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令人毛骨悚然又搞笑的老师(胡老师的简介究竟是一种幽默)

“接地气”“段子手”“有底气”“专家的清流”等等,这是大家给南开大学胡老师的赞誉,一开始我也感觉这个老师挺有趣的,但是当我慢慢回味的时候,却是越想越难受,这真的是一种幽默感吗?胡老师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写下的这些自我介绍呢?假如,胡老师真的是如同字面所说所想,那么,这种思想逻辑现象真的值得认可吗?让我们结合官网内容一起来讨论一下胡老师究竟是怎么想的,为啥他会如此介绍自己呢?

首先来看首页页面:

那些令人毛骨悚然又搞笑的老师(胡老师的简介究竟是一种幽默)(1)

官网页面

第一处自嘲句:“在日德开展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工作(主要是当时找不到工作)”,咱们先来说说胡老师当年是不是真的不好找工作,在我看来,2011年大阪大学博士学位绝对不会出现这个情况的,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个学历,但是作为研究生,身边也是有很多同学拿到博士学位的,从他们的就业状况来看,哪怕是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的博士,到高校找个科研岗位还是不难的,何况还是2011年的海归。不过,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反讽。怎么说呢?那就是对当下考研动机的讽刺。现在拉出来一个考研学生,你问他为啥考研,我估计有一多半会说不好找工作,工资太低等。作为一个硕导博导,面对自己的此种动机的学生,如果是我,我会很无奈,我培养你,不是仅仅让你镀金个研究生学历,而是希望你能认真搞科研。

我们回到国内教育层面,这样的动机培养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怎么能说不是国内科研的悲哀,科研本应该是一项专注热爱主观的人生理想道路,结果现在却成了屈于现实的无奈之举,如果说的再深刻点,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科研道路和就业道路究竟哪个更有意义?如果是你,科研学术和就业岗位,你会怎么选?

好吧,说来惭愧,本人考研也纯粹是因为就业不好,再说句实话,当时考研就是冲着研究生工资去的,复习三个月调剂到了有工资的学校,给母校丢脸了,毕竟毕业后跟科研毛关系没有,不过我不羞愧,入学之初我就告诉我的导师,我不会走科研之路,不管怎么样,我认为堂堂正正就行,这都是题外话了。

回到正题,然后是第二处自嘲句“Phy.....port(被定义为水刊)以及Physical ...论文40余篇 (原子核领域属于夕阳学科,基本上发不了Nature和Science)同时在Astrophysics Journal等天体物理期刊(这个影响因子要高那么一丢丢)”,作为学渣一枚,也记不住多少期刊了,就不评论这个期刊问题了,但是这几句话所反映的却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当前高校教育人员的评价标准问题。从这个简介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现在的学术认定标准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学术成果”而这个“学术成果”更是狭隘的认定为论文,只看你论文的影响因子,“水刊”二字更是直指学术领域的论文灌水问题,还有之前那个清华大学教师被辞退的副教授,竟是因为缺少学术成果,难道教育本职工作一文不值吗。

我们试想一下,面对这样的衡量标准,多少人会在现实和理想之间难以平衡,科研又怎么能真正地实现学术自由,难道不是高端教育的悲哀吗?

第三处自嘲句“担任Chin. Phys. C, Int. J. Mod. Phys. E, Chin. Phys. Lett.等期刊审稿人(被人强拉进去的)。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入选者(报个名就行,在没有任何真刀真枪资助的情况下已经顺利结题)。 目前担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承蒙各位前辈大佬的支持)”这几点介绍,看似自嘲,又像感谢,也像自夸,更深的我看到的则是科研领域人际关系化形式化的可悲,当人际关系和过往影响对当下科研形成了隐形甚至是公开的左右能力,而不是靠实实在在的实力支撑,这样的学术氛围,有啥留恋可言,做好科研工作,首要任务是啥,一个自由开放务实公平的学术氛围!如此如此,李爱珍、乃至无数的海外清华学子的行为又有啥不好理解的呢?

好吧,接着我们看看第二页研究领域这里:

那些令人毛骨悚然又搞笑的老师(胡老师的简介究竟是一种幽默)(2)

官网图片

这里基本每个领域后面都附加了一个旁白,不过,在我看来,都是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当前科研领域人员研究领域的选择依据已经不再是个人理想,社会需求,人类命运等崇高因素,能左右研究方面的就是一点,那就是是否是科研热点,而是否是科研热点的衡量标准就是是否能出优质文章,而能否出优质文章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发展情况,“其实都是为了生存”这句话更是道出了科研人员当前做学术的根本动机,科研再也不是那么高大上,科研再也不是多么崇高的人生目标,只是一个人的生存需求!看似实际,却深刻反映出了中国科研领域的无奈现状,不是自己能干啥想干啥,而是做啥我能更好地活着!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跨时代的科研成果,很多人都在想国内什么时候能出个物理或者化学生物等科学学科的诺贝尔奖,说句不好听的,就这种科研动机,等到世界毁灭也出不来。当科研已经沦落到蹭热度的地步,跟网红好像也没啥本质区别了!

再就是第三页教学工作:

那些令人毛骨悚然又搞笑的老师(胡老师的简介究竟是一种幽默)(3)

官网页面

这里这句接地气的原话是“研究生课程 原子核结构 (经常因为选课人少而停课)”这里是不是自嘲我不清楚,但是这里就是赤裸裸地影射了学生倾向于选择简单课程的现实。深层反映的是现在的学生畏惧困难,缺乏求知欲望的现状吧。当然,这个现实很正常,这是源于一种我们看似正常的思想逻辑。

对于这一点,虽然我没法对国内的教育说出啥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我要肯定一句话:国内教育的问题起始点绝对不是高等教育!

好了,最后一页:

那些令人毛骨悚然又搞笑的老师(胡老师的简介究竟是一种幽默)(4)

官网页面

这一页都是大白话文了,每个也说得很直白,那就是矛头直指当前的师生关系矛盾,尤其是研究生科研领域的师生关系,不在局中不知局中事,当前研究生的师生关系应该说是所有师生关系里矛盾最多的,新闻爆出来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但是我们稍微捋一捋就会发现多数是学生控诉导师,控诉的内容恰恰跟这份简介上的说法大面积一致,学生压力大的,延迟毕业的,甚至是轻生的新闻案例,基本上所有的根本原因都是源自于前六条,最后一条可能就是加点盐调调味道,别太暴露了。

结合本人研究生期间的所见所闻,实话实说,师生矛盾基本上是普遍性存在,就是矛盾大小的问题(本人的师生关系还是可以的,主要是没有目标也不会给老师添麻烦),牛老师做硕博导师这么久,估计也是深有感受,才说出来这些话的吧,别的不说,那些有意愿报考牛老师的学生,应该好好的深思一下这几句话,本人对这些不置可否,我喜欢优秀的人。

综合以上,本人认为,胡老师的个人简介虽然是以一种自嘲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工作情况,但是根本上确是对当前科研现状的一种有意或者无意时的讽刺,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陈述。如果说直接动机,可能是为了从学生的角度上描述自己,弱化师生矛盾,毕竟这个网站的作用就是让那些打算考研的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过话说回来,哪个真正致力于科研的导师不想在自己的简历上堂堂正正地写下自己对科研的欲望,哪个真正有能力的科学家害怕自己的研究领域太过高深,要是能够全世界的人都不懂才好呢。只不过是现在的学术氛围,让人无奈,自己有圈子,家庭要支出,学校要成果,社会要名誉,梦想已经扛不起这些。

最后,我们对国内的教育做出一点点期待,只有当人人有梦想,为理想而学习的时候,也许我们才能真正的快乐的享受生命,否则只能是无奈的生存,为了这个目标,我们根本上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崭新(包含很多积极形容词)的教育氛围!那么,如何去做,才能真正实现呢?我们一起努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