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王充是什么人(因曝光先祖的劣迹而被后世谴责千年)

历史上的王充是什么人(因曝光先祖的劣迹而被后世谴责千年)(1)

王充:毁祖千代诟,论衡惊儒庙

中国不乏思想家,尤其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那真叫作百花齐放;但自武帝独尊儒术后,整个大汉一朝文人的思想似乎就被禁锢了,那“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将各层次人的大脑填塞得满满当当,可以说,整个汉朝,无论是西汉或东汉,是找不出几个思想家来的。

我学识自是很浅薄,就我的认知度来看,董仲舒当然是一代大家,要说还有谁能当得起有汉一朝思想家的话,那肯定是非王充莫属了。

在我接受知识的时代,这王充可是大名鼎鼎,下乡时除了毛选外,于学术著作是几无书可读,但有两本书是可以读的,一是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二是杨荣国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可以说这两本书是我中国历史和哲学的启蒙教材,我反反复复地不知看过多少遍,不是说我认真,而是其他类似的书实在是没有。

在这《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王充是被大书特书之人,因为他是被誉为唯物主义思想家,是同那众多的唯心主义者截然不同的无神论斗士,关键是他对古来圣哲多有讥讽之言,所以,印象极为深刻。

历史上的王充是什么人(因曝光先祖的劣迹而被后世谴责千年)(2)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思想家;曾任过短期的会稽功曹,后来有刺史聘他为从事及治中等低级官职,但不久都辞官而归,直到年近古稀时才被汉章帝重视,以贤人礼派人来接他去宫中,但他已是年老体衰,无法应聘,年70岁在家乡病逝。

王充的先祖为先祖为河北大户,后迁至浙江,他是出生在上虞的,18岁时“负笈京师”,到洛阳游学,曾进入国家最高学府的“太学”学习。

那时的东汉盛行的是“图谶之说”,也就是将来能应验的预言或预兆的文字,辅以图画,使之显得更为直观,因此,图谶又被称为“图篆”,也有人叫“图书”,人们可以用它来预卜将来生活中的吉凶祸福,其实也就是一种迷信。

但因汉光武帝刘秀对此是深信不疑,笃信备至,将基当成了做人处事的准则,于是,此学说便大行其道;即使刘秀在临死前,还宣布“图谶于天下”,即运用行政手段,把图谶推行到全国,从而使谶纬神学在整个东汉的思想领域里占据了统治地位。

现在我们当然知道这个是迷信,但在那个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对很多事是无法解释的,而且这个“图谶之说”是有着很悠久的学术基础的,它是缘自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之说,说白了,就是自然灾祸的发生是上天给人的谴责和警告。

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中说:“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这一说法是很有基础的,即使在当今也很有市场,它同佛教的 “报应说”一起,是深深地根植在不少人的心中的,要说比例,人数当不在少数。

历史上的王充是什么人(因曝光先祖的劣迹而被后世谴责千年)(3)

王充作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不这么认为的,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天人感应”的说教。

哲学问题对一般人来说觉得很高艰深,我亦是一样,一遇到这些便觉头大,当年当知青时也是实在无书可看,遂将这哲学书当作催眠书来看的,有时又实在是睡不着时,只能在昏暗的灯下反复看,也不知浪费了多少斤煤油,心痛!

要想把王充的思想说清楚是不可能的,但他的中心思想还是可以大致进行归纳,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天自然无为:天是大自然的产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任何自然现象同所谓“天意”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天不能故生人:天即是自然,那人更是自然了,“人,物也;物,亦物也”,这从根本上将天和人之间的关系切割,“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无神无鬼:人有生即有死,人死如火灭,火灭哪有光,从而对“善恶报应”进行了否定。

以上三点其实就是支撑王充“无神论”的中心思想,自是被主流社会所盛赞,但除此之外,他还有个契合当时形势的观点,即“今胜于古”,这可是在当时受到最为热烈欢迎的论点。

我们那个时代的人都经历过“批林批孔”运动,百家皆垃圾,唯有法家好,变法的都是法家,是反对泥古守成的,所以,王充反对“奉天法古”,反对“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思想,这当然是被捧上了极崇高的地位。

王充的主要论述都在他的著作《论衡》一书中,这可以说是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他对很多的自然现象都进行了观察,引入书中,以对社会的颓风陋俗进行了针砭,许多观点鞭辟入里,在当时即被认为是奇书,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书中有很多石破天惊的篇章,矛头直指各大圣贤,如《问孔》和《刺孟》等等,公然挑战儒家经典,遂引起各路人士的口诛笔伐,清乾隆皇帝就曾御批:王充“刺孟而问孔”,“已有非圣无法之诛!”

有个很有趣的问题,这王充到底是何派何支?似乎谁也说不清楚,有汉数百年,唯儒学一支独大,王充在太学读书,所接受的教育定为儒家经典,他的老师班彪就是名扬天下的大儒,但王充的著作在历史上却从未被列入儒家学术类,而一直是列为“杂家”,看来历代都是把他看作无师无派的“一家之言”了。

历史上的王充是什么人(因曝光先祖的劣迹而被后世谴责千年)(4)

然而,有人把其列入墨家,如近代经学大师刘师培说王充是“南方墨者之支派”,而在我以前的印象中,官方一直是将把王充看作是反儒家学说的,那就肯定应该不是儒家。

其实我觉得,不能因为他对祖师爷们有异议,就将王充归于另类,说到底,他还是儒家子弟一枚,只是他的文章,或者标题太扎人心,“问孔、刺孟、非儒”这一堆的字眼实在难以将其看作还是儒生。

要说对儒家宗师有异议,这是很正常之事,自孟子起就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改进,世间虽然都以孔孟合称,但二人的思想和意识其实是有很大差别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人”思想也远不是孔孟学说的改进,而是将儒学作了重大的改造,然而有谁说他不是儒生?

以此类推,王充自然也是儒生,他只是公开提出了对先辈们的置疑,而不象老董那样避而不谈,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他也是儒者,是一位敢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博学奇儒。

但是,王充的《论衡》除了在建国后的特定时期外,历朝历代都不受待见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经学盛行,学者们都为各种重要的典籍进行校注和整理的清朝,竟没有一本是对《论衡》进行校订的,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究其原因,还是在回到《论衡》的本身来考量,因为从这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倪,这原因就是,王充有“大不孝”之嫌。

王家作为河北大名的世家大族,以前还是很有些根底的,但到了王充之时,数次迁徒,早已没有了望族之气势,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父祖辈劣迹甚多,而这一切被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抖落个干净。

他在书中描述说:“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故举家徙处上虞。”

历史上的王充是什么人(因曝光先祖的劣迹而被后世谴责千年)(5)

这就是说,他的祖上横行乡里,仇家众多,为避祸而跑到会籍,从事着最下贱的“商贾”之事;又与人结怨,拖家带口地又跑到上虞来安身。

“横道伤杀”,这简直就是恶贯满盈的土匪恶霸,从王充的这段记述来看,他的祖上们不仅是纨绔子弟,败家子,而且还是结结实实的土豪劣绅,或者就是为人不耻的杀人越货,横行不法之人。

王充倒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将祖先的各种劣迹公之于众了,但这不仅在当时,即使是在当今也会被人所侧目,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臣为君讳、子为父讳”实为天经地义,王充之所为,与中国传统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既然王充“述其父祖不肖,为州闾所鄙……夫自叙而言家世,固当以扬名显亲为主,苟无其人,阙之可也。”中国是以“孝”字当先的国家,他的“不孝”之举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除了这“訾毁先人”外,在王充的著作中,各种奇葩言论也比比皆是,在他的思维中似乎完全没有“孝”的概念,在他看来,父母是不需要孝敬的,生儿育女完全是性欲的副产品,所谓“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

这样的想法不是说完全地没有道理,但毕竟有“忤逆”之嫌疑,是不可能为大众所接受的,不过,也还是有些人赞同这样说法的,比如那“三岁让梨”的孔融,就是持这种观点的,而他被曹操所杀的罪名中,这一项便是大罪之一。

历史上的王充是什么人(因曝光先祖的劣迹而被后世谴责千年)(6)

他在“毁祖”的同时,对自己倒是赞誉满满,但这“毁祖誉己”的作法引起了后世更加的责难,所以清代大名士钱大昕说他是“有文无行,名教之罪人也”;而现代学者王欣夫则直接说其是“自誉而毁其先,非人也”。

王充是以反孔反圣的面目立世的,所以,尽管在很长历史阶段中,他被人谴责,他的著作亦几乎是无人问津,但到了五四运动时,因“打倒孔家店”的运势,很多学者又开始了对《论衡》一书的研究。

梁启超1923年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时就称赞说:“王充《论衡》是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而我最佩服的大学者黄侃,他在《汉唐玄学论》一文中也说:

“东汉作者,断推王充。《论衡》之作,取鬼神、阴阳及凡虚言、谰语,摧毁无余。自西京而降,至此时而有此作,正如久行荆棘,忽得康衢,欢忭宁有量耶。”

建国以来,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都很寂寞,因为我们遵循的是一条“古为今用”的原则,一切都为现实之需所左右,要造反了,便把“三纲五常”弄出来批判一番;要反对唯心主义了,便将代表唯物主义的《论衡》提将出来高赞一阵。

所以,王充在一定的时期内得到官方高度的赞誉,也是王充的机遇了,但在现在,提倡学国学,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时候,王充便又没几人能想起他了。

不过,王充是相信命运的,我想,他在九泉之下,对这样的情形当也付之一笑,不会太当回事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