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下三堡烈士纪念碑红色故事(红色丰碑系列报道之柳堡的故事)

棠下三堡烈士纪念碑红色故事(红色丰碑系列报道之柳堡的故事)(1)

与二妹子原型同时代的柳堡当地女子资料照片。

棠下三堡烈士纪念碑红色故事(红色丰碑系列报道之柳堡的故事)(2)

“柳堡二妹子”民兵连资料图。

棠下三堡烈士纪念碑红色故事(红色丰碑系列报道之柳堡的故事)(3)

电影是柳堡的一张名片。

1957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陶玉玲等主演的电影《柳堡的故事》公映,旋即风靡大江南北。“二妹子”和“副班长”之间,那种既克制又美好的质朴情感,也打动了无数人。“红色丰碑”寻访影视剧英雄原型全媒体行动首篇,通过在北京、南京、柳堡等地多方采访,为您揭秘影片背后的真实故事。

记者 景洁 薛蓓 张漪

专题统筹刘璞

《柳堡的故事》简介

1950年,胡石言的小说《柳堡的故事》发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连的副班长李进与柳堡的少女二妹子渐渐产生了纯洁的感情,为了革命事业,他们暂时搁置儿女情长,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几年后副班长和二妹子重逢,有情人终成眷属。

1957年由小说改编成的同名电影上映,电影还把小说里写到的“九九艳阳天”这首民歌,“原汁原味”搬上了银幕,自此唱遍全国。这部在当时相当罕见的描写军人爱情的影片,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一抹温柔”。

回忆

柳堡的爱情故事,其实仅有开头

副班长原型1945年就牺牲了

“十八岁的哥哥呀想把军来参……这一去呀枪如林弹如雨呀”——《九九艳阳天》

《柳堡的故事》原著作者胡石言也是电影的编剧之一,遗憾的是,他在2002年去世。胡石言的夫人、九旬高龄的余金芬介绍,胡石言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柳堡的故事》是两个刚刚成年的小伙子聊天“聊”出来的——

1944年,新四军的一支部队进入扬州宝应驻训,当时担任团油印刊物《战斗报》主编、只有19岁的胡石言,向通讯员、18岁的副班长徐金成约稿,徐金成向胡石言讲了自己的心事:他和房东家的二妹子“好上了”。

二妹子给徐金成洗衣服,徐金成教二妹子认字。徐金成发现自己口袋里藏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你好”;不久,他又发现了第二张纸条“你真好”。可就在两人感情升温之际,部队出发奔赴前线。

胡石言问他,俩人有无约定,徐金成说:“我是要出发打仗的,保不定哪一仗吃一颗‘花生米’牺牲了呢,害她白等。”1945年9月,徐金成在宜兴丁蜀山战役中不幸牺牲。

1950年,胡石言将这个深深打动他的故事,写成小说《柳堡的故事》,发表于《南京文艺》,后转载于《新华月报》,署名石言。在他笔下,小说里还是有了一个团圆的结局。

寻找

“二妹子”原型有几种说法

现实中是否圆满幸福不得而知

“只要你不把我英莲忘呀,等着你胸佩红花呀回家转”——《九九艳阳天》

胡石言所在部队驻军宝应时,柳堡还叫作“刘坝头”。1957年,随着电影《柳堡的故事》红遍全国,当地人索性将地名改作了柳堡。上世纪50年代末,柳堡女子民兵班正式创建,后扩编建连,现为“柳堡二妹子”民兵连。“柳堡二妹子”民兵连连长施海燕告诉记者,最像“二妹子”原型的是夏美英。

夏美英,出身在柳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兄妹七人,排行老二,大家平时就喊她“二妹子”。抗战时期,她父亲、哥哥、嫂嫂、大姐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新四军来到柳堡后,她负责组织妇女识字,和庄上的姐妹们一起站岗、放哨、纳军鞋、护理伤病员。后来她入了党并参加新四军。在她的带动下,好几个农村姑娘和她一道走上了抗日前线。“可惜夏美英没有留下照片,也没回过柳堡……”施连长说。

北部战区驻山东潍坊某部“柳堡连”(副班长原型徐金成正是来自这支部队)则有自己认定的“二妹子”:女战士甘文英。甘文英,1927年出生,江苏高邮人,1945年8月入伍,曾被华东军区授予“一级人民英雄”荣誉称号。她的经历与二妹子也比较吻合,巧合的是,她还长得酷似电影里陶玉玲饰演的二妹子。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甘文英在部队幼儿园任指导员、园长,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先进教育工作者。至于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没有找到相关记载。

传承

一代又一代“二妹子”赤诚拥军报国

军功章里有她们的一半

“哪怕你一去呀千万里呀,哪怕你十年八载呀不回还”——《九九艳阳天》

60年来,一代又一代“二妹子”勇立时代潮头,赤诚拥军报国,演绎着柳堡故事新篇。“柳堡二妹子”民兵连的女战士中,至今还热传着第三任班长郑秀华的故事:

郑秀华20岁刚出头时,上门提亲的就接踵而来,但她自己爱上了解放军战士郑继贵。郑继贵兄弟5人,父亲去世早,母亲常年有病。所以郑继贵去了部队后,郑秀华就在他家起到顶梁柱的作用!

1985年,郑继贵所在部队奉命赴边疆执行作战任务,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被敌人的炮弹炸成了重伤。“有人说他膀子掉了一个,有说腿断掉一个。”郑秀华说,“我不管,只要有一个人就行了。”郑继贵闻听非常感动:“你看,军功章有你的一半,才有我的一半呢!”

据不完全统计,柳堡二妹子民兵连先后有60多位姑娘像当年“二妹子”那样,用水乡姑娘特有的柔情与兵哥哥共同培植出了爱情之花。

【相关采访】

胡石言家人:一直妥帖收藏着手稿

“爸爸18岁时已考入大学,但他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后进入新四军部队”,胡石言的女儿胡月向记者介绍,在部队,胡石言白天一边参加战斗,一边采访记录战事;晚上写作编辑,刻钢板印刷《战斗报》。在艰苦的随军作战中,胡石言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但也正因为这场病他遇到了自己的“二妹子”。胡石言的夫人余金芬当时是上海第二军医医院的一名护士,也是一名战士。

在女儿胡月眼里,父母一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文革”期间,胡石言受到冲击,余金芬却坚决不与他“划清界限”。69岁,胡石言患上渐冻症后,余金芬悉心照料了他8年。而在生命结束之际胡石言做出最后的奉献:遗体捐献,妻子又一次默默支持。

记者注意到,胡石言当年发表小说《柳堡的故事》的杂志、电影剧本手稿,历经六十多年,至今依然被家人妥帖收藏着。

陶玉玲:

观众把角色当成了我

著名表演艺术家陶玉玲在北京的家中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的采访,提及拍摄《柳堡的故事》的经历,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陶奶奶,依然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195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摄制《柳堡的故事》时,陶玉玲才22岁,在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前身——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工作。

《柳堡的故事》是演员陶玉玲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虽然电影里“二妹子”的台词只有一两百句,但田学英(二妹子)这个女民兵连队员还是成为了银幕经典形象,陶玉玲也成为跨越几代人广受喜爱的中国演员之一。

“不论是‘二妹子’还是后来我演的《好八连》里的‘春妮’,都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妇女形象,她们温柔善良,中国人喜欢善良的孩子,观众把角色当成了我。一个演员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是你有什么了不起,而是你的角色打动人。”

【采访手记】

这份大爱值得纪念、传承

“人们往往只知道革命者牺牲生命,却不知道许多革命者还曾牺牲过爱情,而后者有时比前者还更困难!”这是胡石言创作《柳堡的故事》的初衷,也是我们挖掘这部经典影片幕后故事的用意所在——今天人们能够幸福生活,今天年轻人可以恣意张扬青春和爱情,离不开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艰苦奋斗!

在这片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土地上,几代柳堡人始终牢记“副班长”、“二妹子”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充满热情和斗志,为建设自己的家乡努力不止。如今的新柳堡已经成为人民安居乐业、原生态水乡特色旅游等产业发展良好的美丽家园。不忘初心,接力传承,勇猛奋进,柳堡故事永流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