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韶涵歌声里的生命力有多强(张韶涵被辛辣嘲讽)
如果有人说张韶涵唱歌油腻,你会赞同吗?
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就真的在《为歌而赞》综艺中发生了,短视频平台知名流量主王小帅更是直接给出“油腻”、“像个舞女”的评价,面对这样几乎不留情面的批评,张韶涵也只是一笑置之,不过笑容中的尴尬呼之欲出。
那么张韶涵是否真的随着年龄变大而显得油腻,还是他逐渐丧失对舞台的统治力了呢?这兴许就要从油腻这个词汇的本身来讲述。
一、不喜欢不代表油腻
随着诸多中年男明星被冠上“油腻”标签,这两个字也逐渐成为圈内的流行词汇。我们会对可以扮嫩的演员说出这个词汇,是因为我们讨厌这种令人不舒服的感觉。
但这并不意味我们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表演,都可以用“油腻”来形容。
就拿王小帅的点评来说,他认为张韶涵的舞台表演让他回想起旧上海的舞女,并用油腻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表述是错误的。
在我看来,王小帅的点评只是为了批评而批评,学了一个“油腻”便现学现卖,莫非只有在厕所唱歌带着一把吉他才算是不油腻?
音乐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人自然会拥有不同的观感。就拿张韶涵本次改编的《心恋》而言,倘若我们听过原版歌曲,便会发现张韶涵这一次的改编并没有刻意加深原先歌曲中的深情,而是刻意用一种“回顾爱情”的氛围去描绘意境。
所谓的油腻,不过是指一种感情或者情感浓烈到令人不适的程度,这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常常将“油腻”挂在嘴边的人,往往只顾着给别人贴标签,要是让他们给出什么才算是“不油腻”,他们往往哑口无言。
在我看来,评判张韶涵这首歌的表演是否油腻,便要看观众是否喜欢这个改编版本。而从各路评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张韶涵的改变不仅获得业内人士的认可,同样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不一样的《心恋》版本。
王小帅的评价象征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是节目效果。
《为歌而赞》这档综艺非常有意思,它没有邀请权威前辈担任评委,而是邀请上百位短视频平台知名播出担任评委的角色,等于是让一群业余的人评价一群歌手唱的好不好。
而在短视频平台的影响力日益飙升的时候,获取热度已经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王小帅可以在厕所唱歌收获数百万粉丝,难道数百万的粉丝就意味他有实力了吗?
王小帅仿佛为了批评而批评,是为了彰显自己评委的权利还是满足点评明星带来的快感,我想两者都有一些,不过也不排除这是可以营造的节目效果。
打一开始,《为歌而赞》这档综艺就是奔着搞事而来。张韶涵也不是唯一一个面对这样评价的歌手。创作出《无名之辈》等爆款歌曲的唐汉霄同样落得“表现平平”的称号。
一群业余的听众,真的能对专业歌手的表现盖棺定论?
二、为流量不得不矮下身
用“非主流”来形容《为歌而赞》一点不过分,这档综艺几乎完全抛弃评判的专业性,单纯从歌曲本身的传播性出发:不管你歌曲专业水平多高,观众不喜欢就是不好。
为了让上百位评委能够拥有代表观众的权利,邀请到的短视频博主几乎横跨所有领域,除了王小帅这样的音乐博主,还是梅尼耶这样的段子红人,他们构成一个和专业歌手相对立的团体,可在现实中,他们又是歌曲传播的重要渠道。
评委直接给予爆红的权利,这是之前所有综艺都不敢保证的奖励。
根据节目规则,最终在节目中胜出的选手的歌曲将会被在场评委亲自宣传,在如今这个短视频称王的时代里,这些评委的影响力能够直接帮助一首歌曲从寂寂无名到爆红全网,这样的案例已经验证了不止一次。
正如崔健在综艺里面说的那样,网络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交流方式。歌手发新歌需要借由网络传播,演出活动需要网络提供服务,更别提其他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只要一个歌手想要喂饱肚子,就必须要面对《为歌而赞》这样的舞台。
《为歌而赞》在我看来是一档开创性的综艺,如果说《吐槽大会》只是通过解构公众人物来撩拨观众神经,那么《为歌而赞》便是直接将歌手和普通人之间最后一道帷幕扯了下来。
都是在网络上混饭吃的,装什么呢。
没流量支持谁能认识你,别故弄玄虚了。
言辞虽然夸张一些,但这却是《为歌而赞》想要表达的一层主要含义。节目用赤裸裸的流量作为诱惑,让所有歌手离开“专业术语”的保护,从而逼着歌手们改编或者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歌曲。
客观上说,节目的初衷很好,国内也确实需要这样的综艺。正如The9在节目中接受采访时所说,他们这些偶像面对粉丝时,往往只会收获赞美,在接收不到批评的同时也意味着难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近几年音乐类综艺越来越多,歌手们唱的歌也让观众越来越听不懂,要么是中英掺杂不知所谓的自嗨曲,要么就是抱着“鬼才”之名在台上嚎叫的歌手,歌曲的大众传播性急剧降低,周杰伦的一首首单曲再度获得观众喜爱,我们很久没看到一首能称之为经典的歌曲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便在于可以营造的专业壁垒,有些歌手明明不是国家队,却要成日扯着编曲比歌词更重要的言论为自己开脱,其余的评委也会碍于情面说出违心之语,于是观众开始看不懂音乐,其实也不算是看不懂。
观众只是好奇,这首歌曲明明这么难听,怎么会被“专家”交口称赞。
《为歌而赞》属于一档应运而生的综艺,它竭力从观众的视角,非专业音乐人的视角出发,去表明一首大众喜欢的音乐究竟该是什么模样,这一点从节目赛制中便能看出。
每一位歌手改编或新创作的歌曲都需要给出一份片段,评委依据这个片段进行初步打分,随后再根据实际的舞台表现进行第二轮打分,最终影响力更高的几位博主更会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流量至上的特质一展无遗。
节目无需刻意去营造流量,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之间存在的矛盾自然会推动节目的发展,专业人士不可能一定正确,可评委也不意味能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譬如王小帅点评张韶涵的表演一样,他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这个想法并不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毕竟一位金曲奖歌后的实力不容作假。
没有了粉丝的追捧,也没有同行给面子,每一个选手不管参加节目之前有什么成就,如今都需要面对上百位评委的考核,并且节目为了达到“大众评审”的效果,特意在场上布置两块屏幕,歌手可以在上面实时看到评价。
这些专业歌手就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若是自己的歌曲暂时不能被大众接受怎么办?答案很简单:不要创作出观众不喜欢的歌曲。
专业歌手的光环已经被节目硬生生扯下来,歌手们和观众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我们看到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互怼情节,更有歌手会直接发出灵魂质问:“你听得懂情歌吗?”
这个问题很关键,由于博主们的身份特性,他们在实际的评审过程中已经逐渐背离节目的初衷。
三、流量不是私有品
这些博主能被邀请来担任评委是因为自己的流量,这也是他们能够点评曾经高高在上的歌手的筹码。
在这样畸形的对等关系下,评委的点评更多是从自己的流量出发,而不是身为大众一员,自己对音乐的直观感受是怎样的。
我们能够见到,在点评一首歌曲不好的时候,评委往往会用“我不会在自己的视频中使用”来表达否定。但他们没想明白,倘若以自己的流量和网络影响力的角度出发,那么在评论中他们只有锦上添花的资格,没有否定的资格。
流量不是私人品,他们只能影响,并不能改变流量的去向。
就拿周杰伦接代言一样,他接优乐美奶茶的广告可以让观众觉得优乐美的质量真不错,可有人会因此认为香飘飘奶茶便不好喝了吗?
这便是《为歌而赞》不合理之处,它给予流量主“生杀予夺”的权利,却忘了提醒他们需要站在大众的立场进行审判。
兴许由于《为歌而赞》是一档创造性的综艺,因此在具体的表现方式上有失偏颇,让观众看着像是两伙人在相互找茬,失去节目本身应当符合的定位。
但我想这些评委还应当摆清自己的地位,即便是从流量传播的角度出发,也不要忘了流量不是私有品,同样不是你拿来垫脚的筹码,不要顶着“代表大众”的身份,却为了人前显圣而忽视大众真实的声音,这样的流量主何尝不是换了个形式的明星。
流量主身上的流量由一个个网络用户汇集而成,这些流量在参加节目前代表的或许是部分网友对于某个段子、某个翻唱歌曲的喜爱。可当流量主进入综艺后,他们就必须要小心自己流量的消亡,倘若他们无法表达出符合流量集合体的意志,那么他注定会被流量抛弃。
流量从来不属于任何人,一个网红兴许可以通过各种噱头引流,但流量在带来好处的时候,它同样会成为束缚流量主行为的枷锁。
如果是上面这些问题只是属于节目根本属性,那么“专业性”就必须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事情。虽然节目没有设置权威的评委,但一个个评委似乎将自己自动带入权威的身份中,抱着“上位者”的目光在专业歌手的表演中挑剔。
殊不知“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上百位评委可以根据歌手的表现来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意见,但他们需要切记,千万不要从专业的角度对台上的歌手大加指责,这并不是他们擅长的领域,发表一些物质的言论只会引人耻笑。
总体上说,《为歌而赞》这档综艺拥有非凡的价值,或许由于实际的因素影响,节目没能展现出属于自己的全部光彩,但仅从目前透露出的一些内容上,我们不难对节目升起浓厚的兴趣,我们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一个明星、一个歌手,也是第一次享受到属于流量创造者的成就感。
市场本该是如此,我们作为流量的缔造者,在风险流量的同时理应具备一定的掌控权,而不是被视为田地里一茬又一茬的韭菜。
可是在新鲜感的冲击之下,我们并不能陷入盲目的冲动中,为了满足自己批判明星的欲望而丧失应该具备的理性,否则这样的权利只会是短暂而饱受批评的。
文 | 杨
文章由FancyMusic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