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铁杵磨针故事(李白的铁杵磨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起源于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说的是一个李白求学过程中的一次偶遇给他带来的深刻启迪和生命转机。

方舆胜览》是南宋时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全书共七十卷,主要记载了南宋临安府所辖地区的郡名、风俗、人物、题咏等内容。大概成书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清乾隆编修《四库全书》,把《方舆胜览》放入史部地理类。

李白的铁杵磨针故事(李白的铁杵磨针)(1)

李白与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自此,铁杵磨针的故事千古流传,成为激励芸芸学子在求学路上不断跋涉成就自我的一种鞭策。与"头悬梁锥刺股","滴水穿石"等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李白的铁杵磨针故事(李白的铁杵磨针)(2)

毛主席

这是毛泽东同志1957年10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提到的。他要求领导干部们养成学习的习惯,一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个是技术科学,一个是自然科学。还有文学,主要是文艺理论。

毛主席特意指出来这三个字的独特指导意义,那么我们分开来解读这三个字:

  • :就是沉下心去做,而不是人浮于事,虚度光阴。
  • :就是愿意和能够吃苦,明白所有的成绩都是苦尽甘来,并切身践行。
  • :就是做勤奋的学习和扎实的工作,付出真正的努力。

下苦功,用英语来说就是:Make Arduous Efforts,与上述的解读不谋而合。

历史的典故和毛主席的语录,一脉相承。人生苦短,唯有下苦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达到更高的成就,点亮自己的生命旅程。

李白的铁杵磨针故事(李白的铁杵磨针)(3)

漫漫登山路,会当凌绝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