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

在神秘的传说中,或者电影的恐怖场景里,有这样一类植物:外型怪异,体量巨大,能像动物一样迅速活动,力气还很大,能将人活活绞杀、吞噬。这样的“食人花”、“食人植物”,是真实存在的吗?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1)

电影《地心历险记》中的“食人花” | 优酷视频截图

放心!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真正能将活人绞杀、吞噬的植物。不过,小型的食肉植物(carnivorous plants)是真实存在的。它们的形态确实跟普通植物不大一样,或许算得上怪异,也确实能捕捉动物,以“吃肉”为生。幸好它们的体型很小,像一般植物那样活动能力和力气都很弱。说是“食肉”,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能捕捉一些小型昆虫,更不可能吃人,所以也被称为食虫植物(insectivorous plants)

那么,在现实中,有哪些植物获得了吃肉技能?这些植物为什么爱上了吃肉?无爪无牙的植物,是如何捕获和“吃下”动物的?让我们一起探索食肉植物的奥秘吧!

食肉植物大盘点

食肉植物种类繁多,篇幅所限,介绍几个最广为人知的类群。

  • 捕蝇草属(Dionaea)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2)

图自Mary Lane/Fotolia

食肉植物中的“网红”,文章开头的电影中“食人花”即以它为原型。实际上它“吃肉”的部位不是花而是叶片,这种形状怪异的叶分为两瓣,可以像两扇手掌一样将飞虫夹住,在昆虫看来,确实是一张恐怖的“血盆大口”。

  • 猪笼草属(Nepenthes)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3)

图自aobblog

在广州的花市上经常能看见挂满“小笼子”的猪笼草,取财源滚滚如“猪笼入水”之意,寄托了新年里财源广进的希望。但对于昆虫来说,这些“笼子”则是最后的牢房。

  • 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4)

摄于UC Berkeley植物园

包括Sarracenia,Darlingtonia和Heliamphora三个属。捕虫装置的造型与猪笼草类似,但不像猪笼草那样从叶尖伸出“笼子”,而像是从地上直接冒出一簇细高的瓶子。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5)

Darlingtonia属或译为眼镜蛇瓶子草属,确实是像眼镜蛇吐信子的造型

  • 土瓶草属(Cephalotus)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6)

图自UniProt

就像是多毛而迷你版的瓶子草,但亲缘关系其实离瓶子草很远。

  • 茅膏菜属(Drosera)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7)

图自UniProt

叶片上布满挂着黏液的腺毛,如同清晨晶莹的露珠——这大概就是它们的英文名sundew(太阳 露珠)的由来。

  • 捕虫堇属(Pinguicula)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8)

摄于UC Berkeley植物园

在叶片表面直接分泌出黏液,捕虫机制与茅膏菜类似,但叶片的运动能力不如茅膏菜强。

  • 狸藻属(Utricularia)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9)

摄于UC Berkeley植物园

是唯一的水生食肉植物类群,包含超过200个物种,分布非常广泛,是最大的食肉植物属。看起来只是一缸普通的水草,但如果仔细观察,或者借助显微镜,就能观察到丝状小叶之间,间或分布着微小的捕虫囊。“嘴巴”长得小,自然也吃不下大块肉,只能捕捉些原生动物或小型的昆虫幼虫。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10)

图自Michal Rubeš

爱上吃肉,只是生存所迫

为什么食肉植物不能像普通植物那样,安安静静地接受光照、从土里汲取水和养分就算了,偏偏就要爱上吃肉呢?难道,它们真的具有邪恶的基因,想要当“食肉狂魔”?

其实,它们选择食肉,只是生存所迫。大部分食肉植物生长于潮湿的荒地、沼泽、泥泞或沙质海岸,土壤常常呈酸性,普遍缺乏氮元素和钾、钙、镁等矿物元素。氮元素是蛋白质、核酸、磷脂、叶绿素、植物激素、维生素等对于生物至关重要的化合物的成分,特定的矿物元素也是构成生物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成分。如果植物只依赖这些酸性土壤提供养分,就会严重地“营养不良”,甚至无法生长。

既然光靠土壤吃不饱,植物唯有另辟蹊径。我们都知道,肉是膳食中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昆虫更是“高蛋白食品”。动物富含氮元素,还有够用的矿物元素,自然成为了食肉植物补充营养的最好选择。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11)

对于人类来说,昆虫也是很不错的高蛋白低脂食品,但是人类还需要克服对昆虫的恐惧心理

所以,食肉植物的出现不是什么邪恶的原因,而是自然选择之手下美妙的进化结果。

为了吃肉,各显神通

或许你已经发现了,我们介绍到的食肉植物有的很相似,比如猪笼草、瓶子草和土瓶草,茅膏菜和捕虫堇,而且全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叶作为捕虫工具。但是,它们的亲缘关系其实并不近,捕虫食肉的技能树是在进化过程中被多次、独立地点满的。生长在相似环境的不同类别的生物,能获得相似的生存技能,正是趋同进化的典型例子。食肉植物也成为科学家研究进化和发育的关键材料。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12)

一项研究推测土瓶草、瓶子草、狸藻以及猪笼草和茅膏菜的共同祖先各自独立获得了食肉能力 | 图自参考[3]

食肉植物的叶都经过一定的变态和特化,跟我们平常见到的叶子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形态上是捕虫的陷阱,功能上可以快速运动或分泌黏液来捕捉昆虫防止昆虫逃脱,分泌消化酶来分解、消化食物。我们将捕虫机制进行如下分类:

1.被动型:守株待兔,以逸待劳,用固定不动的结构或仅有缓慢的运动,阻挡猎物逃脱、防止正在被消化的猎物被外力带走。

(1)陷阱型:包括猪笼草、瓶子草和土瓶草。它们使用类似的空心、有盖的陷阱被动地收集和消化猎物。陷阱中能分泌具有香甜气味的物质,在陷阱口和陷阱内壁也常常具有蜜液,引诱昆虫造访,同时也使得陷阱内壁非常光滑。只待昆虫脚下一滑,跌入充满消化酶的陷阱底部,植物就获得了一顿美餐。它们通过多种机制,防止到嘴的虫子逃脱,例如:陷阱上还有令虫迷惑的色斑,让昆虫迷失在陷阱中;陷阱口处有齿状结构,防止昆虫爬出。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13)

瓶子草的陷阱上有白斑,用以迷惑昆虫 | 摄于UC Berkeley植物园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14)

猪笼草陷阱口的齿状结构 | 图自aobblog

不过,很多人以为猪笼草捕到虫子之后陷阱盖子能关闭,却是误传,事实上猪笼草的陷阱刚长出来的时候是密封的,生长中打开盖子,之后才可以行使捕虫功能,盖子却再也盖不上了。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15)

猪笼草陷阱的生长过程

(2)粘蝇纸型:包括茅膏菜和捕虫堇。它们的叶子表面能分泌黏液,如同粘蝇纸一样黏住落在上面的昆虫不放手。受到昆虫挣扎的刺激后,茅膏菜的叶子还能缓慢地卷曲起来,更好地束缚住昆虫,并进行消化。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16)

图自bergenwatergardens/

2. 主动型:找准时机,迅猛出击。植物没有脚、不能跑,所以这里的“主动”只是相对的,还是要靠动物自己撞上来,但感受到猎物的刺激后,植物能通过较快速的运动捕获猎物,或用快速改变的结构阻止猎物逃脱。

夹子型:典型的例子就是捕蝇草。它的叶缘也有蜜腺,通过分泌蜜汁来引诱昆虫,一旦昆虫触碰到捕虫夹内面的感觉毛,感觉细胞就会传递信号使捕虫夹迅速闭合。为了防止雨水(和好奇的人类)的捉弄,白白耗费关闭夹子的能量,它们精心设置了触发条件:只有当感觉毛在短时间内被连续触碰两次,像是昆虫的行动而不是雨水滴落,才会触发捕虫夹的关闭。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17)

捕虫夹内面各有三根感觉毛 | 图自Wikimedia

(2)捕虫囊型:特立独行的狸藻自有一套在水中捉虫的办法。狸藻通过捕虫囊的收缩,将水挤出,保持较低的压力,一旦感应到囊口附近的猎物,就突然打开捕虫囊的门,将猎物“吸”进囊中。这个过程短至1/30秒,不给猎物反应的机会。

当植物去了北极(当植物爱上吃肉)(18)

图自U-Bin Li


食肉植物的颜值都不低,已经有很多栽培的品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动手种植。不过,就别指望它们帮你消灭蚊子了,对于吸血的蚊子来说,你的吸引力比食肉植物大得多!

参考:

[1] britannica/plant/carnivorous-plant

[2] Albert VA, Williams SE, Chase MW. Carnivorous plants: phylogeny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Science. 1992;257(5076):1491‐1495. doi:10.1126/science.1523408

[3]Fukushima, K., Fang, X., Alvarez-Ponce, D. et al. Genome of the pitcher plant Cephalotus reveals genetic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carnivory. Nat Ecol Evol 1, 0059 (2017). doi/10.1038/s41559-016-0059

[4]尹旺兴.猪笼草捕虫瓶状体上的瓶盖会自动关闭吗?[J].生物学教学,2003(07):60.

[5]sarracenia/faq/faq5580.html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