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自由行(长江之行的三新)

武汉长江自由行(长江之行的三新)(1)

中华水塔·长江。资料图片

武汉长江自由行(长江之行的三新)(2)

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金沙江与岷江交汇处。本报记者 史凯 摄

入蜀方知画意浓。滚滚长江边,我们见证了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磅礴气势。

6月10日,“致敬长江 感恩江源——一江清水向东流”采访组抵达长江流经的四川省,在这里探寻温江区里的青海故事,聆听三江汇聚的宜宾之歌,每到一处,无不深切地感受着万里长江的恩泽。

看长江,就是在看中国。近万公里的行程中,我们顺利完成第一个一千公里,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长江两岸旖旎的风光和人文。

顺江而下,采访组所到之处都会引起当地的关注。“这是来自长江源头的礼物,踏着江图脉络,一路奔流。”“共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少有的多地媒体联动,秉承了沿岸一家亲的理念。”沿途中,对于此次大型采访活动的赞叹声不绝于耳。

我们深知,此行的意义,我们感恩,长江生态给予的福祉。

新尝试: 全媒体阵容记录

《将在长江第一城唱响》《一衣带水 温江城的青海温度》《一曲赞歌颂江源 一捧清水念长江》《从成都到宜宾》《长江是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等近十篇稿件图文并茂地记录下长江入蜀的胜景。

此次长江之行,西海都市报全媒体联动,通过纸媒文图深度报道,微信微博海报预告,客户端每日多条数推送的方式,以高清视频连线、航拍、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全景式展现长江沿线的生态之美、发展之美、文化之美和民生幸福之美,感受母亲河的魅力。

新收获:三江源知名度远超预期

曾几何时,遥远的青海,在外地人眼中充满了未知的神秘感。而今,三江源的生态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的青海,在外的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

去青海观光旅游,到青海投资发展,在夏都之城求学安家……每一份来青的心情都怀揣着对三江之源的美好向往。

正值盛年的四川籍小伙贾承朋早已将生活和工作的重心移到青海,每月往返青川两地,不断为青海与四川架起交流的桥梁;年过半百的青海舞蹈家吴娟和在温江的青海老乡一起成立艺家情艺术团,参加各类文体活动,身体力行地宣传大美青海,用一台台节目致敬两个家乡;曾在青海工作多年的四川人聂学英至今还念着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的美好回忆;从成都到宜宾,随机询问路人,是否了解青海,多数人的回答出乎意料——那里是长江的发源地,那里是王洛宾曲中的遥远地方,那里有未来中国最大的国家公园。

新起点:带着感恩之心再出发

在长江源楚玛尔河取一瓢水装进罐中;在宜宾岷江、金沙江汇成长江之地,采一捧清水样本继续出发,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感恩的情愫愈发深切。

三年前的1月5日,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思路。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地处长江源头的青海省坚决贯彻落实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在青海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主动承担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全面加强长江源头生态保护工作。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多年来,青海省积极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如今,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地,清澈的河水……三江源头变得越发美丽迷人。

青海、四川保护长江是“共抓大保护 ”的一个缩影。自2005年启动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来,国家在长江源地区投入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资金累计超过了数百亿元。源头的生态环境呈现稳步恢复趋势,沿江省市区正在奏响长江保护的“交响曲”。

共同守护好母亲河,我们义不容辞。记录下沿江保护生态的生动实践,是我们的使命。

作者:周建萍 来源:西海都市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