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样做饭(古人的烹调)

古代人怎样做饭(古人的烹调)(1)

(漢代畫像磚《庖廚》,成都市郊出土)

早在周、秦,烹调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烹调的主要方法在从春秋到秦汉阶段已经基本具备了,后来的改进提高,主要是在炊具与火力的演进推动下,向着精、细发展。

《周礼·天官冢宰·膳夫》:“凡王之馈……珍用八物。”郑玄注云:“‘珍’谓淳熬、淳毋、炮(páo,袍)豚、炮牂(zāng,赃。母羊)、捣珍、渍、熬、肝(liáo,辽。肠上脂肪,即网油)。”这就是历代古籍中经常提到的“八珍”。《礼记·内则》对“八珍”有更详细的记述。综合起来看,这八珍中包含着多种烹调方法:

煎。淳熬、淳毋,即把醢(hǎi,海。肉酱)煎了以后,加到稻米饭(淳熬)或黍米饭上,再用动物油脂浇在上面。

炮。古代的炮与今天不同,今天称把鱼肉等用油在急火上炒熟为炮,而古代则指在禽畜外面裹涂上泥巴后放到火上或火中去烧。从《礼记·内则》看,炮豚与炮牂的制作顺序是十分复杂的:先将豚、牂宰杀,去掉内脏;在腔内填满枣子;用乱草从外面缠裹住,并涂上泥;用火把泥巴烧干后,掰开泥巴,并用手拂去皮肉上的薄膜,这样残剩的泥、草也就去掉了;把发酵过的粥状米粉涂在上面,然后放在油里煎,煎时油一定要没过豚、牂;把豚(整个地)、牂(切成条子肉)放在小鼎中,小鼎放在大锅中,大锅内装上水,在锅下连烧三天三夜;这时,就可以加上醋、醢等佐料食用了。

古代人怎样做饭(古人的烹调)(2)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 陶釜、陶灶)

腌。“渍熬”的做法是:把新鲜牛肉切成薄片,放在好酒里浸泡一昼夜,然后加上佐料食用。

捣。把牛羊或其他野味的里脊肉捣烂,去其筋腱、薄膜,加上佐料。这就是“捣珍”。

熏烤。把牛肉用草扎起,洒上桂、姜、盐,烤干,这种做法类似现代南方的风干牛肉、牛干巴。此后有两种吃法:或加醢煎食,或捣成粉末。这后一种吃法,已经接近今天的肉松了。这就是“熬”。肝也是烤:一只狗肝,用网油包住,放在火上烤焦。

后代的烹调方法愈演愈精,名称改变了,但其原理是一样的。古书中常见的一些吃法或肉食品名称,如炙(zhì,至)、脍(kuài,快)、醢、脯等,其中也都包括着上述的一些烹调技术。

炙即烤肉。炙字下边是火字,上边的形体则是肉字的变形。这个字形象地表现了“炙”的方法。《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斯:白。言:语助词,无义)燔也是烤,与炙的不同在于“柔者炙之,干者燔之”(郑笺)。《诗经·小雅·楚茨》孔颖达《正义》:“燔者火烧之名,炙者远火之称。以难熟者近火,易熟者远之。”所谓干者、难熟者,即肉脯(fǔ,府),柔者、易熟者即把动物肢解后的一块块鲜肉。这样看来,炙就是现在烤羊肉串的先声。炙这种吃法,来源于远古游牧生活中的野餐,《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 地上垒土成圆形,下面挖坑),夏则居橧(zēng,增)巢(构木为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冶铸器具)合土(制造砖瓦),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烹),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这段话,除了把文明生活的起源归之于“后圣”不可信外,其余的都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其中关于饮食的叙述,正揭示了炮、燔、烹、炙作为烹调方法的原始性。

古代人怎样做饭(古人的烹调)(3)

(西汉 铜烤炉)

炮、燔等吃法,最初都是食者自己动手切割然后炮、燔的,直到后代,仍然是自制自吃,使其带点“野味”才有意思。尤其是“炙”,至今仍有许多地方是自己烤。

炙的具体做法也有多种,单据《释名》所列,就有脯炙、釜炙、(hàn,汉)炙、貊炙、脍炙等,这里不一一叙述。

脍。《释名》:“脍,会也。细切刀,令散,分其赤、白,异切之(即把肥肉与瘦肉分开切),已,乃会合和之也。”是脍为极细的肉丝。但其细致的做法,今已失传。《孟子·尽心下》:“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盖即今所谓黑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接着,孟子还说:“脍炙所同也”,意思是脍炙是人们共同喜好的。从孟子的感叹语气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脍与炙一样都是美味。现在还有成语“脍炙人口”,意即如脍、炙那样为人所同嗜,因而被人们口头传诵,也是把脍与炙视为同类美味的。

脍的特点是把肉切细。《论语·乡党》:

“脍不厌细。”越细越好,这是符合脍的技术要求的。历史上的确有极其高明的刀工好手。例如《酉阳杂俎·物革》曾经提到“进士段硕常识南孝廉者,善斫脍,縠薄丝缕,轻可吹起”。这位南孝廉切的是鱼,鱼脍的来源也很古。《诗经·小雅·六月》:“饮御诸友,炮鳖脍鲤。”脍鲤很可能就是生鲤鱼片。这样看来,现在被誉为日本名菜的生鱼片,也是发源于我国的。

上文已提到,醢是肉酱。醢的制作过程很复杂,一般是先把肉制成干肉,然后铡碎,加进粱米制作的酒曲和盐搅拌,再用好酒浸渍,密封在瓶子里,经过一百天才可食用。做工这样细,手续这样多,其味道之美可知。用以制醢的不仅是牛、羊、豕肉,野味、水产也可以做,如兔醢、麋醢、鱼醢、蜃(shèn,甚。蛤蜊)醢等。因为醢的特点是把肉剁碎,因而移以言人,则称剁成肉酱的酷刑为醢。《史记·殷本纪》:“九侯(即鬼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同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礼记·檀弓上》载,子路在卫国的内乱中被杀,“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孔子〕遂命覆醢(等于说把醢倒掉)”。孔子欲食之醢,与子路被醢无关,但是据说对人施以醢刑是“示欲啖食以怖众”(《檀弓》郑众注),性质、目的都有一致处,容易引起联想,所以孔子不再食醢。

与炙、脍等不同,醢并不是单独食用的,而是当其他肉食如炮豚、炮牂、渍、熬等做好后加进去配合使用的,从这个角度说,醢近似于调料。

水煮百年(shz100_com)带你奇闻猛料一锅炖,让历史麻辣一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