劲发力的前提!一脚踢人丈外已是易事。要点:头面必须绝对中正上下,否则将大大阻碍功力的增长。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和习练方法(内家拳的入门标志)(6)

第二步功:松髋开骶法:髋骶松后内劲才能下达至足,腿的灵活、劲力的大小取决于髋骶的圆活,故此式应认真体悟。

松髋法:两脚分开距一尺,足跟相对,足尖外撇成一字,两腿伸直,身体中正尔后双手在胸前和十成掌,曲膝下蹲至大腿成水平,极限时由头顶百会穴带领上升站直,一上一下反复做50次。吸气时意在丹田,动作越慢越好。

开骶法:双脚平与肩宽站立,两脚尖内扣成一字,身体前俯,双手在体前抱圆,身体前俯至极限时,由大椎带领往回收,一前一后做50次。本式对全身的平衡通过双脚的调节,而达到上、下、左、右均衡的状态,在实战中不论哪一个角度发力都可达到最佳状态。

第三步功:膝跪足面法:本法即内家功夫密传松膝法,一般门派都讲松腰、松胯、松肩,很少讲松膝,事实上膝不松则力难达于脚掌,击至人身则无甚穿透力。常见踢烂不少沙袋、木桩的“高手”与人搏击无一击必杀的威力,力不达,足力从何而来。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和习练方法(内家拳的入门标志)(7)

练法:双手叉腰,双脚并拢,站立,脚部放松向下跪,胯向前靠,使大腿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头顶向上顶,时间越长越好。意想把膝跪至脚面,极限时提膝慢慢起立。做30次。跪时酸麻胀难忍,起立时知觉有一股热流由膝直冲至脚底舒服无比。要点:缩臀靠胯,百会向上顶,下颌靠胸,把重心移至膝部,起立时要缓慢(用百会穴带领)使重心由膝部起至足。此式练久则胫部肌肉丰满,充满弹性,外力踢击根本不起作用,实腿功最大秒秘之法。

第四步功:拐李悟道:练法双脚开立与肩宽,左手立掌放于膻中穴处右手右脚向右横伸脚尖向上,右掌心向下,吸气时左腿缓缓下蹲,气沉丹田,右手、右脚保持平稳向下沉,呼气时换换、缓缓起立,由百会穴带领向上站直左腿,左右腿各练30次。

第五步功:观音做莲法:双手叉腰,两脚站与肩宽,吸气时双膝并靠,双脚掌不动向下跪至小腿肚内侧与大腿内侧触及地面,臀部坐在地上为止,即可缓慢呼气站直,做30次。一般门派练腿功都是练腿的阳面为主,因此阳面可以抗击而阴面则为薄弱之处,此式即为弥补此不足而设。

第六步功:足画太极法。本式乃武功下三路的根本,能运气达于趾,脚要有擒拿、封闭之能,则非练此式不能到达。练法:以双手叉腰提膝(左式)大腿呈水平,小腿自然下垂,足尖上翘下扣10次,然后足背连及足尖画圆,先向后向外各10次,然后脚背绷直,用柔劲向斜前方弹出,小腿与大腿成一直线足尖上翘,足跟外蹬,足尖下踩,足跟内收反复做10—15次,然后足背绷直,脚尖向内画圆10次,然后向外画圆10次,然后换右腿做,轮流至极限为止。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和习练方法(内家拳的入门标志)(8)

​第七步功:三才合一,不论站或立皆可意习各种腿法,双腿似钢刀,无坚不摧,足到之处石硝飞溅,用力洞穿,亦可抬腿书写“一击必杀,无坚不摧”,反复练习极限为止,此法久练则可养成一种气势压倒敌人的威势,千万勿视默练功夫,君不见当今形(心)意门,大乘拳风行一时,亦大倡意练也。此时再练任何实战性腿法真正可达到腿到人飞无物可挡。本功除了正宗腿功威力无穷外,而且对风湿、腰腿疼,腿、膝、胫骨外伤诸症皆有特效治疗作用。注意:以上是完全正宗内家腿功练法,功成绝非一般以踢打沙袋为腿功修炼的“各种腿功”可比!按此练法,此腿劲完全出自骨髓的浑圆劲。

此劲之实战运用完全存乎于一心(意),不论是快速踢击,还是不注意的一脚皆具杀伤力,已完全超越了“速度 惯性”的低级功法。望欲以中华传统内家功夫为己任者或确实想练好真功夫者认真修炼,成功只属于那些勤奋认真的人!切记!!!拳本无法, 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武术没有门派,没有界限。练武是思考,是自我反省,以武入哲。武者,并非以何为战,而是为何而战?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为武术最高境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