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了解数学的奥秘:在千变万化中探寻数学奥秘
11月是学校的课堂教学展示月作为数学组的总负责人,我不仅晾晒在平日,也需要引领在当下研讨课上什么?我把建议权和选择权交给了年轻的教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让你了解数学的奥秘:在千变万化中探寻数学奥秘?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让你了解数学的奥秘:在千变万化中探寻数学奥秘
11月是学校的课堂教学展示月。作为数学组的总负责人,我不仅晾晒在平日,也需要引领在当下。研讨课上什么?我把建议权和选择权交给了年轻的教师。
在各种研讨活动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新授课,却很少能看到练习课、复习课、活动课的身影。那么,小学低年级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小组学习?如何通过活动设计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借助学具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能不能以一节课为载体,努力回应教师的困惑呢?综合考虑课型、年段、目标、方式、载体等因素,我准备选择二年级乘法单元活动课为案例进行尝试。
思考:一幅美好的蓝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涉及乘法的意义、2-6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三部分内容。单元活动课的设计,能否做到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在充分思考后,我准备以本单元核心内容为基点,以及操作、实践、活动的方式,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
活动拟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关注乘法口诀的熟练使用,第二层次聚焦乘法意义的深度理解,第三层次凸显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
在活动设计中,基于儿童心理,通过游戏、闯关、操作、讨论等方式,以及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小组分享,实现个体经验的增长与群体智慧的升华。
在学具的选择上,圆片、小棒、扣条都能摆出各种图形。在组合的多样性中,小棒、扣条较之圆片更胜一筹;而在拼组的难易程度与呈现的便捷程度中扣条又更有优势。综合以上因素,扣条成了首选学具。
在目标的设定上,通过对单元目标的梳理,着力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数形结合,进一步感受乘法的意义;通过操作实践,理解乘加与乘减的意义;借助同伴合作,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与解决问题;通过探索研究,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实践:一段别样的旅程
Part1.基础热身之乘法口诀
随着熟悉的上课铃声响起,数学活动课拉开了帷幕。“这节课,我们的课题是《千变万化 乐学乘法》。说起乘法,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乘法口诀” “几乘几”“一一得一”“ 那我们就在‘乘法口诀对对碰’的游戏中开始今天的数学活动课吧”!
在“基础热身之乘法口诀”环节“乘法口诀对对碰”、“乘法火车快快开”活动中,以分小组、分男女生、口算火车等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成功。
Part2.主题操作之乘法意义
在这一环节,通过“幸运车厢大揭秘”,聚焦3×2这一算式,引导学生借助扣条学具进行创意表达,完成作品后向同桌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同桌进行判断是否可以用3×2表示。
在同伴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与相互点评,聚焦3×2的本质意义。以最后一幅为例,从横着看、竖着看两个维度,总结得出无论是2个3还是3个2都可以写成3×2或者2×3,都可以用二三得六这句口诀计算结果。
在“幸运车厢大揭秘”的第二个层次,重点研究4×3。将个人研究与小组学习进行结合。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摆?摆一摆:用扣条摆一摆。说一说:组内相互点评。
教师组织小组进行展示,根据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展示的作品进行分类。通过讨论发现,图形是千变万化的,但无论怎样变化,4×3都可以表示为3个4或4个3,都可以用三四十二这句口诀计算结果。
Part3.主题探究之乘加乘减
在乘法意义可视化、结构化、模型化的基础上,进入主题探究之乘加乘减环节。教师以团队一员的身份加入班级的分享活动,展示个人自创的组合图形。“看到我们班同学创作了3个正方形表达出了4×3,我受启发也创作了一幅作品,我的这幅作品能不能表达出4×3呢”?
针对这一作品,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反方观点:不能用4×3表示扣条数量。因为扣条总数变少了,有重复的部分。正方观点:如果我们观察角的话,每个正方形有4个直角,3个正方形,3个4,可以用4×3计算。角度不同,观点不同。相同的都是对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这一乘法意义核心的深度理解。
在正反方都言之有理且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挑战——“如果我们继续研究扣条的总数,可以怎样计算呢?想不想研究?”通过摆一摆、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把个人的方法与小组同伴进行交流和共享,再邀请小组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可以感受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几个几”就不同,列出的乘加或乘减算式就有所不同。整体视野平均分割,每个图形都看成完整的正方形,就容易想到乘减算式。就近组合进行分割,就能想到用乘加算式解决扣条总数问题。
在研究这个组合图形的基础上,数学的研究还可以继续,学生的思考还可以深入。如果我们继续增加1个正方形扣条总数增加多少呢?增加2个正方形呢?里面又藏着什么规律呢?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动手拼一拼,列式算一算。
Part4.主题拓展之创意拼搭
课堂总结分享收获后,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将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立体对接。
引导学生借助学具进行创意设计,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数学式的分享与表达,在个体创造与群体学研中建构有效沟通的桥梁。
进阶:一次生命的拔节
有效的教研应该是一个长程设计,而进阶的教学也应该有一个长程规划。在《千变万化 乐学乘法》教学设计初稿完成后,作为二(4)班的数学教师,我就通过“每日一题”对学生进行学情摸底。这是为班级内学有余力的孩子提供的“跳一跳摘得到”的思维发展平台,并通过智慧积分进行评价。
有8位学习优秀的学生参与了该项挑战。方法一:6×3-2=16,共7人,占比87.5%。方法二:6×2 4=16,共5人,占比62.5%。方法三:3×5 1=16,共1人,占比12.5%。方法四:2×5 6=16,共1人,占比12.5%。方法三与方法四是同一个人(上图中右边为该学生作品)。
从数据分析来看,受知觉整体性的影响,更多学生都会把这幅图看作3个六边形的连接组合而选择方法一。借助学具的操作与体验,选择其他方法的比例是否会有所变化呢?在解决 扣条总数的过程中,实际的操作、扣条的摆放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有相应的支持呢?
通过课堂个人学习单的数据汇总我们发现:方法一:4×3-2=10,占比100%;方法二:2×4 2=10,占比38.23%;方法三:3×3 1=10,占比32.35%。另有少数学生使用2×3 4=10的方法,个别学生写下了4×1 6=10。对比每日一题的挑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学具的支持下,100%的学生在个体的动手操作中都能自主探索并感受成功。所有学生都能将其看作3个正方形求出扣条总数后减去重合的根数。接近1/3的学生选择了方法三,对比每日一题有了大幅提升。在扣条的拼搭中,每增加一个正方形需要增加3根扣条,这一感性经验对于理性的思考起到了脚手架的支撑作用。
基于操作的直接经验与基于分享的间接经验相结合,是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成长?经过小组分享、集体交流后,对于类似图形是否能基于乘法的意义,建构更为丰富的结构表征?课后,借助 这一图形的扣条总数进行每日一题挑战,再次进行数据汇总。方法一:4×5-4=16占比76.67%,方法二:3×4 4=16占比76.67%;方法三:5×3 1占比76.67%;方法四:6×3-2=16占比20%,方法五:5×2 6=16占比13.3%,方法六:2×8=16占比10%;方法七:4×4=16占比10%。我们发现,在对乘法本质意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乘加与乘减模型在多样的视角中变得更为灵活、生动、立体。而其中使用比例最高的方法一、二、三、四,可以作为学生研究同类问题的经验源与方法源,助力学生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探寻本质、寻找规律、聚焦核心。而这恰恰是可持续的学习力、可发展的思维力、可进阶的学习力。
千变万化,不仅指向课堂中扣条组合的丰富表达,也不仅指向课堂中各类算式的多样呈现,还指向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的万千形态。万变不离其宗,数学学习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千变万化”的形态中寻找“其宗”,数学研究的过程也需要我们在“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探寻“其宗”。
(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0年12月02日第5版
作者:王 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