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利平二人台代表作品(二人台艺术的集大成者)

武利平二人台代表作品(二人台艺术的集大成者)(1)

舞台上,他诙谐、幽默、独特的表演令观众捧腹。银屏中,他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致力于振兴地方传统戏剧二人台,开班办学,培养了众多二人台艺术人才。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第二十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期间,武利平带领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浓情献艺,为观众献上一场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艺术盛宴。

武利平曾用名武力平、乌力,祖籍山西省五台县。1961年,武利平出生在乌兰察布盟凉城县的一个梨园世家,11岁时成为当地一名年龄最小的乌兰牧骑队员,开始接触二人台。最初,武利平总是扮演一些小生的角色。1977年,剧团为县妇代会编排的晚会正要上演,《闹元宵》里扮演苏母的演员突然生病,这可急坏了导演,但他立马想起武利平经常模仿同事演出,就推他“救场”。武利平颤着软腰、摆着鸭手上场,把一位极力阻止女儿约会、不想让她嫁入穷人家受苦的老旦角色演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台下掌声和笑声爆棚,二人台小戏《闹元宵》成了晚会最大的亮点。这次成功的经验让武利平对自己反串旦角信心大增。在后来的二人台演艺生涯中,反串各种喜剧旦角成了他的绝活。

武利平的艺术生涯丰富多彩,除了从事二人台艺术表演,他还参演影视剧。如观众熟知的电视剧《武则天》里的王公公、《水浒传》中的李虞侯、《英雄无泪》中的荣雨田、《大人物李德林》中的李德林等等,都是武利平塑造的经典影视角色。“我是从乌兰察布唱着二人台成名的,乌兰察布养育了我,二人台成就了我。”武利平感慨地说。从2002年起,武利平受聘担任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校名誉校长、客座教授,为该校开设的全区唯一一个二人台专修班亲自授课,指导教学。从2004年开始,他深入各地村镇寻找“二人台苗苗”,筹资办学。2005年9月,朝霞工程——内蒙古“武利平二人台明星班”在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校开班,45名十几岁的孩子免费入学。如今,这些经过精心培育的“二人台好苗苗”,每人都练就了一身真功夫,带着武利平的梦想,开始为繁荣二人台艺术活跃在舞台上。

作为自治区本土艺术家,武利平和乌海缘分甚深。武利平说,小时候他就听说过乌海,知道那是一个产煤的地方,还知道海勃湾玻璃厂生产的玻璃物美价廉。1990年,武利平第一次踏足我市,演出了二人台小戏《摘花椒》。“从听说到实地踏上这片土地,乌海给我的最初印象是‘远’。”武利平说。

一晃二十多年,武利平先后十余次来到乌海。他表示,城市的变化自不言说,给他感触最深的是乌海的文化魅力。先谈二人台,此次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来参加广场文化艺术节演出,是他生平首次主动联系的。为啥?“一是我即将退休,在退休之前,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带着心爱的二人台走遍自治区中西部,以此回报社会。所以说,乌海之行,算是了却了我一个心愿。”他说,“二是乌海人喜欢二人台。”果不其然,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的专场演出在我市引起很大反响。武利平说,之前,他预料到了演出效果,因此,在广场演出的基础上,安排了剧场演出。

再说群众文化。“乌海是座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人在这里汇聚,但是你发现没有,无论是移民到这里的巴彦淖尔人、鄂尔多斯人,还是包头人、陕北人,大家都来自黄河流域,是名副其实的‘黄河人’。”武利平说,“共性之中,大家纷纷比拼自己的本土文化、饮食等,而这种差异性为乌海文化的共通共融创造了条件。”

武利平说,乌海市委、市政府针对百姓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将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加以现代化设计,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乌海文化”,并将群众文化作为“乌海文化”的支点,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真正给普通百姓搭建了施展身手、展示文化内涵、制造欢乐的平台。

人生舞台悠悠,1989年,武利平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1997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在此,我们衷心祝愿武利平艺术生涯青春永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