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背后是夜郎自大)

六十年代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背后是夜郎自大)(1)

西洋画师笔下18世纪的中国

200多年前,在有着灿烂文明的古老中国外交史上,曾发生了一件在现代人看来是笑话而在当时看却是绝然关系到所谓中华帝国“国格”及皇帝“面子”的外交礼仪事件。

事隔近200年后,法国著名学者阿兰·佩雷菲特就此事指出:“先进社会和传统社会相遇,我还从未听说过有比马嘎尔尼出使中国时第一个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和最杰出的文明国家之间高傲的相遇更有说服力的例子。大多数文化冲突是‘文明人’和‘善良的开化人’之间的冲突……自认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两个社会——他们有着充分的理由可以这样认为——他们代表的这种相遇却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它更具有典型的意义,它有着在实验室进行试验的纯正性。”

事实上,正是这种“纯正性”的碰撞才击碎了清人赖以“托大”的文化根基。

我们知道,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18世纪上半叶,中国在欧洲人心目中是一个遥远、神秘、开朗、温和、文明、礼貌的古老国度。中国文明的悠久、灿烂和人口的众多对当时已经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欧洲,当然更确切地说来是英国,就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了。非常简单,已经是称为世界头号强国的英国人要远涉重洋去挖掘中国4万万人市场的巨大潜力。

1793年6月,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抱着打开森严壁垒的中国的缺口,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并在中国首都设立常驻外交机构的目的,率领有700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从英国起锚,经过9个月的远渡重洋才最终到达澳门。当然,马嘎尔尼此行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为大清皇帝乾隆祝寿。

六十年代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背后是夜郎自大)(2)

18世纪的中国官员

为此,英国人做了精心的准备,所携带的礼物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说明中国只不过是世界很微小的一部分;有新式步枪、火炮等先进武器,以展示大不列颠帝国的雄厚实力。但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清朝官员,根本无视,或者说根本不知大清国之外的世界秩序。在他们的脑中,清朝就是世界的中心,而清朝皇帝便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法则”。这种陈腐的观念,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可谓根深蒂固。所以从乾隆皇帝至王公贵族、一般官员,都认为马嘎尔尼此行实是英国仰羡大清帝国的灿烂文明,名为祝寿,实为学习而来。

在大清皇帝乾隆的观念里,既然大清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那么其他区域的人自然便是“蛮夷”了,而邻近或遥远的其他国度也就只配做大清国的“藩国”了。

有此荒谬的观念,便会有荒唐的行为。于是,在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尚未弄明白的情况下,热情的中国官员便替船队插上了“英吉利贡使”,而英使提供的礼单上,“礼物”也堂而皇之地被改为“贡物”。

最使马氏哭笑不得的是,他在给中国的“外交文书”中自称是英王钦差,乾隆皇帝居然下御旨:“此不过该通事仿效天朝称呼,自尊其使之词,无论该国正副使臣总称为贡使,以符体制。”

马噶尔尼大概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代表英帝国的他竟然成了“贡使”,面见乾隆皇帝时还要行“三跪九叩”之礼。要知道“三跪九叩”对他来说,那是在见上帝时要行的礼,就是去见英王,他也只执行单跪吻手礼。这不单单关系到个人的荣辱,更关系到大不列颠帝国的荣誉问题,马氏自然万万不会答应。

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僵住了。无论中方使出什么招数,马嘎尔尼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就是不做丝毫让步,甚至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权倾一时的和珅也前来会见马氏,但终无结果。

“在即将见皇帝的最后一刻,乾隆皇帝突然宽大为怀,同意英使不行三跪九叩礼”。毕竟,“英吉利尚属完全不通礼仪的‘生番’”。皇帝既已失去面子,英使再提出驻使﹑通商要求,便毫不客气地被统统拒绝。

六十年代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背后是夜郎自大)(3)

马戛尔尼谒见乾隆

受到侮辱的马嘎尔尼,最后被迫灰溜溜地离开了中国。但马氏并不虚此行,他通过耳闻目睹,对这个貌似庞然大物的“古老文明帝国”有了真正的认识。

他通过实地考察后大胆地预言:“如果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他们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并制止他们从海南岛至札直隶湾的航运。”“朝鲜人将马上获得独立”,“中国和台湾维系在一起的联系是如此脆弱……”,“从孟加拉稍稍鼓动,在西藏就会引起动乱。”

他还认为香港一旦殖民,“这会造成澳门失落”。而战略要地虎门只要有几门“昡侧炮”便可摧毁,一旦如此“广州就会窒息”,数百万沿江居民,将会被迫挨饿,抢劫或起义。这“将让俄国有机会在黑龙江流域建立统治权并摄取蒙古诸省。”

总而言之,夜郎自大的“中华帝国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飘泊,然后在岸上撞得粉碎。”

不幸的是,中国人的历史恰恰被这个黄毛洋人言中。几十年之后,英国就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从此打开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

历史已经证明:东方人是在极度的心理屈辱中认识并接受了西方人的。很快,随着洋枪洋炮﹑邮电通信﹑铁路运输等一系列象征文明的东西涌入东方,涌入中国,中国终于放下了他们“中央大国”的姿态,逐步去学习去感触西方、感触西方人。

一大批的西方人来了,一大批中国留学生出去了。文明的发展迫使中国融入了世界之中。东西方文化进行了一次空前的碰撞,中国人以其最根本、最彻底的姿态感知、认识了西方人,这种认识,由于它基于主动,因此显得更为深刻,几乎让我们触摸到西方文化的根本。

六十年代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背后是夜郎自大)(4)

竖立在英国白金汉宫前的雕塑

在中国人看来,欧洲人浪漫、神秘;欧洲大陆风景绮美;罗浮宫、白金汉宫、艾菲尔铁塔、多瑙河、海德堡……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文化景观象征着经典的西方文明。早期的中国留学生也多半踏入欧陆,寻找西方文明的“根”。

而对于美国,中国人却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心态。对于一个新移民国家,中国人有着也完全应该有一种文化的心理优势,但对于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美国,中国人却露出了本能的自卑感。这种自豪与自卑的交织,使得中国人在认知美国人的观念上,却表现出少有的文化批判性。

所幸文明总是在发展融汇的,东方也好,西方也罢,认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融会贯通的过程,去粗取精的过程。(完)

——摘自李琳(之):《感喟秋雨》(同心出版社,2013年版),个别地方有改动。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周初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第4期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

六十年代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背后是夜郎自大)(5)

《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 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2年6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