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大庙是佛教圣地还是道教圣地(南岳衡山道教佛教圣地之争)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存在已经近两千年,但在在这两千年中,佛与道之间的竞争并没有消停,也可以说是从来就没消停过。作为五岳之一的衡山,到底佛教圣地还是道教圣地也颇有争议。想必各位看官也一定有此疑惑,接下来为您慢慢解读。
一、 南岳衡山历史
衡山在湖南中部衡山县,为中国五岳之南岳。南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上引《湘中记》说道:“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轸宿,铨德钧物,应度玑衡,故名衡山。下踞离宫,摄位火乡,赤帝馆其岭,祝融宅其阳,故曰南岳。”这里我们基本清楚了南岳衡山名称的由来。衡山古名还称作寿岳。据《星经》所载,南岳衡山是对应星宿28宿之轸星,轸星乃主管人间苍生寿命。相传神农氏曾来此采百药,因尝线虫中毒而仙逝于降真峰上。衡山有七十二座峰,以祝融﹑紫盖﹑芙蓉﹑石廪﹑天柱五峰为著,祝融为群峰之冠。
二、南岳衡山的道教
道家最早进入南岳的道人,相传为东汉末期张道陵。他自天目山游南岳,谒青玉坛、光天坛,礼祝融祠。汉至魏晋,道家热衷于焙炼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寺废址右侧的巨石上刻有《还丹赋》,该赋对炼丹之道作了许多阐述,即系魏晋时期道家的手笔。道家南来,炼丹技术及其药学固然深有影响,但道家思想、文化,在人们中影响却更为深远。
在道教中,南岳是道教洞天福地,这里有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朱陵洞天,有道教七十二福地之青玉坛福地、光天坛福地、洞灵源福地。道教以衡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是道士修行理想之地。衡山的黄庭观,传为晋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修道处。上清宫乃晋道士徐灵期修行处。降真观,旧名白云庵,乃唐司马承祯修道处。九真观西有白云先生(司马承祯)药岩。五代道士聂师道亦修道於此。道教从西晋起进入衡山,到了两晋南北朝时已有相当大的发展。唐末李冲昭《南岳小录》所记衡山曾有“前代九真人”,即此时期在南岳修道的九位著名道士。后世道教称以上九道士为“南岳九真人”,北宋廖先为作《南岳九真人传》,现存《道藏》第六册。
唐初,因司马承祯言,遂于五岳各建真君祠,南岳神则封为司天王,遣官奉祀。这就是道家的神通。据李元度《南岳志》资料,南岳道观,自晋初即有栖真观、南岳观,以后各代多有兴建,唐代最盛,多至28所。红墙碧瓦,绿树浓荫,名山小筑,风物极佳。道观多,道众也多。南岳历史上最著名的道士,在南北朝期间有徐灵期、邓郁之、张昙要等。在唐代,道士司马祯及其弟子薛季昌、王仙峤与后来的邓紫阳等人被封为天师。司马承祯被赐号白云先生。其后,道士张太虚又被赐号元和先生。道士刘元靖赐号广成先生并敕授银青光禄大夫,充崇元馆大学士,加紫绶,铸印置吏,是南岳第一个实授三品职官的道士。优诏频颁,大吏踵至,道流势力因官家的支持而日益兴盛,唐时已达到了顶点。而道家文化也就更相应地渗入到各个领域。
此时,文人与道家往来唱和,也构成南岳道教文化的一大特点。旧志载,唐守诗人、名士与道家有交往的颇多。如唐德宰相李泌,早年隐居南岳时曾师事道士张太虚,唐敬宗时吏部侍郎赵橹则为刘元靖撰《广成先生传》,太子少傅卢又撰《广成先生石室铭》。韩愈则为南岳道士轩辕弥明《石鼎联句诗》作序。唐诗人储光羲、崔涂、张乔、鲍溶、李群玉、王元等诗人均有诗寄南岳道人或道观。而道士中不少文化教养较高,玄学修养较深的人,亦纷纷著书立说,如南北朝刘宋时徐灵期即著有《衡山记》,是第一部纪述南岳的专著。其后唐末道士李冲昭著《南岳小录》,宋·陈田夫著《南岳总胜集》,明·李常庚撰《琐碎录》。他们的著述,对南岳的道教文化的考述,均有重要作用和价值。
由此可见,南岳衡山在中国道教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可在这样一个宫观林立的圣山,佛教的寺庵也随处可见,令人颇感意外和稀奇。
三、南岳衡山的佛教
佛教文化进入南岳比道家约迟两百多年,最早到达南岳的惠海、希遁,于南北朝时期梁天监年间,来到南岳。随后慧思和尚于陈光大二年来到南岳。慧思和尚传弟子智,以后传至章安灌顶,法华天宫,荆溪湛然,形成天台宗(亦名法华宗)。南岳慧思,被尊为天台三祖,智为四祖。此宗学说,远传日本,流布甚广。南禅六祖惠能,则于广东曹溪传法,衍为来南岳的佛家最重要宗派。
衡山自古就是佛教名山之一,这里寺院遍布、名僧会集、是万千信徒朝拜的佛教圣地。衡山目前有佛教寺庵约有百余所。据史载,衡山最早的寺院建于晋代,多数建于南朝、唐及五代,宋以后新建的寺院已为数不多。
建于晋代的寺院主要有法轮禅寺、会善寺。
法轮禅寺,位于岣嵝峰,晋咸和年间修建,号云龙寺。隋大业末年,高僧大明居之。至唐末迁移山下。五代时楚马殷更名为金轮寺。宋太平兴国中,太宗赐“法轮寺”额匾。
会善寺,在会善峰,建于晋咸和年间,时称重理寺。相传为十八高僧禅会之所。据唐朝沙门惠日所撰《十八高僧传》,十八高僧指惠思、惠海、智颖、大善、僧照、惠成、大明、惠勇、惠稠、惠诚、惠智、善优、昙楷、义本、义颢、悟实、道伦、智明。
建于南朝的寺院很多,其中有南台禅寺、福严禅寺、方广寺。
南台禅寺于唐天宝初,希迁禅师见此地有石状如台,乃居其上,传授慧能南宗禅法,影响甚广,学者日众,随后那修建南台禅寺。该寺亦成为南方禅宗第一大道场,亦为禅宗曹洞、云门、法眼三家的祖庭。希迁墓尚在,所著《参同契》刻石立于寺内。宋代石曼卿书“释迦文佛”四字在寺前石崖上。后经历代重修,现寺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据说,日本僧六休,为唐僧希迁四十二代孙。日本佛教曹洞宗追认南台寺为祖庭。实际上,南台寺同为禅宗曹洞、云门、法眼三家的祖庭。
福严禅寺,被称为岳中禅刹第一。陈太初中,法华宗先驱者惠思和尚自大苏山领众来此建立道场,因修《法华》、《般若》,故寺称般若寺。唐代南宗禅奠基人之一怀让禅师也曾结庵于此,为七祖道场。寺东北有磨镜台,相传,怀让曾在此以磨砖方式启发道一,使之“决然开悟”。这里古木参天、浓阴蔽地。寺周景致极多,有虎跑泉、马祖庵、三生塔(慧思墓)、七宝塔、坚固塔、玄泰塔、兜率桥等。宋绍兴年间被焚毁,虽经修复,规模已远不及前。
方广寺,在莲花峰,梁天监初,僧希遁结庵山上,为南岳十八高僧惠海和尚的道场。唐代,李白曾到此一游,留有《咏方广诗》:“圣寺闲栖睡 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 静,玉磬时闻一两声。”描绘出山中古刹的幽深和闲适。方广寺之深为衡山一绝。宋元丰中,山洪暴发,移寺于峰下。明再修缮。
看来,佛教文化也是南岳衡山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岳衡山为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发展起着主导和推动作用。不过在衡山上有关佛与道之间而更为有趣的事,那就要说说衡山上的那座南岳大庙了。
五、南岳大庙
南岳大庙位于南岳古镇,是中国南方和五岳中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称。
据《南岳志》记载,唐初始建司天霍王庙,开元十三年(725)建南岳真君祠,宋代大中祥符五年(1012)建造后殿,后屡经重建与扩修,规模渐大。现存建筑有棂星门、盘龙亭、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后门、东便门、西便门、四角楼等,占地面积达l98,000平方米,与山东泰安岱庙、河南登封中岳庙并称于世,是五岳岳庙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主体建筑正殿,亦称大殿,为清代光绪八年(1882)重建,重檐歇山顶,高22米,面宽七间,殿内外共有石柱七十二根,象征衡山七十二峰,柱头木雕斗拱,檐下镂雕极为精美,台基四周栏板浮雕花鸟、走兽等图案。嘉应门、御碑亭、寝宫等建筑中还保存有宋、明时代的建筑构件,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庙内,东侧有8个道观,西侧有8个佛寺,以示南岳佛道平等并存。南岳大庙是佛教、道教教并存的寺庙。道教八观、佛教八寺和御书楼等建筑代表了教派合一的性质。
虽然佛道均是出家人,讲究与事无争,但同处南岳山中,怎会出现一座大庙里既供着菩萨,又摆着道仙,岂不乱套了。
六、南岳教派之争
相传佛、道两教,明里暗里便有些纠纷争斗,直至闹得不可开交。后来朝廷为了息事宁人,以示佛道平等并存,干脆在南岳大庙两侧各修八座道观、佛寺,派道士、僧人共同进庙主事。历代朝廷或尊佛或崇道,但基本上都承认南岳佛、道并立的事实,通常会分别加以封赏,以显示皇家容纳百川的气度。在朝廷的弹压下,佛道之间才得以和平共处,相安多年。
佛道共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佛道融合也构成了南岳衡山的一个文化特色,南岳衡山也成了五岳之中,唯一一座佛教和道教共存的名山。
所以佛道之争绵延千年,南岳衡山终于成了这两家可消停的地方,并成为佛教、道教两大教派的圣地。
更多关于南岳衡山佛道两教圣地之争的见解,可以在评论区讨论。
点击关注【去沙漠看雪】,后续更新更多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