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经典诗词赤壁赋(阅尽苏东坡悲壮之怀)

苏轼为何来到黄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终于在当时的宰相吴充和已经罢相多年的王安石的劝说下,宋神宗最后决定不杀苏轼,在当年十二月被释放,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在黄州过着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可以说,此时,是苏轼处于人生至暗时期。

苏东坡经典诗词赤壁赋(阅尽苏东坡悲壮之怀)(1)

此时,是苏轼处于人生至暗时期。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在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

姥姥今天介绍给大家的是他写的第一首《赤壁赋》,又被人们称为《前赤壁赋》,主要是为了与《后赤壁赋》区分开来。

《赤壁赋》中的“苏子”是谁?

《赤壁赋》中的“苏子”是苏轼本人。

赋中的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而不是三国时期曹操与周瑜相遇作战的赤壁之战旧址,只是当地人因音近而称之为“赤壁”,苏轼明明是知道这一点的,他却故意将错就错,借此“赤壁”之景来抒发自己遭贬的情怀。

据说,赋中吹“吹洞箫者”是道士杨世昌;也有人考证说是一个会吹笛子的,名叫李委的秀才。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所谓的“客”,即是苏轼自己,是另一个的“苏轼”。卓姥姥认为:赋中的“客”应确有其人,无论是杨世昌或是李委,亦或是其他人。但是,“客”者的一番关于曹操的论述,应是出自苏轼本意,而非所谓的“客人”之言。【阅读《赤壁赋》原文,请打开下图】

苏东坡经典诗词赤壁赋(阅尽苏东坡悲壮之怀)(2)

那种飘飘然的感觉似乎像一位遗弃了尘世,超然而独立,羽化为仙而进入了仙境一般。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了什么?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我,苏东坡和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阵阵清风徐徐吹来,水面上波澜不起,舟船平稳。我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诗经》中有关明月的歌颂窈窕这一章。没过多久,明月从东面山峦的背后慢慢地升到了东山之上,在斗宿星与牛宿星之间徘徊着。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的水光连着天际。我们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面上自由飘荡,越过了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浩荡荡,就如同在驾驭着清风在高空中任其飞翔,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那种飘飘然的感觉似乎像一位遗弃了尘世,超然而独立,羽化为仙而进入了仙境一般。

这个时候我们喝酒喝得非常开心,一时兴起,我就高兴地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花木制的船棹呵兰香木的船桨,对着星空明月啊击起粼粼的波光。逆着流水泛起的茫茫波光啊我尽情地歌唱,心怀悠远啊我向往着伊人在天涯的那一方”。朋友中有个会吹洞箫的人,他按着我的节奏为我的歌声伴奏。他吹奏的洞箫呜呜作声,既像是在发出幽幽的哀怨,又像是在诉说着悠悠的思慕,既像是在低低的抽泣,又像是絮絮的倾诉;那绵长的尾音凄切婉转、袅袅如烟,如同永远抽不断的绢丝悠悠绵绵;既好像深渊中的蛟龙在把整座山壑舞动了起来,又像是孤舟上的怨妇在凄凄切切的哭诉。

苏东坡经典诗词赤壁赋(阅尽苏东坡悲壮之怀)(3)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我的面色凄凄然而怆悲,整好衣襟端坐着,问客人道:“您的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曹孟德的诗么?从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湘连壤,绵延不绝,一片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遮蔽,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这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说:“你可曾知晓这流水与明月?他们不断流逝而去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的逝去;人间聚散有时,就像这时圆时缺的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个瞬间是不在发生着变化的;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运行的规律与自己的生命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这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是声音,进入眼帘的便被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和我尽可以一起共同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得干干净净,只剩下桌子上一片凌乱的杯碟。我和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对方的身体沉沉的睡着了,不知不觉间东方天边已经显出了白色之光,天已大亮了。

苏东坡经典诗词赤壁赋(阅尽苏东坡悲壮之怀)(4)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跟着卓姥姥一起领略“千古绝唱”

这篇赋通过记述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于黄州赤鼻矶的所见所感,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引出主客的对话,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苏轼矢志不移的坚强意志,以及他对个体人生、人文历史、宇宙规律的看法,表现出苏轼达观的人生态度和洞察自然、了悟历史的睿智情感。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夜游赤壁的所见、所为、所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首先交代自己于何年何月,与谁游览赤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几句描写了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的所见所为。投身于大自然怀抱中,苏轼在尽情地领略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的同时,不由对月放歌,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是与《月出》诗相对应,并引出下文中作者所吟自己即兴而作的歌“望美人兮天一方”,使整首赋的情感、文气一贯到底,前呼后应。“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之下,江面上升起了一层白茫茫的雾气,而在雾气的笼罩之下,江面、天空,月光、水色连成一片,不由得让人心生遐想,自然而然的引起作者的感想。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驾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的浩瀚江面上随波飘荡,乘着酒兴,飘飘悠悠,超然于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间,这,正是此文描写的“泛舟”赏景中的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唯美画面。

苏东坡经典诗词赤壁赋(阅尽苏东坡悲壮之怀)(5)

这,正是此文描写的“泛舟”赏景中的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唯美画面。

第二自然段,用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形成强烈的对比,呈现给读者不同的美感。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作者在一望无垠的水面上,饮酒赏月,扣舷高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的“美人”实际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节是描写吹洞箫者的箫音如泣如诉,是由在想往着心中的美人而不得见的哀伤和失落情绪中转写吹洞箫之客依歌而和之的悲凉音调,一股幽怨如诉的袅袅之音如缕不绝,似乎要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让独处在孤舟中的怨妇悲泣不已,悲的意境瞬间腾起。

苏东坡经典诗词赤壁赋(阅尽苏东坡悲壮之怀)(6)

一股幽怨如诉的袅袅之音如缕不绝,让独处在孤舟中的怨妇悲泣不已,悲的意境瞬间腾起。

第三自然段,重点写客人对人生既短暂又无常的感叹。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向赋赤壁的历史古迹。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洞箫的凄婉、悲咽使作者的感情骤然间发生了变化,由欢乐而转入悲戚,文章也因之跌宕起伏,波澜汹涌。而苏轼故意以由主人的一句“何为其然也”做设问,来导引出客人的长篇大论。其实,是作者自己内心的话语需要在此痛快淋漓的说出来。

从“客曰”至“托遗响于悲风”,是本段重点内容,也是全篇的重点。文中共用三个问句,首先用以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来反问,“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推起文章的第一波高潮,以此来说明:此时此刻,正是人们该好好反思的时候。

苏东坡经典诗词赤壁赋(阅尽苏东坡悲壮之怀)(7)

此时此刻,正是人们该好好反思的时候。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苏轼接着用排比句来反问:“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进一步激起文章的波澜,在为当年的曹孟德鸣不平的同时,将文章推至第二波高潮,将历史、人文、地理糅合在一起,增强说理的力度,抒发历史的沧桑感,感慨自己谪居于黄州,就如同“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的“赤壁”,是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也是一种人生茫然的内心情感表达。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是作者假借“吹洞箫者”对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的追述,想象着当年浩浩荡荡的曹氏大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的宏大场景,来表现曹操在志得意满之时的飞扬之态,以及他立在船头上对江饮酒,横槊赋诗的一代枭雄的跋扈之姿。而当读者的激情被彻底的煽动起来后,突然又浇下“一瓢冷水”——“而今安在哉?”以一个反问句,提出:如今他又在哪里呢?这是苏轼借用一个反问句,将文章推至第三波高潮,感叹:人生如历史洪流,无论是英雄豪杰,或是平庸之辈,无不是要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苏轼矛盾心理的突出反映,是他处在人生低谷时期的真实内心写照。这才是一个真实的苏轼,而不是一个总被后人拔高形象的“苏轼”。

苏东坡经典诗词赤壁赋(阅尽苏东坡悲壮之怀)(8)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苏轼,而不是一个总被后人拔高形象的“苏轼”。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追述了曹操所向披靡的往事,感叹曹操这类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转而述说何况是自己这些平庸之辈。说明苏轼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磨砺之后,对于许多问题都已经看得很清晰了,虽然在船上喝了许多的酒,但是,人是清醒的,所以,他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为论据,继续假借“客”之口,回答了“何为其然也”的发问,抒发了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尽管这一节内容属于转折之辞,却转得自然,不留痕迹,足见苏轼驾驭文笔的能力如鱼得水,游走自如。而“侣鱼虾”与“友麋鹿”,“驾扁舟”与“举匏樽”,“寄蜉蝣于天地”与“渺沧海之一粟”,等一系列对偶、比喻和排比句的使用,将文章推至第四波高潮,可谓一波八折,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将读者的情绪完全带入到他的情感之中,与他一起感叹,和他一起泪流满面。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出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是苏轼矛盾心理的集中体现。

苏东坡经典诗词赤壁赋(阅尽苏东坡悲壮之怀)(9)

苏轼在展示他思想中的另一面而已。

第四自然段,是苏轼针对“客”人发表的有关于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表明上是以此来宽解对方,实则是苏轼在展示他思想中的另一面而已。

但无论是其积极的思想境界或是消极的人生观,在整个说理的过程中,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是苏轼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也是对立与统一的矛盾定律。它反映出在苏轼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唯物辩证法”思想占据着其观点中的主导地位,是苏轼在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集中体现,是积极的“科学发展观”。也正是苏轼立身于茫茫江水之上,仰望星稀月明的广袤天宇,追忆往昔之古人豪杰,体察自身坎坎坷坷的人生经历,从而认识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与对立,推动着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一不变的宇宙法则。当一个人能够将自己的人生轨迹、思想观点、艺术创作等主动融入事物发展的大规律中去比较、去分析、去甄别,也就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想不开、看不透的了。

这些感悟和认知应是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事件那切腹之痛后的人生体验与思考,呼应了并阐述了开篇“扣舷而歌之”的内涵。

“苏子曰”是发起语,也是这首赋的特色之一,是苏轼站在了“物我两忘”的第三者的角度在谈论一个关于人生、关于历史、关于自然的话题。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首先用“客”者自己刚刚说过的话,来反问“客”者:原来你也知道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不可乎呀?并随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事物认识观。

苏东坡经典诗词赤壁赋(阅尽苏东坡悲壮之怀)(10)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进行跟进一步,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阐述:“变”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规律,包括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结论是“而又何羡乎!”用现在人的话说,就是:“看清,不如看开;能够拿得起,不如能够放得下。”与其羡慕,不如知足”,懂得了这些道理,也就不会“哀吾生之须臾”了。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活得很明白的人,而他的豁达也正是来自于他正确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苏东坡经典诗词赤壁赋(阅尽苏东坡悲壮之怀)(11)

苏轼在身处逆境时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是苏轼的物我观,也是其君子胸襟的展示。这里不仅仅是劝说“客”者,也是向世人提出的倡议:不要试图获得那些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包括金钱、财富,名利、地位等等。也因此,他能够在身处逆境时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不幸遭遇。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此,苏轼由人的贪欲转向阐述大自然的公正和无私,而进一步的说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只是,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之无私,庸人自扰之。

苏东坡经典诗词赤壁赋(阅尽苏东坡悲壮之怀)(12)

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之无私,庸人自扰之。

第五自然段,写“客”者听了苏轼的一番谈论后,转悲为喜,再度开怀畅饮,进入了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人生乐境。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说明苏轼的一番开导在“客”者的身上有了效果,与之前的“哀吾生之须臾”“托遗响于悲风”的态度形成了强烈对比,表现出苏轼不仅仅自己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且影响到他身边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在此用的“喜”和“笑”,所表达的内容是有所区别的,“喜”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笑”则是表现在面部的外在表情。说明苏轼语言的丰富和用词的准确。同样,“洗盏”和“更酌”也是两个动作和两个概念:“洗盏”指清理酒杯中的残留之物;“更酌”是重新给酒杯倒入新的酒,再接着喝。无论是从记述当时的真实情景,还是从辞赋的工整与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能说明苏轼对自己的要求是逐字逐句都极其严格,十分的考究,既有文理中的井井有条,又有字词上的字字斟酌。这就是“千古文章”“一大家”的头衔来源。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对舟中“狼籍”现场的描写,旨在说明:既然看开了、也想开了,何不就此开怀畅饮?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既是全文的结束语,也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将人生的得与失忘怀于脑后;活出一个超然于物外的怡然境界。

苏东坡经典诗词赤壁赋(阅尽苏东坡悲壮之怀)(13)

苏轼在此将人生的得与失忘怀于脑后,活出一个超然于物外的怡然境界。

全文无论是写景、议论或抒情,都可谓意象连篇,物景互连,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在沟通全篇的感情脉络中,有起有伏,高潮迭起,丝毫没有重复拖沓之感觉;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此消彼长之时,全方位的展现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达到了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完成了从艺术创作到思想展示的至臻至美组合。

附录:《赤壁赋》【注释】 ◎注释 (1)赤壁:地名,今湖北省东南部。 (2)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3)壬戌: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 (4)既望:指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十六称既望。既:表示达到的状态。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 (5)苏子:指苏轼。 (6)徐:缓慢地。 (7)水波不兴:形容水面十分平静。 (8)属:通“嘱“,致意,这里引申为“劝酒”的意思。 (9)明月之诗:以明月为题材,体裁为诗歌的作品。 (10)窈窕:形容女子心灵仪表兼美的样子。 (11)少焉:少刻,一会儿。 (12)斗牛:星座名,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常用于借指天空。 (13)白露横江:白茫茫的雾气弥漫江面。横:横贯。 (14)水光接天:水的光色与天的光色相连接,比喻水域宽广。 (1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听任小船漂流而去,出没在旷远迷茫的江面上。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形容江面旷远的样子。 (16)冯虚御风:意思是无所凭借,也能驾风飞翔。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驭。 (17)遗世独立:指超然独立于现实世界以外。 (18)羽化而登仙:古人传说仙人能飞升变化,把成仙喻为羽化。意思是如同神仙生了羽翼,飞上仙境。 (19)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20)桂棹兮兰桨: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 (21)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22)渺渺:形容悠远,久远的样子。 (23)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24)洞箫:指箫,因不封底而得名。 (25)倚歌而和之: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来应和。倚:随,循。和:应和。 (26)如怨如慕: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怨:哀怨。慕:眷恋。 (27)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28)余音袅袅:意思是声音已经结束,余音还在缭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9)不绝如缕:声音细微悠长。缕:细丝。 (30)舞幽壑之潜蛟: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幽壑:这里指深渊。 (31)泣孤舟之嫠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妇: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32)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 (33)正襟危坐:意思是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 (3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用来比喻对于未来前途的堪忧,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贤者择木而栖却难得知遇。 (35)夏口:古镇名。因在夏水(汉水下游的古称)注入长江处,所以称夏口。本在江北,即今湖北武汉市汉口。 (36)武昌:地名,今隶属于湖北省武汉市,位于武汉市东南部。 (37)山川相缪:形容山与河流相互交错。缪:通“缭”,缭绕。 (38)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子。 (39)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吴国将领周瑜在赤壁的战役中击溃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周郎:指周瑜,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全都称呼他为周郎。 (40)方:当。 (41)破荆州:攻破荆州。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 (42)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43)舳舻:指首尾相接的船只,这里指战船。舻:船头。 (44)旌旗蔽空:旌旗繁多遮蔽天空。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旌旗:旗帜;蔽:遮蔽。 (45)酾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46)横槊:横持长矛。指从军或习武。 (47)渔樵:打鱼砍柴。 (48)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侣 :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麋鹿: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 (49)扁舟: 小船。 (50)匏樽: 匏制的酒樽。匏:是中国古代对一个球体的葫芦的称呼。 (51)蜉蝣:一种昆虫,生命短暂,仅数小时。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的短暂。 (52)渺沧海之一粟: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渺:小。沧海:大海。 (53)须臾:片刻,短时间。 (54)无穷: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55)遨游:漫游;游历。 (56)长终:永久。 (57)骤:多。 (58)遗响:余音,指箫声。 (59)悲风:秋风。 (60)逝者如斯:意思是时间就像这奔腾的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自《论语·子罕》。逝:往。斯:这,指水。 (61)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62)卒莫消长:终究也没有增减。卒:最终。消长:增减。 (63)曾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 (64)一瞬:表示时间很短。 (65)一毫:比喻极小或很少。 (66)造物者:天地自然。 (67)无尽藏: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68)共适:一起享用。一作“共食”。 (69)肴核既尽:菜肴果品都已吃完。肴核:菜肴和果品。既:已经。 (70)杯盘狼籍: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狼藉”也作“狼籍”,形容杂乱不堪;乱七八糟。 (71)枕藉:枕头与垫席。 (72)东方之既白:东方的天已经现出了白色。指天亮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