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家庭的29年奋斗(在人間一个乡村家庭的29年奋斗史)
9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掀起的南下打工潮,我的父母离开了故乡湖南沅江的一个小乡村去往广东。父亲做汽车维修师,母亲做理发师,没有接受过太多教育的他们凭借一技之长赚钱养家,成为南下打工潮的幸运儿,在城市扎下了根,也成为了家族中父辈里唯一彻底离开农村的人。(图:1990年冬,母亲在蓝田发屋门口,发型是大姨夫帮忙烫的丝丝头,模仿《星星知我心》电视剧里的古秋霞。)文/图拉
1989年,初中毕业后,母亲在大姨父家学了三年理发并顺利出师,在镇上开理发店,起名“蓝田发屋”,剪头发1元,烫头发4元。(图:1990年,母亲与两个徒弟在理发店里。)
先后有五位女徒弟跟着母亲一起学理发,她们年纪相仿,碰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为了让大家严谨的工作,白天母亲刻意板着脸,到了夜晚,她们常常一起约着去电影院看电影,也会坐成一排聊喜欢的男生。(图:1991年,理发店旁边开了一家照相馆,母亲(左一)带着徒弟们一起去拍照。)
1990年,父亲在同一条街上开了汽车维修店,离母亲的理发店特别近。母亲的徒弟瑶瑶是父亲的远房侄女,在她的介绍下,父母相识了,那年母亲20岁,父亲21岁。母亲身材匀称高挑,父亲为了追求她,常常带着瓜子、花生等零食去理发店洗头,还给她做饭。母亲欣赏父亲会修车的手艺,可以赚钱养家。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便相恋了,于1992年2月结了婚。图:1990年,父亲(左一)与他的三位徒弟,我的叔叔也是徒弟之一(右二)。
1991年订婚,爷爷家因建房子还欠着债,父母也没有积蓄。年轻的父亲不懂女生的心思,只买了2元的塑料合金材质的戒指和9元的毛拖鞋送给母亲,另外还有礼金1600元。结婚前,父母亲借了一笔钱坐船再转汽车去长沙,想置办席梦思床垫。到了才发现最流行的席梦思床垫要800元,已经超出了他们能承受的价格,最后放弃了。在长沙的街头,喜欢音乐的妈妈买了一把30元的红棉牌吉他作礼物,至今还保管得很好。(图:1992年,父母的结婚照。)
新婚的喜悦没过多久,意外发生了。父亲在修车时因徒弟的操作失误,被车意外压到了腰,受伤严重,暂时无法做维修的工作。他为了养家糊口在调养身体的一年间卖过玻璃,养过一种名叫“美国皇鸽”的鸽子,开货车拉鱼去省内各地卖……此时的深圳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十余年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繁华的都市。港资企业纷纷入驻,工厂一座座开起来。南下打工潮的兴起,涌入天南海北的农村青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成为当时流行的口号。在深圳的另一边,湖南的县城信息依然封闭,没有熟人不敢轻易外出打工。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母亲在已去深圳打拼的徒弟瑶瑶的劝说下,决定南下深圳打工挣钱。(图:90年代深圳外来务工人员,图片来源:东方IC。)
第一次离开湖南,母亲激动又兴奋,她托人买到了去深圳的无座火车票。那时南下打工的青年数不胜数,火车站台挤满了人,瘦弱的母亲在汽笛声响,火车马上要启动时被乘务员强推进了车门。为了让大家能挤上火车,乘务员甚至会用鞭子把乘客抽上车,车门外散落下几十双各式的鞋子。我问母亲害怕吗,母亲说“那时外面的世界的吸引力早已盖过了害怕”。(图:90年代深圳外来务工人员,图片来源:东方IC。)
母亲来到罗湖区一家理发店做理发师。深圳的高楼大厦,各式的霓虹灯广告牌,穿着时尚的人们,耳边传来的香港话……都市气息扑面而来。母亲每月有300块的工资,有些客人有包红包给小费的习惯,偶尔能收到五块十块,甚至曾经碰到老乡给过50元的红包,被母亲拒收了。(图:1994年,母亲在罗湖做理发师。)
在罗湖的理发店,母亲和同事的合影。
母亲来深三个月后,镇上继续开维修店的父亲不希望继续分居两地,写信说服母亲回了湖南。1995年的春天,我躲在母亲的肚子里迟迟不愿意出来,超了预产期两个星期后才出生,村医赶来奶奶家里为母亲接生。没过多久,母亲带着我在奶奶家的村子上开理发店,父亲依旧在镇上开维修店。(图:喜爱摄影的舅舅在外婆家门前拍下两岁的我。)
1996年过完年,为了挣钱,父母亲带了7000元一起去广州闯荡,断了奶的我在那一年成为了留守儿童。父亲在老乡的介绍下,在广州郊区的一家石厂里修货车,母亲来到佛山投靠闺蜜,却在找工作时屡次碰壁,迫于无奈,又辗转去了深圳的理发店。(图:1997年2月,父母亲在深圳罗湖口岸合影。罗湖口岸被称为深港之间的“第一口岸”,也是现在深港6个口岸中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口岸。)
父母亲在深圳国贸大厦里合影留念。深圳国贸大厦在1985年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150米的高度使它在10年时间里占据着全国第一高楼的桂冠,“三天一层楼”也成为 “深圳速度”的象征。
1997年,母亲得了肠炎回到奶奶家调养身体,一边照顾我一边在村里开理发店,父亲继续在广州石厂修车。石厂里的环境恶劣,到处都是扬尘,父亲辛苦工作可以拿到1200元一个月的薪水,但私营石厂老板只在年底结一次钱,如果家里有事才可以申请提前领工资。印象中,父亲的指甲边缘常年有一圈黑色的印记,看起来有些脏,那是每天修车留下的污垢。那时,电话还没开始普及,分居两地期间,父母亲常常写信交流。(图:1997年年底,父亲回到家中与母亲团聚,我们一家三口在外婆家门前拍合照。)
1998年,3岁半的我第一次被母亲带去了广州,经过了前几年的奔波变动,父母亲终于在广州白云区团圆,过上了相对平稳的生活。母亲开了一家理发店——大众发屋,洗一次头5元,洗剪吹12至15元,租金400元一个月,除去房租、水电,每个月可以挣500至800元。为了省钱,母亲每天只带12元去买菜。90年代,所有的外来务工人员都要求办理暂住证,有了暂住证才可以合法居住。有一回,刚从湖南来的两位女徒弟没有办暂住证被带去了派出所。办暂住证费用是180元,母亲替她们交了400元罚款,并补办好了暂住证。(图:1998,母亲在理发店里。)
父亲在母亲的劝说下,离开了工资不太稳定的石厂,进入一家物流公司修车,每个月1500元工资,有五险一金,这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收入。我则被送到附近的幼儿园念书,也在那里学会了粤语。直到这一年,父母攒下了3.8万的积蓄,那时他们从未想过要留在广州,每年过年会把挣到的钱带回老家。(图:2000年,我在理发店亲吻母亲。理发店里人来人往,有时候我会在母亲给客人理发时,抱住她的腿撒娇,她只好一边安慰我,一边继续工作。)
2000年,母亲再次怀孕,那一年我5岁,还没达到广州规定的小学入学的年龄,母亲在怀孕后也无法分身照顾我,不久,我被送回了沅江的奶奶家。(图:2000年,母亲在水荫路一家影楼补拍婚纱照。弟弟还在母亲肚子时,叔叔买婚戒抽奖中了免费婚纱照拍摄,这个福利转送给了父亲。92年父母亲结婚时只简单拍了黑白结婚证件照,这次幸运地补拍了婚纱照。影楼位于广州当时的繁华地带水荫路,规模挺大,看着婚纱店面豪华的装修,母亲有些紧张,工作时习惯于帮别人变美的她,第一次正式化妆,化了将近两个小时。)
那年冬天,弟弟出生了,亲戚朋友们都来看望母亲(前排右一)和弟弟,在理发店后面所住的屋瓦旁,拍下了这张合影。
2001年春节,三代人在外婆家拍下大合影,外婆家是大家庭,母亲有6个兄弟姐妹,每年春节大家都会相聚在一起吃饭,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其乐融融。母亲排行老五,她总说自己是兄弟姐妹里最幸福的,因为弟弟妹妹哥哥姐姐全都有。一排左四是我,后排右三、四是父母亲。
在家乡,我5岁半便开始入读村小学一年级,那时每天需要步行半小时去学校。学校十分破旧,操场和教室都是泥巴地,整个一年级只有14个人。一年后,学校因学生人数太少,决定取消二年级,父母只好又接我回广州上学。再后来,这所小小的学校变成了私人养猪场。图:2001年的春天,村小的春游,我(左一)与同学们在草地上合影留念。风和日丽的早晨,班长挥着旗子,老师带领我们徒步走了许久,直到眼前出现一整片绿油油的草地,大家一起坐着吃零食、玩游戏。
回广州念书后,由于外地户口的孩子就读公立学校要另外交赞助费且就读人数有限,我只好在离家6公里的私立小学就读。考虑到三年级马上就要学英语,父亲想解决户口问题,让我能进入公立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萌生出了买房子的想法。2002年,父亲升职当上维修部主管,月薪涨到2000多元。那几年房价持续低迷,在广州有些楼盘买房送户口,父亲骑自行车载着我四处看房。在白云区相对偏僻的地方有1400元一平米的特价房,还能上户口。父亲咬牙买下一套65平米楼梯房,卧室朝马路,全款支付了9.1万,当时市区的房价是3000多一平米。买完房子,还向亲戚们借了2万用于装修。(图:2002年,父亲所在的物流公司购入办公电脑,父亲坐在电脑前观看屏幕。)
2002年,搬到新家后,我背着弟弟在小区玩耍。
原以为买完这套房全家人的户口都能迁到广州,结果在上户口时了解到,80平米可以入两个户,60平米只能入一个户。那时候信息不发达,只受过初中教育的父母亲也没在买房时仔细了解清楚,考虑到我已经开始交赞助费念书,父亲便将唯一的户口给了弟弟。又过了一段时间,才恍然知道唯一的户口应该给父亲,因为父亲入户后子女和妻子可以随迁。这个关于户口的错误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命运,后来的十年间,为了户口,父母亲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图:2002年六一儿童节,两岁半的弟弟(左二)参加幼儿园表演,母亲去看他跳舞,表演的过程中忽然看不到妈妈,急得快哭了。
2003年,母亲33岁了,她关了理发店,开始转行在广从公路边开汽车用品店,相比当理发师,开汽车用品店获利的持续性更长久,体力也消耗少。此后的九年,她都在店里当老板娘,也拥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照顾我跟弟弟。(图:2003年,我与弟弟在汽车用品店门口。)
2004年暑假,我与弟弟在深圳明思克航母前的合影。明思克航母是前苏联退役航空母舰,在2000年改造成军事主题乐园供游人参观,直到2016年2月份停止营业,16年来,它已经成为了很多深圳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5年,我与母亲、表哥在汽车用品店门前合影。
2006年,我与弟弟在汽车用品店门前合影。
从2003年开始,母亲连续订了十年广州日报,父母亲每天都看报纸,从里面获取了不少有效的信息,有时母亲还会将报纸上重要信息剪下来保留。2006年,母亲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标题为“会挣钱的房子”的房产投资信息,里面写关于天河区公寓的投资,母亲留了心眼。那几年,母亲明显感觉到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她觉得我们一家从农村出来的,在外打工收入不稳定。希望通过投资,保住现有的积蓄并让钱流动起来,让钱生钱。(图:2006年,一家人去白云区的楼盘岭南新世界玩,顺便也去看房。当时岭南新世界的房子均价5000元左右,如今已经上涨到4万元。)
通过报纸上的信息,母亲看好珠江新城CBD地区的规划,投资了一个靠近琶洲国际会展中心附近40余平的公寓,9000元一平米,全款40多万。那时候父母亲的消费观非常保守,银行借贷也远不如今天普遍,这套房子向银行贷款20余万,母亲直言,“有点怕”。买了这套房子后,陆续租给过几名外国人,靠租金还每月的贷款,3年后,60余万转手卖出。(图:2006年投资购买的公寓。)
小时候,父母亲常常忙于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照看我们,常常是由我来照顾弟弟。2007年后,汽车用品店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家里的收入逐渐增加,母亲渐渐地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开始研究烹饪,给我和弟弟做各式菜色,偶尔也会带我们去市儿童公园游玩,去白云山爬山等等,还给我报了外语培训班。(图:暑假,我们一家和远房亲戚们去广州花都区的度假村游玩,我和弟弟在度假村的游乐场里骑旋转木马。)
2008年,弟弟8岁生日,请同学来家里吃蛋糕庆生。
2009年我即将参加中考,外地户口考生必须在广东念三年的书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考虑到两地教学的差异,父母不愿意再让我回家念高中。当时广州周边只剩下从化市还有买房送户口的楼盘,从化市因距离广州市中心较远,楼市并不火热,新开盘的配套齐全的小区只要4000元一平米,可以上两个户口。父母看上了一套首付7万,贷款32万的房子。为解燃眉之急,父母亲决定卖掉公寓后,赶在5月份中考前买下这套房,让父亲和我拿到从化市的户口。(图:2009年,我在家里学习。)
卖掉公寓的房子付了新房子首付后,还剩下50万,不愿意将钱留在手里贬值的母亲希望购买商铺。2010年,父亲花了52万投资了花都区20年产权的16平米格子商铺。后来因开发商原因,格子商铺变“烂铺”,至今铺位无人租赁,业主多次与开发商打官司未果,投资失败。记忆里,母亲为与开发商打官司奔波了很长时间,我想他们当时内心一定也煎熬吧,但在我和弟弟面前都表现得很镇定,从来没有抱怨过。(图:2011年,我在高中宿舍楼里。)
2011年,广州开始实行积分落户制度。当时从化还未撤市改区,未被正式纳入广州市,考虑到退休后养老金的差别,父亲决定申请积分落户,将户口迁到广州白云区。为了拿到和本科学历一致的80分积分,父亲努力考取了高级技师证,成为广州第二批靠积分落户的人,全家人的户口都迁入了广州。(图:2011年春天的一个周末,父母亲和弟弟来从化看望我,我们一起去爬山。)
我小时候一直很喜欢画漫画。2011年夏天,我选了一家海珠区老广美对面的画室参加艺考前的集训,每天从早上8点半画到晚上11点,手上经常沾满了铅笔灰。临近考试时,经常画到凌晨两三点才休息。可尽管如此,画画不精的我还是考砸了,铁了心想复读,最后在父母亲的劝说下,补录去了北京的一家普通本科学数码影像专业。高中的同学大部分都留在本地读大学,我是班里唯一一个被录到北京的。高三那年夏天,广州像往常一样炎热,我的内心煎熬又彷徨,不知前路在何方。图:2011年夏天,我(右一)和同学们在画室练习半开素描。
2012年8月底,从小到大都没有离开湖南和广东的我,坐了21个小时硬卧到达北京。北京在我的心中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国庆节我去了天安门广场,心想终于可以看到小学语文课本里出现的景点了。那天我格外兴奋,父亲给我买了手机,但我还是在广场边电话亭用电话卡给高中的同学们打电话,只是为了让电话号码上显示010,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我现在天安门广场给你们打电话。(图:2012年国庆节,我拿着旗子在天安门广场。)
2013年暑假,一家人办好了港澳通行证去香港旅行,在湾仔码头坐渡轮后,我们在维多利亚港前合影。
2014年,母亲摇号摇中了车牌,家里买了第一台车。父亲开车载我们回了沅江的奶奶家,图为父亲和弟弟在奶奶家门口合影。
2016年6月,我从学校毕业,拿到了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房租1500元,原计划在北京工作一年后,去别的城市看看,去寻找自己喜欢的适合居住的城市。没想到三年过去了,我依然还在北京。2017年的夏天是毕业三年来最有趣的时光,那时的工作比较轻松,下班后常去鼓楼一带的Live house听演出,偶尔也给乐队拍演出照,音乐可以让我短暂地抽离现实,享受片刻的愉悦。(图:2017年5月,喜欢上摇滚乐的我在音乐节当摄影师志愿者。)
自从2011年汽车用品店关掉之后,母亲在家做全职太太,全心照顾即将高考的我和弟弟,她给弟弟报了钢琴课,还购置了一台二手雅马哈的钢琴,监督弟弟练琴。虽然已经不用工作,但她偶尔会做针线活,给服装厂的衣服缝印花赚些零花钱。为了锻炼身体,母亲晚上会去广场跳舞,至今坚持了8年,舞蹈让她的生活更激情,前年还特地报舞蹈班学肚皮舞,偶尔会与舞友一起参加表演。(图:2018年国庆,我回广州看望父母,母亲和舞友们排练了一支舞在社区表演,我跟着去为她拍照。)
每年我们都会定期出去旅行,常去广东的海岛、港澳。2018年春节,我带着母亲去了越南旅行,那是我们第一次出国。(图:我与她在越南河内大教堂前的互拍。)
2018年国庆,一家人去东澳岛玩,我给父母亲拍下合影。
外公外婆去世前,每年过年一大家子都会在外婆家相聚。老人去世后,现在变成每年在大舅家聚餐,只是大家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再难像十几年前那样凑齐。父母这一辈的亲人里,只有父亲和母亲离开了农村扎根大城市,年轻辈的表哥表姐,学习好的通过考大学改变命运,留在了大城市,学习差的高中毕业后去往深圳、广州打工,他们的孩子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图:2019年,大年初二,与亲人们在大舅家门口合影。)
本文收集凤凰网
[tr][td]
文字
9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掀起的南下打工潮,我的父母离开了故乡湖南沅江的一个小乡村去往广东。父亲做汽车维修师,母亲做理发师,没有接受过太多教育的他们凭借一技之长赚钱养家,成为南下打工潮的幸运儿,在城市扎下了根,也成为了家族中父辈里唯一彻底离开农村的人。(图:1990年冬,母亲在蓝田发屋门口,发型是大姨夫帮忙烫的丝丝头,模仿《星星知我心》电视剧里的古秋霞。)文/图拉
1989年,初中毕业后,母亲在大姨父家学了三年理发并顺利出师,在镇上开理发店,起名“蓝田发屋”,剪头发1元,烫头发4元。(图:1990年,母亲与两个徒弟在理发店里。)
先后有五位女徒弟跟着母亲一起学理发,她们年纪相仿,碰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为了让大家严谨地工作,白天母亲刻意板着脸,到了夜晚,她们常常一起约着去电影院看电影,也会坐成一排聊喜欢的男生。(图:1991年,理发店旁边开了一家照相馆,母亲(左一)带着徒弟们一起去拍照。)
1990年,父亲在同一条街上开了汽车维修店,离母亲的理发店特别近。母亲的徒弟瑶瑶是父亲的远房侄女,在她的介绍下,父母相识了,那年母亲20岁,父亲21岁。母亲身材匀称高挑,父亲为了追求她,常常带着瓜子、花生等零食去理发店洗头,还给她做饭。母亲欣赏父亲会修车的手艺,可以赚钱养家。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便相恋了,于1992年2月结了婚。图:1990年,父亲(左一)与他的三位徒弟,我的叔叔也是徒弟之一(右二)。
1991年订婚,爷爷家因建房子还欠着债,父母也没有积蓄。年轻的父亲不懂女生的心思,只买了2元的塑料合金材质的戒指和9元的毛拖鞋送给母亲,另外还有礼金1600元。结婚前,父母亲借了一笔钱坐船再转汽车去长沙,想置办席梦思床垫。到了才发现最流行的席梦思床垫要800元,已经超出了他们能承受的价格,最后放弃了。在长沙的街头,喜欢音乐的妈妈买了一把30元的红棉牌吉他作礼物,至今还保管得很好。(图:1992年,父母的结婚照。)
新婚的喜悦没过多久,意外发生了。父亲在修车时因徒弟的操作失误,被车意外压到了腰,受伤严重,暂时无法做维修的工作。他为了养家糊口在调养身体的一年间卖过玻璃,养过一种名叫“美国皇鸽”的鸽子,开货车拉鱼去省内各地卖……此时的深圳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十余年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繁华的都市。港资企业纷纷入驻,工厂一座座开起来。南下打工潮的兴起,涌入天南海北的农村青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成为当时流行的口号。在深圳的另一边,湖南的县城信息依然封闭,没有熟人不敢轻易外出打工。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母亲在已去深圳打拼的徒弟瑶瑶的劝说下,决定南下深圳打工挣钱。(图:90年代深圳外来务工人员,图片来源:东方IC。)
第一次离开湖南,母亲激动又兴奋,她托人买到了去深圳的无座火车票。那时南下打工的青年数不胜数,火车站台挤满了人,瘦弱的母亲在汽笛声响,火车马上要启动时被乘务员强推进了车门。为了让大家能挤上火车,乘务员甚至会用鞭子把乘客抽上车,车门外散落下几十双各式的鞋子。我问母亲害怕吗,母亲说“那时外面的世界的吸引力早已盖过了害怕”。(图:90年代深圳外来务工人员,图片来源:东方IC。)
母亲来到罗湖区一家理发店做理发师。深圳的高楼大厦,各式的霓虹灯广告牌,穿着时尚的人们,耳边传来的香港话……都市气息扑面而来。母亲每月有300块的工资,有些客人有包红包给小费的习惯,偶尔能收到五块十块,甚至曾经碰到老乡给过50元的红包,被母亲拒收了。(图:1994年,母亲在罗湖做理发师。)
在罗湖的理发店,母亲和同事的合影。
母亲来深三个月后,镇上继续开维修店的父亲不希望继续分居两地,写信说服母亲回了湖南。1995年的春天,我躲在母亲的肚子里迟迟不愿意出来,超了预产期两个星期后才出生,村医赶来奶奶家里为母亲接生。没过多久,母亲带着我在奶奶家的村子上开理发店,父亲依旧在镇上开维修店。(图:喜爱摄影的舅舅在外婆家门前拍下两岁的我。)
1996年过完年,为了挣钱,父母亲带了7000元一起去广州闯荡,断了奶的我在那一年成为了留守儿童。父亲在老乡的介绍下,在广州郊区的一家石厂里修货车,母亲来到佛山投靠闺蜜,却在找工作时屡次碰壁,迫于无奈,又辗转去了深圳的理发店。(图:1997年2月,父母亲在深圳罗湖口岸合影。罗湖口岸被称为深港之间的“第一口岸”,也是现在深港6个口岸中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口岸。)
父母亲在深圳国贸大厦里合影留念。深圳国贸大厦在1985年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150米的高度使它在10年时间里占据着全国第一高楼的桂冠,“三天一层楼”也成为 “深圳速度”的象征。
1997年,母亲得了肠炎回到奶奶家调养身体,一边照顾我一边在村里开理发店,父亲继续在广州石厂修车。石厂里的环境恶劣,到处都是扬尘,父亲辛苦工作可以拿到1200元一个月的薪水,但私营石厂老板只在年底结一次钱,如果家里有事才可以申请提前领工资。印象中,父亲的指甲边缘常年有一圈黑色的印记,看起来有些脏,那是每天修车留下的污垢。那时,电话还没开始普及,分居两地期间,父母亲常常写信交流。(图:1997年年底,父亲回到家中与母亲团聚,我们一家三口在外婆家门前拍合照。)
1998年,3岁半的我第一次被母亲带去了广州,经过了前几年的奔波变动,父母亲终于在广州白云区团圆,过上了相对平稳的生活。母亲开了一家理发店——大众发屋,洗一次头5元,洗剪吹12至15元,租金400元一个月,除去房租、水电,每个月可以挣500至800元。为了省钱,母亲每天只带12元去买菜。90年代,所有的外来务工人员都要求办理暂住证,有了暂住证才可以合法居住。有一回,刚从湖南来的两位女徒弟没有办暂住证被带去了派出所。办暂住证费用是180元,母亲替她们交了400元罚款,并补办好了暂住证。(图:1998,母亲在理发店里。)
父亲在母亲的劝说下,离开了工资不太稳定的石厂,进入一家物流公司修车,每个月1500元工资,有五险一金,这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收入。我则被送到附近的幼儿园念书,也在那里学会了粤语。直到这一年,父母攒下了3.8万的积蓄,那时他们从未想过要留在广州,每年过年会把挣到的钱带回老家。(图:2000年,我在理发店亲吻母亲。理发店里人来人往,有时候我会在母亲给客人理发时,抱住她的腿撒娇,她只好一边安慰我,一边继续工作。)
2000年,母亲再次怀孕,那一年我5岁,还没达到广州规定的小学入学的年龄,母亲在怀孕后也无法分身照顾我,不久,我被送回了沅江的奶奶家。(图:2000年,母亲在水荫路一家影楼补拍婚纱照。弟弟还在母亲肚子时,叔叔买婚戒抽奖中了免费婚纱照拍摄,这个福利转送给了父亲。92年父母亲结婚时只简单拍了黑白结婚证件照,这次幸运地补拍了婚纱照。影楼位于广州当时的繁华地带水荫路,规模挺大,看着婚纱店面豪华的装修,母亲有些紧张,工作时习惯于帮别人变美的她,第一次正式化妆,化了将近两个小时。)
那年冬天,弟弟出生了,亲戚朋友们都来看望母亲(前排右一)和弟弟,在理发店后面所住的屋瓦旁,拍下了这张合影。
2001年春节,三代人在外婆家拍下大合影,外婆家是大家庭,母亲有6个兄弟姐妹,每年春节大家都会相聚在一起吃饭,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其乐融融。母亲排行老五,她总说自己是兄弟姐妹里最幸福的,因为弟弟妹妹哥哥姐姐全都有。一排左四是我,后排右三、四是父母亲。
在家乡,我5岁半便开始入读村小学一年级,那时每天需要步行半小时去学校。学校十分破旧,操场和教室都是泥巴地,整个一年级只有14个人。一年后,学校因学生人数太少,决定取消二年级,父母只好又接我回广州上学。再后来,这所小小的学校变成了私人养猪场。图:2001年的春天,村小的春游,我(左一)与同学们在草地上合影留念。风和日丽的早晨,班长挥着旗子,老师带领我们徒步走了许久,直到眼前出现一整片绿油油的草地,大家一起坐着吃零食、玩游戏。
回广州念书后,由于外地户口的孩子就读公立学校要另外交赞助费且就读人数有限,我只好在离家6公里的私立小学就读。考虑到三年级马上就要学英语,父亲想解决户口问题,让我能进入公立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萌生出了买房子的想法。2002年,父亲升职当上维修部主管,月薪涨到2000多元。那几年房价持续低迷,在广州有些楼盘买房送户口,父亲骑自行车载着我四处看房。在白云区相对偏僻的地方有1400元一平米的特价房,还能上户口。父亲咬牙买下一套65平米楼梯房,卧室朝马路,全款支付了9.1万,当时市区的房价是3000多一平米。买完房子,还向亲戚们借了2万用于装修。(图:2002年,父亲所在的物流公司购入办公电脑,父亲坐在电脑前观看屏幕。)
2002年,搬到新家后,我背着弟弟在小区玩耍。
原以为买完这套房全家人的户口都能迁到广州,结果在上户口时了解到,80平米可以入两个户,60平米只能入一个户。那时候信息不发达,只受过初中教育的父母亲也没在买房时仔细了解清楚,考虑到我已经开始交赞助费念书,父亲便将唯一的户口给了弟弟。又过了一段时间,才恍然知道唯一的户口应该给父亲,因为父亲入户后子女和妻子可以随迁。这个关于户口的错误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命运,后来的十年间,为了户口,父母亲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图:2002年六一儿童节,两岁半地弟弟(左二)参加幼儿园表演,母亲去看他跳舞,表演的过程中忽然看不到妈妈,急得快哭了。
2003年,母亲33岁了,她关了理发店,开始转行在广从公路边开汽车用品店,相比当理发师,开汽车用品店获利的持续性更长久,体力也消耗少。此后的九年,她都在店里当老板娘,也拥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照顾我跟弟弟。(图:2003年,我与弟弟在汽车用品店门口。)
2004年暑假,我与弟弟在深圳明思克航母前的合影。明思克航母是前苏联退役航空母舰,在2000年改造成军事主题乐园供游人参观,直到2016年2月份停止营业,16年来,它已经成为了很多深圳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5年,我与母亲、表哥在汽车用品店门前合影。
2006年,我与弟弟在汽车用品店门前合影。
从2003年开始,母亲连续订了十年广州日报,父母亲每天都看报纸,从里面获取了不少有效的信息,有时母亲还会将报纸上重要信息剪下来保留。2006年,母亲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标题为“会挣钱的房子”的房产投资信息,里面写关于天河区公寓的投资,母亲留了心眼。那几年,母亲明显感觉到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她觉得我们一家从农村出来的,在外打工收入不稳定。希望通过投资,保住现有的积蓄并让钱流动起来,让钱生钱。(图:2006年,一家人去白云区的楼盘岭南新世界玩,顺便也去看房。当时岭南新世界的房子均价5000元左右,如今已经上涨到4万元。)
通过报纸上的信息,母亲看好珠江新城CBD地区的规划,投资了一个靠近琶洲国际会展中心附近40余平的公寓,9000元一平米,全款40多万。那时候父母亲的消费观非常保守,银行借贷也远不如今天普遍,这套房子向银行贷款20余万,母亲直言,“有点怕”。买了这套房子后,陆续租给过几名外国人,靠租金还每月的贷款,3年后,60余万转手卖出。(图:2006年投资购买的公寓。)
小时候,父母亲常常忙于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照看我们,常常是由我来照顾弟弟。2007年后,汽车用品店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家里的收入逐渐增加,母亲渐渐地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开始研究烹饪,给我和弟弟做各式菜色,偶尔也会带我们去市儿童公园游玩,去白云山爬山等等,还给我报了外语培训班。(图:暑假,我们一家和远房亲戚们去广州花都区的度假村游玩,我和弟弟在度假村的游乐场里骑旋转木马。)
2008年,弟弟8岁生日,请同学来家里吃蛋糕庆生。
2009年我即将参加中考,外地户口考生必须在广东念三年的书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考虑到两地教学的差异,父母不愿意再让我回家念高中。当时广州周边只剩下从化市还有买房送户口的楼盘,从化市因距离广州市中心较远,楼市并不火热,新开盘的配套齐全的小区只要4000元一平米,可以上两个户口。父母看上了一套首付7万,贷款32万的房子。为解燃眉之急,父母亲决定卖掉公寓后,赶在5月份中考前买下这套房,让父亲和我拿到从化市的户口。(图:2009年,我在家里学习。)
卖掉公寓的房子付了新房子首付后,还剩下50万,不愿意将钱留在手里贬值的母亲希望购买商铺。2010年,父亲花了52万投资了花都区20年产权的16平米格子商铺。后来因开发商原因,格子商铺变“烂铺”,至今铺位无人租赁,业主多次与开发商打官司未果,投资失败。记忆里,母亲为与开发商打官司奔波了很长时间,我想他们当时内心一定也煎熬吧,但在我和弟弟面前都表现得很镇定,从来没有抱怨过。(图:2011年,我在高中宿舍楼里。)
2011年,广州开始实行积分落户制度。当时从化还未撤市改区,未被正式纳入广州市,考虑到退休后养老金的差别,父亲决定申请积分落户,将户口迁到广州白云区。为了拿到和本科学历一致的80分积分,父亲努力考取了高级技师证,成为广州第二批靠积分落户的人,全家人的户口都迁入了广州。(图:2011年春天的一个周末,父母亲和弟弟来从化看望我,我们一起去爬山。)
我小时候一直很喜欢画漫画。2011年夏天,我选了一家海珠区老广美对面的画室参加艺考前的集训,每天从早上8点半画到晚上11点,手上经常沾满了铅笔灰。临近考试时,经常画到凌晨两三点才休息。可尽管如此,画画不精的我还是考砸了,铁了心想复读,最后在父母亲的劝说下,补录去了北京的一家普通本科学数码影像专业。高中的同学大部分都留在本地读大学,我是班里唯一一个被录到北京的。高三那年夏天,广州像往常一样炎热,我的内心煎熬又彷徨,不知前路在何方。图:2011年夏天,我(右一)和同学们在画室练习半开素描。
2012年8月底,从小到大都没有离开湖南和广东的我,坐了21个小时硬卧到达北京。北京在我的心中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国庆节我去了天安门广场,心想终于可以看到小学语文课本里出现的景点了。那天我格外兴奋,父亲给我买了手机,但我还是在广场边电话亭用电话卡给高中的同学们打电话,只是为了让电话号码上显示010,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我现在天安门广场给你们打电话。(图:2012年国庆节,我拿着旗子在天安门广场。)
2013年暑假,一家人办好了港澳通行证去香港旅行,在湾仔码头坐渡轮后,我们在维多利亚港前合影。
2014年,母亲摇号摇中了车牌,家里买了第一台车。父亲开车载我们回了沅江的奶奶家,图为父亲和弟弟在奶奶家门口合影。
2016年6月,我从学校毕业,拿到了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房租1500元,原计划在北京工作一年后,去别的城市看看,去寻找自己喜欢的适合居住的城市。没想到三年过去了,我依然还在北京。2017年的夏天是毕业三年来最有趣的时光,那时的工作比较轻松,下班后常去鼓楼一带的Live house听演出,偶尔也给乐队拍演出照,音乐可以让我短暂地抽离现实,享受片刻的愉悦。(图:2017年5月,喜欢上摇滚乐的我在音乐节当摄影师志愿者。)
自从2011年汽车用品店关掉之后,母亲在家做全职太太,全心照顾即将高考的我和弟弟,她给弟弟报了钢琴课,还购置了一台二手雅马哈的钢琴,监督弟弟练琴。虽然已经不用工作,但她偶尔会做针线活,给服装厂的衣服缝印花赚些零花钱。为了锻炼身体,母亲晚上会去广场跳舞,至今坚持了8年,舞蹈让她的生活更激情,前年还特地报舞蹈班学肚皮舞,偶尔会与舞友一起参加表演。(图:2018年国庆,我回广州看望父母,母亲和舞友们排练了一支舞在社区表演,我跟着去为她拍照。)
每年我们都会定期出去旅行,常去广东的海岛、港澳。2018年春节,我带着母亲去了越南旅行,那是我们第一次出国。(图:我与她在越南河内大教堂前的互拍。)
2018年国庆,一家人去东澳岛玩,我给父母亲拍下合影。
外公外婆去世前,每年过年一大家子都会在外婆家相聚。老人去世后,现在变成每年在大舅家聚餐,只是大家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再难像十几年前那样凑齐。父母这一辈的亲人里,只有父亲和母亲离开了农村扎根大城市,年轻辈的表哥表姐,学习好的通过考大学改变命运,留在了大城市,学习差的高中毕业后去往深圳、广州打工,他们的孩子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图:2019年,大年初二,与亲人们在大舅家门口合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