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老人的回家路(板车老人的坚守)

年近九旬的他闲不住,不是赶集,就是干农活,日均步行近10公里;嗓门大、身体棒、乐观向上、心地善良老人总是开心地说:“不管赚钱多少,这个年纪活动活动就不孬”,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流浪老人的回家路?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流浪老人的回家路(板车老人的坚守)

流浪老人的回家路

年近九旬的他闲不住,不是赶集,就是干农活,日均步行近10公里;嗓门大、身体棒、乐观向上、心地善良。老人总是开心地说:“不管赚钱多少,这个年纪活动活动就不孬。”

赵国政

盛夏是收获的季节,又是一年收获季了。

如今在农村,别说收麦,干啥都是用电车、上机械,可是我的爷爷赵业湖,几十年来不离手的是一辆平板车。

这样一位“板车老人”,今年已87岁。要说土生土长,我的爷爷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山东枣庄滕州市界河镇。在家人的记忆中,他闲不住,不是赶集,就是干农活,日均步行近10公里;嗓门大、身体棒、乐观向上、心地善良。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进城务工的大军,有的农村,几乎全村都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很少,空巢老人比例不断增加,而80多岁的老人还坚持在田地里劳作的更是寥寥无几。

界河镇位于鲁南丘陵地带,地势高低不平,大型机械使用起来不方便,干农活却也“出力不少”。在界河镇,身体还算硬朗的老人,多是听着收音机,拿着小板凳,牵几头羊放羊。可是“板车老人”除了赶集,现在还种了两亩多地,平时除草、浇水、喷洒农药,忙起来全都不在话下。

忙不过来的时候,在家的儿女会主动过来帮助“板车老人”。早些年流行脚蹬三轮车的时候,儿女们想给他买一辆,他果断地拒绝:“我才不要!骑不好容易翻车。”如今,平板车在农村基本已经被淘汰,可老人唯独钟爱平板车,把它当成“伙伴”。

远远望去,地头路边停放着一辆平板车,这是老人在劳作的标志,路人对这个即将消失的生产工具会投来好奇的目光。

“板车老人”在坚持,也在坚守,坚持自己劳作,坚守脚下的土地。

坚守,是他对自己一生的要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是以生产队为单位,每人赚工分,过着集体生活。他做事公道,人品又好,被推荐为仓库保管员,这一当就是一二十年。仓库保管员,虽然算不上官,但掌握着整个生产队的命脉。几百亩土地上所需要的种子、生产工具等都在仓库中,是全体社员的共同家当,所以选一个没有私心、有高度责任感、大家信得过的人来担任仓库保管员是生产队很重要的事,一旦让目光短浅、私心较重的人去管,很可能会成为“仓鼠”。仓库保管员是个良心活,要是想“贪”很容易,但他绝不会占一点小便宜的。那时孩子们都在长身体,青黄不接的时候,要是想弄几斤粮食,怎么也看不出来,可他宁愿向邻居家借点,也不会占大伙的便宜。他经常说:“大家这样相信我,我要是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家私用,怎么对得起大家?”

“板车老人”年轻时,发现乡亲们对黄豆芽比较喜欢,为了多赚点钱供家里孩子们上学,想出用黄豆泡豆芽,泡完的豆芽再拿到集市上去卖,虽说也只是赚个辛苦钱,但他却忙得不亦乐乎。他泡的豆芽质量好,销路自然不愁,当自己家的黄豆不够用了,就去集市上购买。有次一个外地商贩,为防止钱被偷盗,把钱埋到装黄豆的麻袋,在他买黄豆的时候,粗心大意的商贩把钱同黄豆一起倒入了他的麻袋。当时大家没注意,他回家后发现了黄豆里面的几十块钱,二话没说,急匆匆徒步到集市把钱还给商贩。而商贩还没意识到丢失的钱,商贩当时握着他的手,别提有多激动了。

这一生,他就是这样“本色出演”。

如今,虽然年纪大了,但外面的世界,仍然深深地吸引着老人。老人常说:“只要腿脚还能走动,就坚持劳作。”当地的集市每五天一个循环,没要紧的农活,他就会推着平板车,拉着货物去赶集。

不同的集市平均起来距老人家大约5公里,早些年,路途基本不要休息,如今年纪大了,5公里的路途需要休息10次,但每次都只休息1分钟左右,老人说:“休息久了,就不想起了。”

每次到了摆摊的地点,大多数商贩都还没到,老人已把东西摆好,静静等待顾客的到来。老人卖的东西质量有保证,从不缺斤少两,虽然没上过几天学,但算起账来又准又快。其实,一天下来也就卖几十元的,最多也就赚十几元钱。乡亲们疑问,不愁吃喝干吗要每天到处跑?老人开心地说:“不管赚钱多少,这个年纪活动活动就不孬。”

若是有农活要去做,老人就提前从集市回家,口渴时问村民借几口水喝。儿女们早就买了便携式保温水壶给他,但他不用,说:“不舍得拿,年龄大了,有时候会忘事,怕丢了。”而老伴都会像往常那样,给他做好饭菜,在家门口等他,然后静静听他讲述外面的精彩世界。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板车老人”的内心却独守着一份幸福和满足。

1942年,他的父亲去世,他的母亲艰苦拉扯兄妹四人长大,成长在艰辛动荡的战争年代,所以老人容易满足。不是党员,却一心向党,自己在集市上买了一幅毛主席的画像挂在家里,心情不错的时候还哼着“东方红,太阳升……”

近几年,儿女们给他买了彩色电视机,安装了有线电视,当他看到新闻说党和政府又出台了惠民政策后,他总是竖起大拇指,一脸自豪。

“那时我们都还小,父亲在集市上喝丸子汤,但只把汤喝了,丸子带回来给我们吃。”老人的大儿子回忆说。

都说隔代亲,等他的孩子们都成家了,老人又将这份感情给了他的孙子。如今,过年过节,孙子从外地回来看望他时,他总是教育说:“和同事们相处要融洽,为人要正直……”其实,子孙们在老人的影响下,也在不约而同地传承着老人的精神和品质。

都说岁月不饶人,毕竟年近九旬。老么?不老么?

老人和老伴在家时,常常给过路的人一个假象:声音很大,听起来像是吵架,其实是在对话。耳朵虽然聋了,嗓门依旧高亢。

在外工作的孙子早就给他买了助听器,他却收起来放进了“宝物箱”,孙子问他:“为什么不戴?”他摆摆手说:“不能戴,戴了就拿不下来了,等老了再戴。”

老人对于“老”的定义,不依年龄来界定。时间的车轮在前行,老人的平板车也在前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