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局中局2青花人物罐解说(古董局中局2最后的)

前言:

在这周播出的《古董剧中剧2》中,随着追寻“青花五罐”,已经在第一部“则天明堂玉佛头”案中出现的日本友人“加奈”再度回归,有又一次给许愿带来了重要的线索,去解开“青花五罐”背后的秘密,引出了中国陶瓷史上最珍贵的瓷器品种——“柴窑”。而且根据电视剧内容这个“柴窑”还有十几件,这也是解开“老朝奉”真面目的最后线索,这是精彩纷呈,悬疑迭起。

古董局中局2青花人物罐解说(古董局中局2最后的)(1)

《古董剧中剧2》中“柴窑花口盏”

但在现实中这个“柴窑”却只存在于传说当中,存在于历史记载文档中,并没有出土器来佐证其的真实存在,不过“柴窑”的珍贵通过史料记录还是能让人通过想象描绘出神秘面貌。

“柴窑”历史记载

古董局中局2青花人物罐解说(古董局中局2最后的)(2)

唐 葵口秘色瓷盘 法门寺博物馆藏

柴窑一个陶瓷史上的未解之谜,究竟有没有柴窑,这是中国1000年来的一个悬案,一件件精美瓷器的陆续出现能否解开谜团,薄如纸色如天,在中国瓷器中,简直就是高不可攀。

而柴窑只存在于书中的记载,明朝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闻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即使是在古代,柴窑都是很难见到一件,这足见其稀有程度,因此有很多人都怀疑柴窑是否真正存在过,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柴窑?如果有的话,它又在哪里呢?怎么会消失得这么无影无踪呢?

关于柴窑,五代、宋、元的文献中并无记载,直到明代才提及。明初洪武年间曹昭《格古要论》中云:“柴窑: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姓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膩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

明谢肇《五杂俎》中说:“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古董局中局2青花人物罐解说(古董局中局2最后的)(3)

五代 秘色瓷莲花碗 苏州博物馆藏

明张应文《清秘藏》中记载:“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

实际上,有关柴窑,就有这么几种记载,以后的谈瓷书中多是传抄这几种说法,或加以推断想象,派生出一些细微的不同。而以上的几种记载,除《格古要论》中尚有一些具体的内容外,其他多属溢美之辞,借物喻色,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而真的柴窑似乎谁没见过,不仅今天没有一件传世品可以确认为柴窑,而且明清时的人也没有见过,或者说真正的柴窑似乎谁也没见过。

追寻“柴窑”的历史根源

回过头来去分析这些史料,“柴窑”描述其应该属于青瓷系列,中国青瓷起源始自商周。根据出土物及窑址遗存,当时浙江东部已出现烧成温度较低的印纹陶及“原始青瓷”,从而为早期青瓷的发展埋下伏笔。至东汉晚期,经由浙江上虞窑寺前古窑址出土的越窑青釉印纹瓷罍残片,得知其烧成温度已达1300℃的“高温瓷”标准,原始青瓷至此被视为迈进烧制成熟瓷器的转折点。浙东地区的青瓷窑场遂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青瓷质量不断提高,最终在唐朝、五代酝酿出最著名的青瓷窑系——越窑。

古董局中局2青花人物罐解说(古董局中局2最后的)(4)

越窑青瓷标本

越窑于东汉创烧,堪称“青瓷之母”,窑址主要分布于宁绍平原一带。由于窑系庞大,所产瓷器精制优良,当中又以“秘色瓷”最为人称道。越窑不仅对浙江省内外周边窑系有着深远影响,即便是北方的青瓷窑系亦深受其益。先是北耀州,后有南龙泉。越窑、耀州窑、及龙泉窑于唐宋时期同时烧制青瓷,三者在工艺及装饰上皆环环扣连,相互传承。

古董局中局2青花人物罐解说(古董局中局2最后的)(5)

故而在史学界,有一种说法柴窑就是五代时的越窑,依据有《余姚县志》引谈荟的话,说是:“吴越时越窑愈精,谓之秘色,即所谓柴窑也,或云柴世宗时进御云。”

古董局中局2青花人物罐解说(古董局中局2最后的)(6)

秘色瓷出土场景

而且随着考古界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其特点,器形规整,造型简洁,釉色青绿(其中有12件),晶莹润泽。证实着秘色瓷的存在,其特点也是与“柴窑”很相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xiè),共嵇中散斗遗杯。”这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盛赞秘色瓷的传世七绝《秘色越器》诗,也是迄今发现对秘色瓷最早的文献记载。陆龟蒙所谓的“越窑”则主要是以今天的浙江余姚上林湖为中心的上虞、宁波等地,此范围中已发现古窑址近200处,是唐、五代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区和贡窑所在地。法门寺出土的这批秘色瓷从造型、胎釉特征和装坯方法上,都表明应是产于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的越窑。并且,这一地区也有类似的瓷片出土。这批秘色瓷应是上林湖生产的青瓷精品,当时作为贡瓷呈献给唐宫廷,再由唐懿宗供奉给“佛骨舍利”,密封于法门寺佛塔地宫。

古董局中局2青花人物罐解说(古董局中局2最后的)(7)

唐五瓣葵口浅凹底秘色瓷盘

通过对“秘色瓷”的出土考证研究,在五代时期越窑青瓷达到顶峰时期,而且,五代时以越窑青瓷质量最精,钱氏又对后周有过朝贡关系,显德年间曾两次以越窑瓷器贡献于周国。这也是“柴世宗”“柴窑”诞生时期,故而才有学者认为“柴窑”瓷就是“五代时期的越窑精品御瓷”的说法。

也有一派学者认为,柴窑根本就不存在,是明代文人与嗜古之士,误把景德镇青白瓷当成柴窑的结果,或认为文献描述的柴窑只是周世宗柴荣对瓷器的一种要求,而不宜认为是“已成之器”。柴窑是景德镇的窑工们在这四句赞词的影响下,经过一定的努力,到北宋时才研制出的青白瓷。

古董局中局2青花人物罐解说(古董局中局2最后的)(8)

曹昭《格古要论》中记载了柴窑出北地

80年代后期,在陕西铜川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发现了五代的地层,其中出土的五代遗物有一种淡青色的产品,质量极佳。因此有学者认为柴窑指的就是五代时的耀州窑,根据是针对《格古要论》中记载的重新断句,“柴窑出北地……”铜川曾属唐北地郡。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仍孜孜不倦地在河南郑州一带寻找柴窑,据报道,他们在河南中牟县的柴窑村发现了五代窑址,并有较高水平的青瓷出土。1995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这里进行了一个季度的发掘,但并没有重要发现的报道。

“柴窑”迷一般的面纱

“雨过天晴云破处,杨柳掠过翠绿来”。“雨过天晴云破处”是指柴窑的天青色,“杨柳掠过翠绿来”是指柴窑的翠绿色,后一句是林衡根据柴窑的颜色特点而完善赋予其名。

古董局中局2青花人物罐解说(古董局中局2最后的)(9)

此柴官窑颜色是纯正的“天青色、翠绿色”,是“世人未及一见”乃“神秘中的神秘”,其特征:青如天,绿如翠,明如镜,纹如翼,薄如纸,声如磬,轻无物,型如栩,朴如古,温而润,器有款,其柴窑各种特征完全吻合古藉记载。器表细媚有浅纹,釉色温润,器型规整,线条流畅,左右对称,包浆厚重,陈旧自然,光洁如新,造型简洁,稳重大气,工艺精湛,制作精美,光彩绝伦,令人百看不厌,欲罢不能之物。

北宋汝官窑的前身便是柴窑,其烧制工艺和配方等技法得以传承,从而华丽变身,一脉相传,烧制工艺得以传承和改良,此种细裂纹俗称“蝉翼纹”,属于低温烧制,和汝官窑的各项特点大同小异,只是器型和大小各不同。

古董局中局2青花人物罐解说(古董局中局2最后的)(10)

北宋 汝窑天青釉洗

器物和名画落款古已有之,从晋代顾恺之绘画落款,唐代吴道子、阎立本、韩滉、张萱、五代顾闳中等名家绘画都有落款 (以上历代失佚名画真迹现藏我馆),再到瓷器北宋汝官窑也有落款 (汝官窑千古之迷已揭开,其论文我已发表),柴窑落款只是承前启后之作,所以“柴官窑必有落款”。

疑似“柴窑”现世

古董局中局2青花人物罐解说(古董局中局2最后的)(11)

疑似柴窑作品青百合花瓶在日本展出

古董局中局2青花人物罐解说(古董局中局2最后的)(12)

在日本展出的青百合花瓶

2009年11月24日,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九州佐贺县武雄市的阳光美术馆举行了“至宝一千年之旅展”的开幕仪式。这项由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和北京汉和协力国际文化传媒公司共同主办、日本财团法人阳光美术馆承办的活动,共展出了百余件中国古代陶瓷器。但这些同样美丽的器皿被一件青百合花瓶夺去了光彩,因为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对中如云先生提出:这件青百合花瓶是出自柴窑。对中如云将自己发现、研究"青百合花瓶"的故事写在新书《至宝,千年之旅 - 发现绝迹千年的柴窑》中。其结论引起了中外文物界专家的热烈关注和讨论。 据日方介绍说,大约600年前,中国明朝皇帝将这件青百合花瓶赠给了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也就是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那位将军。之后,青百合花瓶由日本古笔家族世代相传下来。这个来源是有争议的,如果是"柴窑"的话,它就是稀世珍品。

结语:

无论是电视剧《古董局中局2》中出现的“柴窑”之谜,还是日本惊现“疑似柴窑:青百合花瓶”也好,这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我们只要不拘泥于古人对柴窑的某些不恰当的溢美之辞,从五代时陶瓷生产的客观状况出发,经过踏踏实实的考古工作,再假以时日,柴窑的情况终会水落石出的。柴窑目前还是一个谜,而且柴窑应该属于五代时期,到了宋朝以后就再无记载。

一颗热忱探索历史之心,一颗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才是当代青年人,少年人应该保持和具有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文化历史需要年轻人去传承。

文献:《格古要论》

《秘色越器》

《长物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