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伊芙第4季第4集(她34)
THE WORLD IS BETTER ON TV.
英美剧漫游指南是一个专注英美剧及优质小语种剧集的推荐与讨论的剧迷组织,成员每年看剧100 。
另有同名播客,正在录制播客来聊《普通人》,请订阅并期待。
《她"杀死伊芙",而这部新剧"杀"了她》作者:610
这部2020年的最佳爱情剧,看似小清新,却暗藏玄机,真正看完的观众才知道,它并不只是“又一部青春剧”。
由Hulu和BBC 3联合制作发行的《普通人》(Normal People),改编自2018年出版的同名小说。4月29日一次性放送,豆瓣8.9,烂番茄88%新鲜度,Metacritic84高分。
这部剧在BBC流媒体iPlayer刚上架就创造1600万次的搜索量,以接近两倍的数据打破《杀死伊芙》(Killing Eve)第一季的纪录。
“小变态”Jodie Comer发了一条ins story,称赞该剧男女主之间的化学反应让她大脑爆炸,她被两位主演美好而真诚的表演彻底“杀”到:
本剧一共12集,前6集导演Lenny Abrahamson,曾执导法鲨主演的《弗兰克》,以及奥斯卡获奖影片《房间》(《Room》,不是cult经典《The Room》);后6集导演是女性导演Hetti MacDonald,代表作品有同志电影《愈爱愈美丽》。
两位导演风格各异,对应《普通人》叙事的两个阶段,这个我们后面会聊到。
(本文是分析文,接下来的内容涉及全季的剧透)
01
小清新也可以大尺度
想看甜甜的恋爱而打开《普通人》的观众,尽管某种意义上也能得到满足,但看到第2集不到30分钟里出现四段充满情欲的亲密裸戏时,不免会感到吃惊。
主人公Connell和Marianne是少有交际的同班同学,两人唯一算得上特别的关系,是Connell的妈妈在Marianne的家里做保洁。
然而剧情根本不在暧昧和暗恋的阶段拖沓,告白、亲吻,迅速搞定,第1集结尾两人已经约好下次到Connell家幽会。
第2集开始,全剧高密度出现各种露骨的激情戏份。我做了一个统计,12集中有8集都有大段裸戏,平均每集1.25次,第5集和第12集甚至有男主的全裸戏份。
为了形象描述本剧激情戏的盛况,转述男主演员Paul Mescal在采访中讲述的一个小故事:
“我给父母提前打了招呼,说家里的老人可能不太好接受(我的激情戏)。奶奶知道后赶紧提醒我的姑祖母Mary:剧里有很多性感画面,如果你感觉这种戏要开始了,就快走开,自己找点事儿做。
“第2集,我们开始亲嘴了,Mary心想那种画面要来了,赶紧出门遛了会狗,心想这么一个来回慢慢走,激情戏应该放完了。然而她低估了那段戏的长度,回来时刚好进行到高潮,她只好站到门外,听到激烈的声音渐渐没有了才敢进屋。”
剧中还涉及了SM议题,这一点我在后文会具体分析。而本剧女主Daisy Edgar-Jones和《五十度灰》女主达科塔·约翰逊真是既形似也神似,另外和安妮海瑟薇也有几分相似之处。
裸露戏和激情戏对演员的要求极高,需要适应在镜头前展现自己的身体,贡献准确而有情感的表演,还要和搭档展示出让人信服的化学反应。
拍摄这些戏份离不开Ita O'Brian,片场的亲密指导(Intimacy Co-ordinator),她还参与了《性爱自修室》的相关工作。亲密指导不仅是为亲密戏份做编排——像排舞一样,还要与演员、导演、服装部门等沟通,为角色做定位,帮助演员更好地呈现角色和亲密戏份。
演员会穿上专用服装、或在私密部位穿戴一些隔离物,避免不必要的裸露和生殖器官的触碰;特写镜头之外的身体部位会穿衣服,比如拍摄上半身时,演员会穿着裤子;即使有全裸镜头,也只是在拍摄单个镜头时要求演员脱光。
02
两个普通人
从剧名《普通人》入手,有人说《Normal People》应译作《正常人》,对此我持保留意见。小说作者在London Review Bookshop读书会上提到:名字是等整本小说写完后才取的,想要点出的就是normality——生活中的普通甚至平淡。
她曾读到Margaret Drabble的小说《The Millstone》,主角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与写作——“我深信我所经历的,一定是很普通的经历,否则它们就不值得被写下来。”
两位主角多多少少都和“普通人”这个概念有一些联系。
Marianne主动将自己与“普通人”区隔开,有时觉得自己比“普通人”要高一等,有时又差很多。她家境优越、性格孤傲、有些敏感与早熟,自然和旁人不同;但由于原生家庭破碎,受到父亲和哥哥的负面影响,又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一切糟糕的事情都是自己应得的。
Connell则时刻维护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形象,经营自己受欢迎的运动型男生人设。他太在乎周围人的看法,不愿和Marianne在公开场合走得太近。第1集两人亲吻之后,Connell的第一反应竟是“不可以让学校里的同学们知道”。
毕业舞会上,Connell没有邀请Marianne,让她一个人留在家里。而其实,周围人对他们的事早就心知肚明,只是没人介意罢了。
Connell提前离开舞会,给Marianne打电话道歉的那场戏,哭戏表现和台词功底都很不错,很难想象本剧是他的处女表演:
第4集,两人分开后,在中产阶级聚集的圣三一学院开始大学生活。Marianne和同学有很多共同话语,社交如鱼得水,而Connell却迟迟不能融入大学环境,只能独自上课、阅读、打工,内心全是对家乡“普通”生活的怀念。
两人的处境和心态约等于发生了一次置换,但新的环境并未解决他们旧的问题,一些新的问题又逐渐浮出水面:Connell因为好友逝世而抑郁,而Marianne对渣男男友言听计从,不愿从不健康关系中脱身。
第11集,两人终于回到家乡Sligo,重归于好、旧情复燃。然而正在鱼水之欢时,Marianne提出想让Connell“打她”的要求。
Marianne受虐倾向的形成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父亲对母亲家暴,哥哥长大之后也对她实施言语和肢体暴力,母亲看在眼里却不加制止。
Marianne渴望被爱,却在潜意识里把暴力和激情划上了某种等号。她之后的几任男友都有性虐倾向,而她也从受虐中得到和“普通人”一样被在乎、被关爱的错觉,因而即使关系再不健康,她也难以下定决心离开。
Connell知道Marianne的故事,答应过她自己永远不会对她做出那些事,所以拒绝了她的要求。即使SM可以只是性爱中的插曲,他的本性和内心的温柔也不允许他做这样的事。
两位主角分分合合太多次,眼看又要不欢而散,实在令人揪心。
03
分分合合的故事如何讲得意味深长
接下来从叙事和影像风格分析,《普通人》怎样将分分合合的感情纠葛讲得动人而又深刻。
故事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爱尔兰,年轻人受经济影响大多意志消沉,对未来感到迷茫,但《普通人》却少有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评论,而是极大程度地关注两位主角的内心成长和情感状态。
叙事结构上,每3集构成一个段落,分别讲述不同阶段的人生故事,以及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化。
前3集讲高中生活,以毕业舞会作为收尾;4-6集进入大学生活,两人因为交流失误,都误以为对方想分手;7-9集讲述两人分开后各自的生活;10-12集讲两人帮助彼此解决人生中最核心的问题,两人都因此变得更好。
这也对应了《普通人》在时间结构上的特点:每一章或每一集的开始,总有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跨度,把两人的生活挑出来,只去讲述与另外一人交集的部分。
叙事节奏上,经过前3集的暧昧、激情和心痛,观众的情绪像坐过山车,第4集却突然在叙事上宕开一笔,我们在镜头里找不到Marianne了,只有寡言少语的Connell带我们在圣三一学院安静、沉默地游逛。
演员Paul Mescal和Connell一样,在高中玩运动,在圣三一学院读大学,戏内戏外的相似也穿透屏幕给观众带来某种真实感。
Connell在第4集的课堂上评论简·奥斯汀的小说《爱玛》——“她全书都在从爱玛的视角叙述故事,却突然以奈特利角度书写了一个章节,这种写法让我印象深刻,我感到一种片刻的平衡与关切。”
剧集脱离原著的故事,大胆地花了大半集的时间,让叙事节奏缓慢下来,用Marianne的不在场来铺垫一种悬念和期冀,其实也正是一种“片刻的平衡与关切”,让我们更能理解Connell对融入新环境的努力、对Sligo的生活的怀念、以及一种无法自在做自己的孤独。
这样别具一格的叙事手法,全剧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第6集采用倒叙,先讲述Marianne在水池边心碎地摔了水杯,再交代发生了什么。
第10集以Connell去心理咨询为线索,穿插起Connell因为故乡好友的逝世而抑郁失落、Marianne为他疏解心情的剧情。
第9集讲Marianne独自在瑞典的生活,却以两人的邮件往来作为旁白,解释了Connell如何帮助Marianne找到勇气去离开一段恶劣的关系。
这集结尾十分有人文关怀的色彩,Marianne的独立和勇敢给观众带来鼓舞,片尾时,通常的黑屏被换成了瑞典美丽的天空。
镜头上,全剧充斥了各种“贴脸” 的特写,跟着他们在校园穿梭、展示两个人的日常对白、记录他们的情绪表达。
Lenny Abrahamson执导的前6集更是把这样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大量的手持镜头,拍人永远是浅焦特写,我们的眼中似乎只能看见Connell和Marianne,环境和周围的动态都变成不重要的模糊背景。
在剧集的前半段,我们需要进入一种氛围,去体验主角在恋爱和成长中的情绪。当镜头跟着主角走时,我们能更真切地了解两位主角,时刻抓住主角的表情,与主角共情,更好地融入剧情。
剧集的前6集如果切换中景或者远景,去呈现环境和人物的关系,会打破塑造出来的亲密和暧昧氛围。
但进入后6集,Connell和Marianne有各自的生活,影像风格自然也需要一些变化。导演Hetti MacDonald虽然保留了清新的画风和虚焦特写,但明显增加了很多明亮的画面,在取景上也有更多表现环境的固定镜头,极大地利用环境特质来烘托角色的情绪和感知。
很多人评价《普通人》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之后,再次带来夏季恋爱感觉的影像,而我看到第8集的“意大利之行”就真的惊了——豪宅、泳池、自行车、广场,一切都太像了:
04
政治、阶级、性和辩论
说完影像和叙事,最后再说说文本层面一些零碎的感想。
导演Lenny Abrahamson透露,早在《普通人》小说出版前,制片公司就和作者Sally Rooney取得了联系,商谈改编成电视剧的相关事宜。小说曾入选2018年布克奖长名单,获得2018年科斯塔图书奖的最佳小说奖。而原著作者深度参与电视剧的编剧工作,保证了剧集忠实于原作,许多对白都原样保留到了剧里。
《普通人》少有对政治的援引和评论,但在圣三一学院的故事阶段,涉及一些相关内容。
Connell不常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因为一个新纳粹主义者而与同学Gareth产生分歧。Gareth认为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而Connell反驳到:不应给新纳粹主义者提供传播仇恨的平台,这与支不支持言论自由没关系。否则按Gareth的逻辑,必须邀请全世界人参与讨论,不然就侵犯了他们的“言论自由”。
Marianne也和一个男生对“事实是否是一种社会建构”这个话题产生争论,男生认为事实就是事实,“重力”不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它本身就是存在的。而Marianne则指出:“事实”的确存在,但社会建构主义是去分析这些“事实”如何传播,从而去研究知识的产生。
从这两处情节,可以看到《普通人》拥抱当代大学生热衷的后现代主义,两位主角都是左派青年,在政治图谱上三观吻合。但是两人间明显的阶级落差,就像房间里的大象一样,从剧集开始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第8集,Connell获得大笔奖学金,对经济状况的剧变感到不适应。Marianne也坦白自己没有好好想过阶级差异对Connell以及他们关系的影响,并告诉Connell,只要相信自己值得有经济实力上大学、值得拿文学专业学位、值得去欧洲旅行并懂得欣赏艺术,就不用对自己感到愧疚。
剧集另一个突出的议题显然是性,《普通人》展现了一种自然而互相尊重的性关系。一方面,通过Marianne的成长讲述了一个女性崛起的故事,为受到性暴力的女性赋权。另一方面,通过展示真诚、开放的性,提出了新时代一种互相尊重的亲密关系模范。
第一次坦诚相见时,Connell多次询问Marianne的感受,表示如果不舒服可以随时叫停,不要觉得尴尬。之后当Marianne腹痛时,两人也自然停止了进一步的亲密行为。
另外,亲密关系中关于暴力和性癖等话题的探讨,也祛除了性方面的羞辱,让这些议题走入光亮的讨论环境。
作者Sally Rooney曾获得欧洲大学辩论大赛的最佳辩手,这解释了为什么辩论社成为两位主角重遇的一个契机,看来也是作者自己经历的某种内化。同时也解释了作者为什么对政治、阶级等话题采用一种激进、明确的讨论方式,却又不让这种辩论式的讨论喧宾夺主,以至于影响到对两位主角关系的塑造和描写。
我们跟随Connell和Marianne经历了分分合合,最后也一定能感受到,体验永远是大于理论的。正如Sally在另一本小说《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中所写的:“有的事你只有活过才能懂得,而我这次不想当一个分析的人。”
也许《普通人》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在这个全球疫情的时期,隔着屏幕再体会一次触摸是什么感觉,以及爱是什么感觉。
(文章部分截图来自人人影视译制熟肉)
THE WORLD IS BETTER ON TV
出品:英美剧漫游指南(KillingTV)
播客:在小宇宙、网易云、喜马拉雅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搜索「英美剧漫游指南」
微信/微博:英美剧漫游指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