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演员张惠简历(一个受众两极分化的豫剧演员)

唱词:

方方她声泪俱下把我来问

问的我张口结舌难启唇

孩子她才八岁幼苗娇嫩

离不开爸爸疼爱妈妈的亲

心中的渴求心中的苦闷

痛苦中喊出来肺腑之言

在商界我水里挣扎泥里滚

越是忙越依恋家庭的温馨

俗话说女儿与娘心贴近

你时刻牵住妈的魂

我多想啊天天送你把校门进

我多想啊夜夜陪你把课温

我多想啊见见你的班主任

我多想啊去谢谢他的培育恩

我多想啊与女儿共餐又共寝

我多想啊亲为女儿整衣裙

我多想啊做一个称职的母亲

可是我能想到做不到力不从心

方方啊

妈妈是总经理肩负重任

企业的胜败系一身

王惠,1963年7月生,河南孟州人,国家一级演员,现任河南豫剧院副院长,河南豫剧院一团团长。代表作品有传统豫剧《五世请缨》、樊戏《义烈女》、现代商界家庭戏《都市风铃声》、现代豫剧《常香玉》、常派《桃花庵》、新编豫剧《魏敬夫人》等。

豫剧演员张惠简历(一个受众两极分化的豫剧演员)(1)

被誉为豫剧界“花腔女高音”的王惠师承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或许是多次跟随师父显露于大众间的缘故,她早就被人熟知和关注,更是拿其于乃是相较,辩争分说常派的根基和宗本。也正因这些秉持传统、正宗腔调的“固执”戏迷的坚持,王惠便率先成为众矢之的,戏迷受众承两极分化之势。写这篇小文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执念来鼓吹什么,更不想以己之思来邪化什么,毕竟当前的戏曲圈已近颓败之势,问题连连,急待一种充分和善意的批评来敬畏这门艺术,而这单靠演员或者仅靠戏迷都是万万做不到的。

“高高在上”甚至有些一叶障目的戏曲演员,被吹捧专家的“戏曲虚繁荣论”吞噬太多了,我们的戏曲需要“挑刺”的戏迷来“苛刻地指责”,从这个层面来言,戏曲俨然是一门“双向”的艺术。

真正关注并爱上王惠是从我上初中开始的。有次周末跟同学去网吧,别人都是打游戏,而我则是专门拿着MP3来下载戏曲的,无意中发现了那部新编豫剧《常香玉之心灵絮语》。

豫剧演员张惠简历(一个受众两极分化的豫剧演员)(2)

作为省级推出的纪念式大戏,自然是强强联合,无论剧本意境还是轨迹安排都溢于言表。尽管话剧味儿浓了些,但有了王惠、李金枝、李斌、袁国营、李庚春……这些成熟演员的点缀,再加上多个好听段子的支持,一部剧下来确实能称得上精品了。本人对这部戏的喜爱溢于言表,希望能有机会现场欣赏,不知道算不算奢求。

王惠早年应该工作在郑州豫剧团,《都市风铃声》便是连同任三印、韩秀峰、魏云、张月荣、王兴刚、张艳萍等一众郑州豫剧团演员合作演出的。受大师亲授,很早便演出《大祭桩》、《断桥》、《花木兰》、《五世请缨》等常派剧目,唱腔自如稳重,吐字也很见功夫,所以自然而然很早也就成名了。

但其最为戏迷所质疑处莫过于其类似“歌剧式”发音,于听惯传统河南梆子戏的人而言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戏曲要改革,要科学发声,但这都是保持传统的后话,根丢了,走样了,又何来的“戏曲”二字?新时期下,戏曲需要改革,为了吸引年轻观众,“舞道服”无可厚非,甚至近乎话剧式的道白戏迷也是忍之再忍。唯独唱这一戏曲的主要核心不能变,唱腔变了戏也就不存在了,这是戏曲发展的瓶颈,也更是那误入歧途的分叉口,戏曲演员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谨慎,更应该秉持住老一辈戏曲艺人留下的那份敬畏和匠心。

豫剧演员张惠简历(一个受众两极分化的豫剧演员)(3)

豫剧演员张惠简历(一个受众两极分化的豫剧演员)(4)

我喜欢王惠老师的戏,但我也害怕听她的戏,因为听多了我也就开始潜移默化的涌生出“嗓子迷茫”的困境,我不知道我应该用哪种嗓子唱戏了,嗓子已经找不到最初的位置了。或许现在的戏曲已经不再是昔日的戏曲了,它们俨然成了为这种“歌剧式科学发声”服务,这也是戏迷吐槽越来越没有戏味儿的症结所在。

我始终坚信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戏曲发展的辉煌期,尽管条件有限,但戏曲舞台的屏风布景,乃至一个平面的花瓶都是那么的美,秒杀现在大番肆虐的LED屏。那是个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时代,即使是服道效仿京越的新编戏也是立得住的,因为它有河南特色,有河南梆子的板弦。

时代交替,文化更迭,但话说回来,我们应该庆幸戏曲这门艺术没有绝迹,至少是还没有没落至无迹可寻的地步。希望这些“歌剧式科学发声”的戏曲人能够警觉,更希望豫剧回归豫剧的板腔,多一些纯正,少一些为“歌剧式科学发声”服务的新编剧目。

豫剧演员张惠简历(一个受众两极分化的豫剧演员)(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