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舅舅的生活日记(九十岁舅舅的文章)

文/冯治平 整理/时光醉客

前言:九十岁妻舅居然写了一篇自己家史方面的回忆录《我的回忆》。文章时间跨度超过100年,从老人家平实的叙述中,我们能够感叹岁月的跌宕起伏,感受到命运的千变万化,感受到新旧时代巨大反差。有需要了解百年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的,不妨可以一读此文。

我舅舅的生活日记(九十岁舅舅的文章)(1)

妻舅及几位外侄女

在我幼小心灵中,常常听到祖父母讲家史:曾祖父弟兄二人,大曾祖名叫冯官林,我的曾祖父叫冯宦林,祖父弟兄六人,姐妹三人,大祖父名叫冯立程,我的祖父排行老二,名立芬(字兰芬)祖母王凤君,三祖父冯绍基,四祖父冯立科(字联三),五祖父冯立荣(外号费老五),六祖父名字记不清了,幺婆姓郭,解放后改嫁了,大姑婆嫁龙凤王家(顺庆区李家镇桂花),二姑婆嫁清平曾家(顺庆区李家镇辉景),幺姑婆嫁城里曹家(南充市)。

我舅舅的生活日记(九十岁舅舅的文章)(2)

我的父亲这辈一共四兄弟,父亲为长,叫冯光晓(后用冯曙东),1914年农历7月19出生,2020年腊月24日凌晨6点(2021.02.05)病逝家中,享年107岁;二叔冯光旭,1958年被批斗过世;三叔冯光曙(冯旭辉),现已96岁高龄,客居山东省蓬莱县大季家衙前村;四叔冯光昕,年满79岁去世。母亲张金群,1967年那年生病,正值文化大革命,没得医生和药物,于当年农历九月二十不幸去世。

老家系清平七大队,冯家大瓦房,因大家子人口多,我祖父四公就离家在外去外佃当庄家,先后在蓬安王家沟,龙凤汪家堰,永丰庙子沟,龙桂马鸣哑,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副业,磨粉,挂粉,养猪等多种经营。从农副业增加收益,积累资金,购置田土、立足脚根。我家在长平沟买了一些田土,(现住处白鹤沟五组)当时家庭经济也有了相应的基础,在政治上还是受到很大的压力,必须培养人才,让子女上学读书,去飞黄腾达。有了这个理念,当时家里入学的人就有三叔、幺叔、我姐弟妹等六人。一句话,就是要有文化,有了文化在社会上就会少吃亏,要奋斗出人头地,我们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去学习的。

祖父在我的记忆中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为人刚正不阿,曾在家族中族长,家族的事,就是他的事,文化程度不高,断断续续上了四年私塾,记忆力特别的强,堪称过目不忘,60岁了还能背上《四书》《五经》。农活也是一把 好手, 打的干田沟平如镜,一盆水傾下可流到尽头,祖父一身武功,家有春秋偃月刀、腰刀、板斧、羊角叉等练武物件。“板凳拳”堪称一绝,水都泼不进身。可惜我们没有继承下来,是个遗憾,乡里人称赞说他是:文打官司,武打锤,无奈他何?只是常年劳累,身体积下疾病,60多岁就离开人世间。可惜,可惜呀……只留下深深的思念。

我舅舅的生活日记(九十岁舅舅的文章)(3)

姥爷百岁生日宴现场

父亲18岁就担起这个家,赶场,上街撑起这个家,早上一挑粉挑上街卖,晚上一挑豌豆挑回家,体力很强。还有农业生产,副业漏粉、养猪,家里还有纺纱机,永丰场上有弹花机。真是农副兴旺。

我记忆中三叔初中毕业未考上高中,曾受到祖父严厉的责罚——打屁股。又在家中复习,下期才考上成达高中。幺叔大我一岁,三娃比我小两岁。在三娃儿六岁那年,祖父在家教我们读书,还有一位是四公的女馨兰,就我们四人,唯独三娃儿聪明,记忆力强,只要教一遍他就会了,只见他玩耍,不见他读书。他却能背诵,真是奇才。可惜不幸夭折,因 他我们也放弃了半年读书的机会。祖父心灰意冷,没有心思为我们讲课,待来年请老师来了。我们读了几年私塾,老师有曾勉、文铸玖、彭俊才等。在1948年幺叔去芙蓉寺读插班生六年级。当时我的数学差,吃了不少苦,幸好有复华叔在那教书,他经常辅导我们,经过我的努力,期末考试进入前三名。要考入初中去南充,接连报考了县中、成达,都被录取,在开学的时候,放弃县中成达去了民德初中(学费便宜),幺叔去了芦溪初中上学。

四九年上期,我在民德读书,回想起来好像没有颇多收获,源于老师上课太少,也不知道老师在干啥。现在说来也是时局关系吧,当时正处于解放战争期间,而我们这样的学生也不知前途命运如何?就只知道自己是个农村孩子,求学、生活节俭、少要家里零花钱。

记得开学父亲给了我一个银元,到了暑假,分文未动。反正放了假,我到城里商铺转了几圈,眼见有很多布匹,想做一套新衣。可是还舍不得父亲给我的那块钱,当时不知道法币已经贬值,索性去换了法币,一元硬币可换5万多法币。高高兴兴地回家,从南充步行回家,一路走,各个场地都不能用法币,只用硬币,这下可倒霉透顶,连喝口水的钱都没有,真是懊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怀着极其伤感的情绪继续望家前行,到了芦溪,和幺叔汇合一起回家,走到家对面山梁上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将疲惫的身子伸至地面睡了一个时辰。在幺叔的催促下,慢慢的向家移动,这天太惨了。下期开学我也没去民德上学,而是在芦溪和幺叔一起上学,直到解放的号角,由于时局动荡,我们没有学可上。

解放了的天是晴朗的天,劳苦人民无比欢喜,个个奔走相告,再不受苦了,我们也在家呆着。三叔当年考入“二野军政大学”,系中国人民海军通讯班任班长,家人共享快乐。我也在家参加一些农事活动,因才放下书本,体力差,劳动起来挺困难,搬不起,提不动,还要受父亲指责,真是无可奈何。次年学校来函复课通知,家里总是以无钱为由,放弃了复课。那只好在家里乖乖地呆着,慢慢磨练自己,参加村上一些义务活动:山头广播、村里扫盲、文书等工作,总想闯出一条路来。

皇天不负有心人,1952年经乡政府介绍,在南充县供销社参加集训,经半个月的培训分配到芦溪供销社工作,随后参加了共青团,积极工作,不辞辛苦,56年调到县社工作,做收发员、科员,58年压缩机构,精简上层,充实基层,调到蟠龙供销社工作,蟠龙所属十个乡镇我的工作是对私改造工作,搞统一战线,大部分时间行政上抽去下队,东跑西跳,总觉得不踏实。我愿意到分到门市,做具体工作。曾在龙泉、金宝供销社,虽然年年任务完成得好评先进,总觉得想家了。72年申请回到了李家供销社,清平、双河供销社,直到退休。

我舅舅的生活日记(九十岁舅舅的文章)(4)

一百零六岁的姥爷(右二)及八十六岁的舅舅(左二)

#南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