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南布洲(回首频频来时路)

(一)

史海钩沉南布洲(回首频频来时路)(1)

在中国历史上,曾被古人名之为“不咸”的长白山绝对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大山。在现实生活中,它更是一座让旅人游客瞻之往之的名山。

自打从关内来到关外的半个世纪中,我和无数来此的游人一样,曾经多次在长白山下遥望过林海穷尽处一抹悬浮天际如滚滚雪龙般的白色山影,在没有亲自登临之前,原以为它是乍然呈现在眼前的一个与自然界的神秘和人间世的玄奥融合成的巨大传奇,凡是遥望它的人,都会生出许多奇思玄想……但直到很久之后,才知道早我辈三百多年前的某年某日,一位高踞于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皇座上的年轻男人,也曾于此用他虔敬的、热切的、深情的目光,凝视着、遥望过这同一座大山山影……

三百多年后,长白山依旧巍然屹立于斯,而那位和我们看同一景物的帝国至尊早已尘归尘土归土,虚化无形了。但他确实是在那一天来过此处,构成了惊鸿一瞥的历史瞬间的啊!

据史料记载,“那一天”是这样展开的——

从1671年到1698年,康熙皇帝曾三次驰马关外“东巡”,轮迹蹄痕碾印在白山黑水之间。为的是“寰宇一统,用告成功”,以此谒祭太祖、太宗山陵。这期间康熙两到吉林,但只有1682年第二次东巡时专门望祭了长白山。这次东巡,声势浩大,据记载,参与人员达七万人,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描述:“旌旗羽葆络绎二十余里,雷动云从,诚盛观也。”

是日,天气晴好,在吉林小白山(温德亨山)上遥对长白山西北方向的望祭殿,那位高踞帝座的年轻男人带着平定“三藩”的余威和荣耀,阅视吉林水师的激情,率先拉开了有清一代望祭长白山盛典的大幕。这位康熙爷,史载“天表奇体,神采焕发,双瞳日悬,隆准岳立,耳大声洪,绚齐天纵。稍长,举止端肃,志量恢宏,语出至诚,切中事理”。康熙此时28岁,应该就是上文所说的“稍长”之年吧,撇开前面那些对帝王歌功颂德的谀词套话,“举止端肃”云云,与我们现在见到的当时康熙的画像,倒可互为印证。然不论康熙实际上样貌如何,“天下第一男人”的至尊身份和他自8岁登基始非同小可的历练与作为,都必然会赋予他一种雍容华贵君临一切的不凡气度。在庄严肃穆的献祭鼓乐声中,在随侍的朝廷和地方官吏的簇拥下,年轻的大清皇帝三拜九叩,行礼如仪,虔诚地朝东南方的长白圣山遥相拜祭。礼毕,随侍、陪祭臣工恭请圣驾回銮,但康熙朝东南方向远眺良久,盘桓再四,迟迟不肯离去。一代英主,心中有着怎样的化不开的家国情结啊。他的《望祭长白山》诗,挥洒了他彼时的感悟和祈愿:

“名山钟灵秀,二水发真源。 翠霭笼天窟,红云拥地根。千秋佳兆启,一代典仪尊。翘首瞻晴昊,岧峣逼帝阍。”

(二)

史海钩沉南布洲(回首频频来时路)(2)

莽莽长白山,高天厚土的吉林大地,乃至整个关东白山黑水,对于康熙大帝,对于满清皇室,对于大清帝国,具有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当年满人乍兴于关外,尔后铁骑大举入关,明王朝突然崩塌,小民们三百来年习惯了的紫禁城皇座上的汉族皇帝一夜之间变成了脑后拖着长辫子的异族皇帝,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变局太突然,太突兀,太不可思议。这个民族,这个王朝,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闯进来的异类,叫人耿耿于怀,寝食难安,必欲驱之而后快。殊不知这个几经演变的满族已在中华大地繁衍生息数千年了。满族先人可上溯到先秦之前的远古时期生活在白山黑水的肃慎族,这个肃慎族在历史上留下了一连串的更名:东汉时号挹娄,南北朝时改为勿吉,后又改为靺鞨,到隋唐时渤海国在吉林的敦化一带建立,“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这个渤海国是满族先人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渤海亡后其遗族又易名为女真,建立了满族史上的第二个政权金朝,其繁衍生息的故土吉林由是被视为肇兴之始的“金源内地”。金朝末年,蒙古崛起,金亡,元兴。女真这个有着操弄政权的传统的民族一度处于蜇伏期,直到明代。此时天降异人,努尔哈赤横空出世,以文武之道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八旗制度,又创建了一个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并由辽阳迁都盛京(今沈阳)。这是满族史上的第三次创建政权。自此,女真族正式改称满洲族(简称满族)。随之,大清政权也正式确立。1644年,清王朝八旗铁骑将这个“鞑虏”政权驮进了北京,满族第三次建国的权力游戏也由“大清国”前奏进入大清帝国的高潮,这支由白山黑水奏响的传奇乐章在轰鸣了268年之久后才在帝都北京曲终。

满族作为一个由白山黑水孕育培植出来,定鼎北京,一统全国的少数民族,其与关外的白山黑水,与吉林的渊源既深且厚。为了推崇这片诞育了先祖爱新觉罗氏族的发祥地,神化其受命于天的正统性、合理性,清太宗皇太极追溯满族源流,最早提出了三仙女的神迹之说。其核心内容就是长白山东北布库里山下有一名为布儿瑚里的湖泊,一日天降三仙女浴于斯,有神鹊衔一朱果置于小妹佛库伦衣上,而又为佛库伦吞食,感而成孕,生一男,自称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这里的关键不仅在于为大清皇权天授造舆论,还在于三仙女传说的发生地就在长白山下。长白山东北30公里处有一红土山,山下有一圆池,立有一碑名“天女浴躬处”,即是爱新觉罗氏族的发祥之地。由此可见长白山在满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深厚渊源。

正因为满族先人世世代代生息于白山黑水,他们创建的清王朝肇兴于关外沃土,其氏族神迹发于长白,祖宗陵寝基于盛京,因此,当清帝国的统治者们前赴后继、耗时费力、大张旗鼓地南巡(下江南)、西巡(去西安)、北巡(赴蒙古)、东巡(山东祭孔)时,始终不忘被视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兴龙重地”的东北和吉林,频频将热切的目光投向关外那片广袤的黑土地,于是有了又一个区别于赴山东祭孔的“东巡”。

首次提出“东巡”构想的是顺治帝。清入关第10个年头,顺治就表示,“自登极以来,眷怀陵寝,辄思展谒”,只是由于当时关内战事仍很紧张,诸王大臣又纷纷表示反对,以致未克成行。将东巡构想变成行动的是顺治之子、雄才大略的康熙。1671年清王朝东征西讨,大体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刚刚亲政不久的康熙皇帝即决意东巡,告谕礼部说:“朕仰体世祖章皇帝遗志,欲躬诣太祖太宗山陵,展祭以告成功。”经过充分准备,康熙十年九月,玄烨从北京出发,开启前无先例的首次东巡。但这次东巡是直奔盛京而去,在那里他亲自祭奠福陵和昭陵,在此盘桓月余,然后返京。此次东巡并没有来吉林,但回到北京后却有一系列动作:在顺治年间修筑的“盛京边墙”(俗称“老边”)之外,又修筑了长达690华里的“柳边”(俗称“新边”),对东北局部即长白山地区实行封禁,以收固边防,划区界,保龙脉,占特产之功。又喻礼部等衙门议复封“长白山之神”,在吉林小白山乌拉望祭。并于1677年命内大臣武穆纳去关外踏查长白山。“长白山乃祖宗发祥之地,今无确知之人。尔等前赴镇守乌拉将军处,选熟悉路径者导往,详见明白,以便酌行祀礼。”这是长白山崇祀的准备。

接着,1682年和1698年,康熙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东巡,这两次东巡都来过吉林,先是阅视吉林水师,布置抗击日俄事宜,后是抗击沙俄、平定葛尔丹叛乱成功后,到吉林奉祀祖陵,巡行塞北,经理军务,尤其是在清朝历史上首次望祭了长白山。康熙帝的东巡,为清王朝的东巡制度奠定了基础,成为谒祭祖陵、安抚满族、筹划东北边疆建设的国家行为,同时也成了清朝历代皇帝要遵奉的一项“祖制”。这之后,还有10次东巡,其中雍正帝在还是雍亲王时,曾代父东巡谒陵一次。自己登基后并未亲临。倒是乾隆,挟康雍乾盛世之威,曾4次东巡,大手笔破了乃祖康熙的记录,其子孙更是难以望其项背。

(三)

史海钩沉南布洲(回首频频来时路)(3)

公元1754年9月23日,康熙之孙乾隆帝浩浩荡荡一行第二次东巡谒陵时到达吉林城。此时乾隆43岁,较其乃祖望祭时年长15岁,登基已19载,正是一个男人年富力强,治国经验达于成熟之时。“他的目光自信,丝毫没有掩饰。他的脸形稍长,呈椭圆形状,五官匀称而帅气。他的表情淡定而显慧智。嘴唇丰润,双耳和下颌突出,肤色白皙,面部尚无须髯(在后来的画像中,就有了细须之迹象)。”美国传记作家欧立德在这里描述的是清廷意大利籍画师郎世宁在乾隆25岁时为他画的像。虽然望祭长白山时已过去近20年,但大致形容应不会大变,只不过这位人到中年的皇帝此时唇上已有细须,成熟的经历了风霜的沉毅面容使其更具最高统治者的威仪。自然,他东巡的排场绝不会逊色于乃祖。翌日,在吉林将军傅森、副都统额尔登额扈从下,在沉寂了许久的小白山望祭台继乃祖之后隆重举行了大清史上第二次望祭长白山盛典。这位春秋鼎盛的皇帝,在国家治理上已取得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效,全国税收蠲免,金川战争取胜,拉萨平叛成功,准葛尔战役大捷等一系列成就之后,脚踏祖先发祥的热土,遥望满人心中的长白圣山,一定神思悠悠,追想无极。于是宣读御制祝文,并留下两首诗。

其一曰《驻跸吉林境望叩长白山》:“吉林真吉林,长白郁嵚岑。作镇曾闻古,钟祥亦匪今。邠歧经处远,云雾望中深。天作心常忆,明礼志倍钦。”

其二曰:《望祭长白山》:“诘旦升柴温德亨,高山望祭展精诚。椒馨次第申三献,乐具铿锵叶六英。五岳真形空紫府,万年天作佑皇清。风来西北东南去,吹送膻芗达玉京。”

清代康乾二帝皆精通汉文化,尤喜吟诗,据说乾隆一生作诗在万数以上,但评价不高,能被人记住者几稀。这两首诗明白浅达,或许会随着长白山文化一起流传下去吧。只不知乾隆彼时彼刻是否会遥想起72年前乃祖康熙爷来此望祭时写下的那首诗呢?

但这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他们爷孙三代开创的康雍乾盛世已近百年,至乾隆时已达巅峰之状。据后来国外学者统计,其时中国的GDP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国家空前强盛富足,自然给了统治者行使权力,采取行动,制订游戏规则的更大空间。终乾隆一朝,将康熙开创的巡游之治推向了顶点,大大小小共巡游数十次,期中南巡6次,东巡4次。这样频繁的巡视活动,所费必然甚巨,已引起地方和臣子的不满和非议。对此,乾隆特别强调它对于了解民情,安抚民众,解决民诉,加强民治,整饬武备,强化边防,整顿吏治的重要性。即以这次东巡为例,乾隆不仅望祭长白山,到盛京谒祭祖陵,还效法其祖康熙特地到吉林松花江上阅视水师,布置抗击沙俄事宜。

说到康熙亲临松花江阅视水师,是在1862年东巡时。其时立国不久,巩固皇权,维护一统,稳定政局民情,是当时最重要的国家使命,平叛削藩、收复台湾、保卫东北、反击沙俄、亲征葛尔丹、进兵安藏,加上治理河道,发展农业生产,国家大事不断。而此时铁骑入关的八旗军兵雄风尚在,整个满清王室尚在励精图治。因之康熙东巡除了完成祭陵谒祖的规定动作,他沿途目光所及、情思所牵更多地是在政治生态、人事代谢上勾留。1671年康熙第一次东巡抵盛京,即召见黑龙江将军巴海,垂询边防军务诸事,告诫巴海:“俄罗斯尤当慎防。”并赋诗一首赐巴海:“夙简威名将略雄,高牙坐镇海云东。……尽使版图归化日,远教边徼被皇风。”以示嘉勉。1682年二次东巡,对自顺治始,中经他自己陆续筑成的柳条边歌咏寄情,对“重关称第一,扼险倚雄边”的山海关赋诗致慨,表达了巩固边防,通过修明政治消弭战事的愿望。而最能体现康熙心系天下大事的是,1682年康熙第二次东巡,在望祭长白山之后小憩两日,即泛舟松花江上,驶往大乌喇(今吉林乌喇街)。康熙在船上襟袖盈风,江上水师船队帆桅相接,兴之所至,挥毫书《松花江放船歌》,除了描绘放船胜景,抒发喜悦的心情,还特意表示:“貔貅健甲皆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康熙及乃孙都不愧是处理军务和民生辩证关系的大师,深知为了加强军事斗争力量,最根本的是要改善民生,而改善民生的首务就是要了解民情民意。一句“我来问俗非观兵”凸显出了这个宗旨,同时不着痕迹地隐去了其在军事武备上的良苦用心。也显示出一代英主雄兵在握不妨超然的气定神闲,且带着几分顾左右而言他的调侃。

而乾隆,这位自幼深受康熙器重、亲政时常以乃祖为法的皇帝,当他踏足吉林,重循乃祖足迹时,特作《松花江放船恭依皇祖诗韵》:“隆崇长白佑维清,松花江源山顶生,飞流银河练影明。萦回行里竹箭轻,望祭申焑如鸾鸣,临江遂命青雀横。水天上下秋光晶,冯夷静恬涛不惊,击汰直达吉林城……”

历史事实表明,康乾二帝东巡,在“观兵”的同时,对“问俗”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康熙的“问俗”内容宽泛,关心兵民疾苦,革除官员恶习,调整官民军民关系,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加强东北地区建设,统统包括在内。而乾隆更多地是关注民生民俗和地方的风物人情,这从他4次东巡留下的三百余首诗作中可以看出来,其中与民生有关的诗多达60余首。人参、貂皮、鹿、山果、松子、鲟鳇鱼、驼鹿、熊罴、海东青、东珠、松花玉、五谷、木纸、糖灯、小船、木桶、小匙、爬犁、桦皮屋、麻草束、烟囱、搁板、嘎啦哈等等东北民间起居生活、生产劳动、民俗风情的种种物件和东北特有的动植物、农作物都被贵为天子抚有四海的乾隆撷取入诗,且都观察细致,饱和感情,这不仅在清代历史上,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十分罕见!作为一位封建帝王,如果不是真正关心社会民生、江山社稷,怎么能放低身段,去歌咏这些在时人看来登不得大雅之堂的物事呢!

乾隆之后,嘉庆帝在1805、1818年先后两次东巡,道光帝1829年也东巡过一次,其时大清王朝已迈过巅峰,败象初显,开始走下坡路。嘉庆、道光的东巡已无复乃祖当年的显赫。道光之后,已是清晚期,疲癃尽显,自保尚且不足,哪还有余力余暇东巡!可以说,东巡的兴衰,正是大清王朝由盛世走向式微的穷途末路的一个缩影。

(四)

史海钩沉南布洲(回首频频来时路)(4)

中国历史上,帝王巡游并非自清朝始,其作为治理天下的一种帝王之术,始作俑者可上溯到上古时代的帝王,黄帝、舜、禹等均曾巡游天下。但闹出大动静来的还属“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王朝建立后,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效法先王,从公元前219年始,接连5次“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巡游所到之处,皆立刻石,或颂秦德,或纪秦功,或饬秦法,还针对巡游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巩固统一,加强边备。这些巡游在当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其频繁的出行和庞大的规模,加上始皇帝为逞私欲,所费靡巨,劳民伤财,激起了民怨民愤,负面效用超过了正面效果,最终导致秦帝国的覆亡。

在巡游的奢华、排场的浩大上足可与秦始皇PK一下的是800年之后的隋炀帝杨广。其时隋刚立国,杨广通过弑父杀兄夺取了皇位,为了加强对全国政治上的控制,打通南北物资的流通,杨广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在洛阳新建一座都城,号东都;二是开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几年后,从东都到江都的大运河甫一完工,炀帝就率20万人的庞大队伍巡幸江都。一则游玩享乐,二则威慑子民。为了这次巡游,几千艘大船首尾相连竟浮江二百里,一路上8万多名民工被征发来为之拉纤,两岸百性被逼迫置办酒席“献食”。到江都后杨广领着随行百官和宫娥妃嫔,各色人等花天酒地,挥霍享受,整整闹腾了半年才又大张旗鼓地回到东都。这以后杨广几乎每年都出巡游乐,极尽铺张之能事。

秦始皇,隋炀帝,也曾是史上搅得周天寒彻的狠角色,但他们的巡游与康、乾二帝相比,在历史的深刻性上、在治国理政的功效上,在巡游本身目的的内涵、目的的精神层次上,在巡游的范围上都差了好几个档次。这里不说康乾的南巡、西巡、北巡,单说回其祖先发祥地的东巡吧。清帝们的东巡,从一开始就目的明确,路径清晰,通常都是:一是到盛京谒陵祭祖。祭告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在关内取得的重大成绩;二是通过召见、赏赐、免赋、减刑等安抚满族,兼及关外的汉、蒙群众;三是筹划建设东北的边疆大计;四是抵近观察民情民俗,随机解决问题;五是到吉林望祭满族先祖发祥地长白山。而且,清帝的历次东巡,大多发生在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节点上,如康熙第二次东巡祭祖的重要内容,是禀告三藩之乱的平定,同时也为反击沙俄侵略作实地考察。乾隆的4次东巡,虽然庞大的巡游队伍沿途也少不了惊官动府、劳民伤财,但确实是为了清帝国长治久安采取的重大行动。而始皇帝的巡行郡县,目的就是“以示强,威服海内”,开始也有一些重大设计,如到泰山举行封禅大礼,但后来逐渐变成了他随心所欲的享乐之旅,流传到后世的奇闻轶事是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以获长生不老药;兴师动众徒劳地到泗水搜寻周鼎;搏浪为刺客狙击;又亲自入海在之罘射杀巨鱼,最终死在巡游途中被伴以鲍鱼送回长安,等等。至于隋炀帝,他巡幸江都荒淫无道的享乐,已成为后人小说创作的素材。明代白话小说《隋炀帝逸游召谴》即其一也。它将炀帝借巡游大耗民脂民膏荒淫无道最后身死人手的史实用小说手法铺排开来,内含谴责,足为后世之警。

从治国抚民的政治层面看,在康乾等清代诸帝的考量中,可能南巡的意义和作用最大,那是要深入南方,行经大半个中国广大汉人居住的地域,有漫长的海防线,名城巨市旗布,商贾云集,保持这些地方的安宁繁盛,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看,对于清王朝的安危稳定都至关重要,所以每一南巡,不光声势浩大,且须精心布阵,耗时费力,不可轻心,实际上南巡途中也在不断演绎精彩故事,不仅在当时,即便今天,也都是文艺作品的保留题材。但是,东巡更有它的独特性。清统治者精心发起组织这个重走来时路(其祖关外兴起奋斗入关终成大业)的盛大活动,本身就有教育子孙后代不忘根本、铭记先人当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创业史的良苦用心。于此也可看出康乾对帝国未来命运的深谋远虑。此外,撇开它固边、抚民的功用来说,东巡因其谒陵祭祖、重回故乡的内容,而使其具有了表达孝敬、释放乡愁的意义,具有了浓浓的“常回家看看“的亲情味。

最早提出东巡想法的顺治帝福临说:“自登极以来,眷怀陵寝,輙思展谒。”“今将躬诸山陵,稍展孝思”。这里“孝思”成为福临回乡的出发点。康熙帝决意东巡,也说是“体仰世祖章皇帝遗志”,即表达乃父未尽之孝思。可见,人无分贵贱,上自皇亲贵胄帝王家下至黎民百姓,都对生我养我的故乡一往情深,去国离乡都斩不断那片乡愁,这正是家国之思最深厚的源头。早在康熙帝寻根敬祖500年前的金王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金世宗完颜雍就遏止不了祖辈传承的思乡情结,自京城中都(今北京)东巡魂牵梦绕的女真族兴起之地吉林,并在今吉林省扶余县徐家店乡石碑崴子村为其祖金太宗起兵反辽誓师处立碑颂功,这就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大金得胜陀颂碑》。作为由女真嬗递而来的满族帝王,康熙、乾隆们熟知历史掌故,他们东巡来吉林重履故土时,该会接续起这代代相承的血浓于水的乡愁吧。

(五)

史海钩沉南布洲(回首频频来时路)(5)

康熙、乾隆们俱往矣,唯有长白山依然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凝注的目光。“遥望山形长阔,近视地势颇圆,所见片片白光,皆冰雪也。山高约有百里,山顶有池,五峰围绕,临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纹荡漾,池畔无草木。”这是1677年6月,内大臣武穆纳一行奉康熙之命,实地踏查长白山时所见。而今,白山依旧在,人世几沧桑。比康熙、乾隆那些贵为帝国至尊的男人们幸运得多的是,今人、后人们不仅可以遥望长白山,而且可以直登白山之巅,一览天池胜概。不争的事实是,长白山因清帝们的崇祀而位比泰山,源远流长的长白山文化也因此而增添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内涵。清帝们又因东巡、望祭而使人们永远记住了关东大地和长白山在中原版图上的重要地位,记住了一个从远古蛮荒之地走出来的民族是怎样艰苦奋斗,一步步走进中华腹地,同汉文明相融合,成就近三百年的一统江山的。现在,当我们再回望长白山时,那一抹如滚滚玉龙般的白色剪影中会时不时浮现出那两位帝国至尊强悍而虔敬的身影。相信,只要长白山文化在流布,人们还会不断地去探寻他们的前世今生……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易洪斌

编辑:李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