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身份证格式(身份的转化IdentityTransformation)
随着个体的成长,大部分成年人都会逐渐具备一定的身份,这包括我们的职业、如老师、农民、公务员等,也包括我们的社会关系,如父亲、兄弟;也包括我们的信仰,如基督徒、佛教徒等。但大部分人平生都对自己的身份没有特别的思考——我的身份由何而来?我有哪些身份?我是谁?我有没有可能有其他的身份?从成人发展的理论看,身份(identity)是我们和外界世界关系的具体化定义,也是个体区隔于他人和群体的标志。一个人成熟的状态取决于他对于自己身份认知的程度,而能达成高度自变的个体往往可以轻松转化自己的身份。
反之,如果我们希望达成更高的心智模式,如达成自变的状态,主动寻求转换自己的身份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修炼途径。
谈到身份的转化,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成功的例子。任何人在一生中都有几次身份转化的经历。我们这里指的身份转化应该指的是那些不断超越现有身份,可以创造更大个人和社会价值的身份转化。世界上很多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都有转化身份的经历。有些是被动的,有些是主动的,但每一次转化(Transformation)都是一次蜕变和升华。
身份混沌期
1.混沌期:处于身份混沌期的个体对于身份没有感知,甚至是拒绝的。他们的心理还非常不成熟,会表现出孩童的行为模式,或者对于社会有自己冲动的想法。这个阶段的个体往往无法有效融入社会,并建立恰当的身份感知和身份定位。心理学中有学者将这种混沌状态的个体分为三种类型:“拒绝者”、“流浪者”和“搜寻者”。
2.规范期:处于规范期的个体会有效建立自我的价值体系和观念。他们的身份来源于社会身份的认知,他们愿意遵循社会规范,是良好的社会公民,但也害怕改变和拒绝不同观念的冲击。我们可以将他们叫做“守护者”。
3.个性期:随着个人的成长,一些成年人会逐渐建立自我的身份认知,他们不仅仅依靠社会群体而存在,他们有自己的专长和独立身份。从身份的角度,我们可以称其为“解析者”。
4.超越期:在构建身份的过程中,更加复杂的身份掌控来源于多重身份的建立和身份和身份之间的转换,在这个层面,有三种类型的个体,我们可以叫他们身份的“操控者”、“集大成者”和“无我者”。(Strategic manipulator,Pastiche and Relational self).
1) “操控者”逐渐和社会中的“自我”分离,他们认为身份就是在不同场景下的角色扮演。
2) “集大成者”放弃了对于一个基本的身份认知的所有追求,取而代之的是将每一次社会交往和互动当作自己发挥作用的机会,从而定义了他们在当下的角色。
3) “无我者”放弃了自我的所有排他性的身份认知,能在社会交往中随时转化自我的身份。
历史上中国佛教的重量级人物六祖惠能给我们示范了超越自身身份,达成无我境界的成功范例。根据《六祖坛经》记载,六祖惠能在得到五祖传授衣钵后,一直被恶人寻逐,于是避难于猎人队伍中,和猎人一起生活了十五年,有“时与猎人随宜”的说法。真是随遇而安,随缘而住,这就是超越身份的终极状态吧。显然能够达成超越身份的人少之又少,但也可以让我们窥看到身份管理的终极形态。
身份构建的过程涉及过去的经验积累,现在的状态表达和对于未来的期待等多重因素。一个人的身份认知是通过自我反思而逐渐形成的。
我们对于身份的探索往往发生于面临抉择和危机的时刻。在这些时刻,旧的价值观和工作生活方式被重新审视,而新的可能性逐渐呈现。通过不断探索新的身份选择和建立对这些选择的承诺,我们才得以实现身份的转化。
而探索程度(explore)和承诺程度(commitment)的高低组合出四种对于身份认知的状态。那就是“被动承接的身份“,”对于身份的无知“ ,”身份的危机“ 和”身份的成就“状态。
第一种状态:被动承接的身份(简称“承接”)
当身份的探索程度低,而承诺程度较高的时候,就是一种“被动承接的身份”状态。这种过程中个体并没有经过过多的身份探询,而直接获得身份认同。这样的身份认同往往来源于父母的想法和信仰。如父母信仰基督教,孩子很容易也跟着接受这样的信仰。父母是农民,孩子也自然承接了这样的职业安排。俗话中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描述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可想而知,处于这个状态中的个体基本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身份的其他选择,他们只是自然的被动接受。如奴隶社会中,很多奴隶的子女还是继续做奴隶。对于这样的悲惨身份,他们并没有思考过其他的可能性。这样继承的身份非常稳固,但也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并不是主动的身份选择。
第二种状态:身份的无知(简称”无知“)
对于被动继承和接受的身份,至少还有身份的感知和界定。但即使在现代的社会中,不少成年人会处于身份探索程度低、承诺程度低的茫然无知状态。他们会一直避免探索自我的身份,对于特定的信仰和身份没有思考,也没有任何系统的身份承诺,仿佛处于身份的真空地带。这样的人非常不成熟,往往会选择在人际关系中孤立自己。他们对于身份相关的话题没有太多兴趣或者表现出茫然和犹豫的状态。因此他们也不会有太多的身份困惑和危机感。
第三种状态: 身份的危机(简称“危机”)
身份危机是在身份承诺逐渐丧失或者变得模糊不可靠的时候,个体会积极探询其他的身份选择方案的状态。这种状态的人呈现出比较高的身份焦虑,他们可能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是不可预测的,但他们会努力解决这样的矛盾,希望获得新的稳定的身份感知。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会体验到身份的危机时刻。由于外部环境在快速变化,很多过往的价值观念、关系模式、工作性质都在快速变化中,我们会感觉到自己以往的身份在逐渐丧失,而新的选择在逐渐出现。人工智能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恰恰就是一种典型的身份危机感。身份危机也发生于一些危机时刻,如至亲的死亡,丢掉工作。这些事件导致我们的身份认知失衡,从而促使我们去寻求新的身份认知的平衡。
第四种状态: 身份的成就(简称“成就”)
当我们经历了特定的身份危机,并走出这样的危机时,我们就可以取得一种身份达成的状态。这是一种探索度和承诺度都很高的状态。这时候的个体可以获得对自己的清晰身份定义,并感知到某种程度的生命完整性和成功体验。
当我们想主动的变换身份的时候,上述模型可以帮助唤醒我们对于自我身份的觉知。
我们可以利用上面的模型感知自己对于身份的认知到底处于哪个象限。我们可以尝试问自己如下的问题:
1.你的哪些身份是继承而来或者是迫于压力被迫接受的?
2.你有主动思考过自己的身份定位吗?你喜欢和认可你现有的身份吗?
3.你有没有过对于自我的身份产生质疑的时刻?你有没有过不喜欢你的某种身份的时刻?
4.你培养过什么新的爱好吗?这些新的爱好可以成为你的职业吗?或者可以让你感知到新的生命领域吗?
5.你满意你现在的身份吗?你可以清晰界定你的身份特征吗?你有没有其他的身份选择?你有多重身份吗?
如果我们希望达成更高的人生境界,那就可以尝试审视和改变自己的某种身份。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多重身份,并可以自由的在身份之间转换的人,也会获取真正的人生成功体验。
作者:任建平
作者系海问联合董事总经理和SIAC领导力发展模拟舱首席讲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