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笔记(杜甫草堂感怀)

文/闫海育 图/邢占平

成都西南,浣花溪畔,流落于蜀中的杜甫筑茅屋而居。

茅屋虽然简陋,经不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但风雨过后,修补好为秋风所破的茅屋,他又沉浸在“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幽雅景致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恬淡生活中。

杜甫草堂笔记(杜甫草堂感怀)(1)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只能藉茅屋栖身度日,营造他生命中一个又一个避风港湾。在他曾寓居的许多地方,后人都建起草堂以示纪念,其中以成都“杜甫草堂”最负盛名。 虽然他在这里只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却写就诗作二百四十余首,其中既有到临近的武侯祠凭吊诸葛亮而引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惋惜的《蜀相》,也有由自己身居茅屋窘况而联想到普天下穷困老百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境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草堂笔记(杜甫草堂感怀)(2)

,还有因春天夜里来了一场及时雨而滋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喜悦的《春夜喜雨》,全诗没有一个喜字,却使喜充满了全诗,而且“润物细无声”一局的诗意,早已超出雨外,常被今人借来形容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杜甫草堂笔记(杜甫草堂感怀)(3)

主人一去不复返,所幸杜甫以诗歌的巨大成就受到后世尊崇,曾经芜没的茅屋也在柱砥犹存的遗址上被确认,重结,几度秃废,又几经修葺,园林面积一次次扩大,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倘若诗圣再世,重回草堂,定会为此感激涕零。

草堂正门面临浣花溪水,为避车马喧闹,并不设在交通要道。步入大门,我很奇怪第一座敞厅式建筑为什么要以“大廨(xie)”命名,

杜甫草堂笔记(杜甫草堂感怀)(4)

廨即官署,是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并没有正经八百做过几天官。细看厅中并无桌椅几案,文房四宝,只有一尊赢弱瘦削的杜甫铜像受人瞻仰。猜想建廨人的心思,大慨是为了寄托对郁郁不得志的祝愿吧。诗史堂内也有一尊杜甫的雕像,却更突出微蹙(cu)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品读堂内悬挂的”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升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等诗联,无不映射出杜甫身处乱世,忧国忧民,将一腔孤愤化作行行诗句的心路历程。

杜甫草堂笔记(杜甫草堂感怀)(5)

每年正月初七,许多人都会从四面八方云集这里,谒见诗圣,抒发怀古之幽情。我所见过的飨(xiang)殿,大都雕饰华美,气势恢宏,而眼前同样作祭祀用的工部祠却青瓦突檐,风格朴实,不知是否在有意维持诗人一介布衣,贫困潦倒的本色。祠内正中设有杜甫神龛,东西两侧有陆游、黄庭坚陪祀。陆、黄二人也曾在蜀中流寓,

杜甫草堂笔记(杜甫草堂感怀)(6)

又都奉杜甫为诗宗,在弘扬杜甫诗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所以自清朝以来就有了“异代升堂宋两贤:的祭祀格局。

经历了千年风雨,杜甫盖起的茅屋早已灰飞烟灭。工部祠外虽有茅草盖顶的“少陵草堂“碑亭作象征,却难以满足人们寻找当时茅屋的兴致。

杜甫草堂笔记(杜甫草堂感怀)(7)

于是,设计师们悉心体味杜甫对茅屋环境的描绘,虽知无法恢复旧貌,仍在工部祠东北角的竹林丛中新开辟出一处茅屋景区,面对按诗意营造起来的清江、柴门、竹篱、茅舍,怎能不念及诗圣留下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等千古名句?

漫步草堂,花径通幽,似乎有一只唐朝的鸟在头顶盘旋,久久不肯离去。

杜甫草堂笔记(杜甫草堂感怀)(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