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说人生两个境界(一代生活家梁实秋)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文坛有一大热点事件,那便是梁实秋与鲁迅的笔战。

梁实秋否认文学的阶级性,他认为鲁迅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有其价值,但是作为一个文学家,空有一腹牢骚怨气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他主张文学应该是展现人性的艺术,而非政治或阶级的工具。鲁迅则称梁实秋是"资本主义的乏走狗"。

他们的笔战和论辩持续了八年,直至鲁迅逝世。

数十年过去了,抛开特定历史时期加诸于人的是非对错,我们今天看到的梁实秋则是一个温文儒雅的散文大家,是有才、有情又有趣的文学大师。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被誉为一代"生活家" 。

《于是生活像极了生活》这本书精选了梁实秋的一些趣味散文,内容包括对众生万象的描摹,对人生悲喜的感叹评析,对闲情逸趣的述说,对柴米油盐的迷恋等,展现了他在平淡日子里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意趣。

曾国藩说人生两个境界(一代生活家梁实秋)(1)

1.世事洞明皆学问

梁实秋在《让座的惨剧》一文中,记录了自己在上海电车里让座的故事,有一次他给一位老太太让座,自己尚未完全起立,那老太太早一眼瞥见,作饿虎扑吃状,直扑过来,并且伸出胳膊把梁实秋一拨,使得梁实秋差点跌倒别人的身上去。

寥寥数语,将让座者的无奈和被让座者的粗野生动地描绘出来,与其说梁实秋让座,倒不如是老太太抢座。

其实,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本就是司空见惯之事。但是,让座的美德可不是人人都有。有的人面对眼前站着的老者或孕妇,要么心安理得地熟视无睹,要么闭上眼睛休息,假装看不见。

连梁实秋都直言不讳地说:我真不愿意让座,至少我的两条腿真不愿意让座。然而一个人不只是两条腿,所以我终于染了这一件不是从心眼里愿意做的美德。

看来让座这种美德,有的是来自于心底的善良和心甘情愿,还有的是不情不愿却又不得不这么做。梁实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洞悉了让座背后的微妙心理。至于抢座老太太的饿虎扑吃状,大概如他所说: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

这些平淡的日常琐事经梁实秋娓娓道来,幽默中彰显着智慧,现象中看透本质。

说起生病,他说:人在大病时,人生观都要改变。我在奄奄一息的时候,就觉得人生无常,对一切不免要多加宽恕。僵卧了许多天之后,看着每个人都有人性,觉得这世界还是可留恋的。不过我在体温脉搏都快恢复正常时,又故态复萌,眼睛里揉不进沙子了。

说起朋友在美国遇到的推销,他联想到国内传统的推销术,无论在地球哪端,人性是不变的。什么东西都好抵抗,唯独诱惑最难抵抗。一语道出人性的弱点。

谈及婚礼,他认为简单未必不隆重,婚礼本就不是表演给人观赏的。先生恐怕没想到,如今的婚礼日益隆重,各种专业的婚庆公司已经将婚礼各个环节打造成一条产业链,其造价之高,观赏性之强,足以彰显当事人所处的阶层,经济和社会地位。

世事洞明皆学问,梁实秋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不讲高大上的道理,仅从日常生活中撷取一个个小小的片段,引发自己的一些真知灼见,真是既接地气又充满哲思。

2.人情练达即文章

梁实秋喜欢结交朋友,他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朋友的。假如一个人独自升天,看见宇宙的大观,群星的美丽,他并不能感到快乐,他必要找到一个人向他述说他所见的奇景,他才能快乐。

冰心、徐志摩、闻一多等人都是梁实秋的朋友。冰心曾这样评价梁实秋: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可见梁实秋在冰心眼里是有才、有情,亦有趣。

但是两个人的第一次相见却颇为尴尬,当时他们乘同一艘轮船去往美国,并在甲板上偶遇,经许地山介绍,二人寒暄了一阵。

梁实秋问冰心:“您到美国修什么?” 冰心说:“文学。” 然后冰心反问:“您修习什么?” 梁实秋回答:“文学批评。” 然后话就谈不下去了。而在这之前,梁实秋曾批评过冰心的诗歌是理智多于情感,批评她不是一个热情奔放的诗人,只是泰戈尔小诗影响下的一个冷隽的说理者。

轮船在海上漂了十几天,他们几个年轻人办起了文学壁报,张贴在客舱入口处。往后的日子,他们在美 国交集颇多,来往密切,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延续了数十年,冰心后来前往日 本,也经常跟梁实秋书信来往。

梁实秋在《忆冰心》中说:我逐渐觉得她不是恃才傲物之人,不过对人有几分矜持,至于她的胸襟之高超,感觉之敏锐,性情之细腻,均非一般人所可企及。

梁实秋不光非常珍惜朋友,对年轻人也是爱护有加,经常扶持。一些年轻的学生常常跟他一见如故,成为朋友。

他在怀念友人的文章中就提过一个叫陈慧的学生,颇有才情,却时运不济、命运坎坷,最终自杀离世。梁实秋回忆起陈慧的点点滴滴,难掩怀念和惋惜之情。

3.柴米油盐皆逸趣

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作家,笔尖总是离不开美食。古有苏轼与东坡肉,今有汪曾祺与咸鸭蛋,有时候你很难区分到底是作家成全了一道美食,还是美食成就了一位作家。

无论是老舍笔下的八宝粥,还是林清玄笔下的冰糖芋泥,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也有其地域性和时代性。

但是梁实秋则不同,他笔下的美食横跨了中国大江南北,显然这跟他丰富的生活经历有关系。他早年在清华读书,二十岁去美国求学,后来又在青岛大学、 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任教过,也曾在上海工作过,1949年去往台湾,晚年时则在美 国和台 湾两地轮流居住。

所以我们会看到他写北平的炸丸子时会提及湖北的糯米丸子,写小时候吃过的糖炒栗子时会想起在西雅图买过意大利人的炒栗子,写家里做的鱼丸亦会想起十几年前湖北友人做的鱼丸。每一篇文章背后都有着浓浓的乡愁,饱含着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至于怎么吃,怎么做,哪里的更地道更好吃,梁实秋文笔之细腻,用词之精湛,倘若放到今天恐怕是最专业的美食博主了。

比如腊肉怎么吃,梁实秋是这样说的:腊肉刷洗干净之后,整块地蒸。蒸过再切薄片,再炒一次最好,加青蒜炒,青蒜绿叶可以用但不宜太多,宜以白的蒜茎为主,加几条红辣椒也好,在不得青蒜的时候可以用大葱代替。用料和做法之考究,恐怕大多主妇也未必能及。

一饮一啄,皆有前缘,也皆是修行。所谓生活,不光是远方的星辰大海,更多的是眼下的人间烟火,梁实秋用一支笔写出了岁月生花,也写出了柴米油盐的逸趣,只因他对生活的热爱,于是生活像极了生活。

写在最后:

梁实秋的智慧洒脱、人间逸趣,皆是从生活中提炼而而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倘若觉得生活太无趣,那一定不是生活让你无趣,而是你让生活无趣。读一读梁实秋,或许人人都能在细碎的生活中拾掇起属于自己的乐趣,在人间俗世中笑看红尘滚滚,在人情世故中固守一片冰心,在柴米油盐中找到别样的逸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