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张比你想象中更尴尬的剧照(外籍演员看了万里归途搭出来的景感叹)

由饶晓志执导,张译、王俊凯、殷桃等主演的《万里归途》已于9月30日在全国上映,上映7天,票房已破10亿元。影片讲述了外交官协助撤侨的故事,很多观众看完影片都不知道,其实片中所有的国外场景都是在国内拍摄的,能够将场景还原得如此逼真,剧组美术部门确实功不可没。

20张比你想象中更尴尬的剧照(外籍演员看了万里归途搭出来的景感叹)(1)

《万里归途》海报。

新京报专访该片美术指导李淼,他也曾为《我不是药神》《刺杀小说家》《独行月球》《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等担任美术指导,在他看来,每部电影创作难度的方向都不一样。比如,《刺杀小说家》是一个纯幻想类电影,难度在于让观众接受这种黑暗风格;《独行月球》的困难在于将科幻和喜剧这两种风格揉在一起;《万里归途》的挑战就是要创造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残酷感。

李淼带领美术部门筹备了八九个月时间,在宁夏某地实景基础上,搭建了赛布拉塔城和边境场景,在青岛搭了2万多平方米的非洲小城,有些外籍演员进到实景之后,都跟片场的翻译说:“太像了”。

对李淼来说,《万里归途》的美术效果最终达到了之前的预期。他觉得,这是在导演、摄影、演员等的共同努力下,才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作品。“我们美术的想法其实源自于剧本,只有剧本扎实,我们才能做出好的设计来”,李淼说,饶晓志导演非常高明,他在处理一些戏剧段落时很聪明,让这部片子有了灵气,而不是匠气。

【风格】

美术要做到夸张真实,要体现战争残酷

因为之前合作过多次,华策影业和自由酷鲸影业准备筹拍《万里归途》时,自然想到了李淼。当时李淼担任美术工作的《独行月球》刚杀青不到一个月,他就跟导演饶晓志见了一面,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

20张比你想象中更尴尬的剧照(外籍演员看了万里归途搭出来的景感叹)(2)

《万里归途》剧照。 战争中的街景体现出真实的残酷性。

对李淼来说,《万里归途》的美术风格比较好确定,因为是讲述撤侨故事的商业片,首先要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要呈现出战争的残酷性,这种残酷不一定是血肉横飞。李淼举了一个例子,电影中张译饰演的外交官宗大伟来到莱普蒂斯城,刚进检查站之后,就遇到了汽车炸弹,但是走过两条街之后,当地人就跟没事儿似的,因为大家对于身边的爆炸袭击已经习惯了,有点熟视无睹,这也是一种残酷。

之前国外有不少故事背景发生在中东或北非的电影,李淼也看过不少,比如《黑鹰坠落》(2002),《绿区》(2010),《逃离德黑兰》(2012),他非常喜欢导演雷德利·斯科特,《黑鹰坠落》看了好几遍,但他没法拿这些片子作为《万里归途》美术风格的参考片,“故事不一样,不能拿它们的风格直接套,还是要有属于自己特殊的风格元素”,李淼觉得《万里归途》在美术上是夸张真实,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做得更真实。

李淼进入《万里归途》这个项目时,还没有完整剧本。在李淼印象中,导演对剧本有非常多的想法和灵感,不停在调整剧本,但对美术工作影响不大。导演经常给李淼吃定心丸,说你放心做,我不会改你的场景,或某个场景你们都开始做了,我又不要了。就这样,导演在写剧本的同时,李淼在做概念设计,两个工作同步推进。

20张比你想象中更尴尬的剧照(外籍演员看了万里归途搭出来的景感叹)(3)

李淼(图右)和道具指导崔文良在片场交流工作。 受访者供图。

在前期筹备中,李淼带领的美术部门一轮一轮地出方案,具体设计了多少张概念图没有细算,“两三千张肯定是有的”。李淼说。

【置景】

在宁夏戈壁滩搭出城市和边境关卡

最初,剧组曾设想去摩洛哥或者约旦拍摄,但从现实层面不太好实现。一是由于疫情关系出国太麻烦,二是片中有大量战争戏,去国外炸他们的街道,操作也比较难。最后,剧组决定国外的场景全部在国内完成拍摄。

李淼说,在国内拍摄也是为了创造环境上的独特性。2002年的好莱坞电影《黑鹰坠落》、2018年的华语电影《红海行动》、2021年的韩国电影《摩加迪沙》等都有在摩洛哥取景,2008年的好莱坞电影《拆弹部队》、2012年的华语电影《逆战》等也都在约旦拍过,如果再在这些常见的取景地拍摄,很难做出不一样的东西,“干脆在国内做好了,虽然有点冒险,成本代价有点大,但确实比较独特,别人没见过”,李淼对新京报记者说。

20张比你想象中更尴尬的剧照(外籍演员看了万里归途搭出来的景感叹)(4)

《万里归途》剧照。 片中搭建出的城市街景。

决定在国内拍摄之后,李淼和摄影指导廖拟开始构想拍摄方案。有一个方案是在摄影棚里完成全部拍摄,这样成本可控,而且速度快。还有一个方案是搭建实景,但实景的工期比较长,可能会超过半年的施工,成本也比较高。后来两人研究了一下,最终决定搭建实景,“这样的光线最真实”,李淼说,这部片子之所以真实,光线帮了很大的忙,因为在摄影棚里打光是打不出外景那种很硬的太阳直射光线。

确定实景搭建之后,李淼和其他部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堪景。因为《万里归途》的故事背景在北非,这里有世界上很独特的地貌,是海滨沙漠,一半是大海,一半是沙漠,比如著名的北非城市卡萨布兰卡。

李淼也想在中国找这种有着地域独特性的海滨沙漠,有两个地区比较符合,一个在北戴河,一个在海南。但这两个地方面积都太小了,拍不出那种壮阔的感觉,并且两个地方的植被情况和北非地区的也不像。

后来,李淼和同事就放弃了“海滨沙漠”的概念,海滨沙漠看起来很美,但缺少了战争的残酷。他们决定将堪景范围放在西北的沙漠戈壁等比较苍凉的外景,就锁定了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这些区域。剧组在考察后,发现宁夏地区的地貌综合性最强,它与内蒙古交界的地区有大片沙漠戈壁滩,还有丰富的工业遗迹,以前废弃矿厂还没有拆掉。当地给了剧组一块空地,空地上有煤矿,还有一些建筑,美术部门在此基础上又搭建了一些实景,让场景丰富起来,完成赛布拉塔城的场景搭建。

20张比你想象中更尴尬的剧照(外籍演员看了万里归途搭出来的景感叹)(5)

《万里归途》中结尾处的边境外景虎克之路概念图。 受访者供图。

让李淼比较兴奋的一个外景,是位于宁夏和内蒙古交界的虎克之路,就是这个外景决定了剧组将拍摄地放在了宁夏。李淼形容这里的地形很奇特,像一个口袋,外边是很广袤的平原,突然有两座非常陡峭的大山把平原给掐断。如果想过这个关卡,只能通过虎克之路,就像是天然形成的两国的边境。所以,李淼和同事就将其作为边境的外景。影片结尾,上千名难民和中国同胞堵在边境口,宗大伟和反叛军穆夫塔玩“俄罗斯轮盘赌”的重场戏,就是在虎克之路拍摄的。

20张比你想象中更尴尬的剧照(外籍演员看了万里归途搭出来的景感叹)(6)

《万里归途》剧照。 难民们在边境口集结。

【挑战】

在青岛建成以假乱真“莱普蒂斯城”

做《万里归途》这个项目时,美术指导李淼有几次都想打退场鼓。在国内拍摄,尽量还原出国外的场景,对于美术部门来说确实比较难。“毕竟我们也没有去过真正的战区,不知道能还原到什么程度,并且实景搭建的工期比较紧张,预算又比较紧,很多时候不太敢做”,李淼最初心里也没谱儿。

在实景搭建中,美术部门遇到了很大挑战。在宁夏银川搭建赛布拉塔城和边境场景的时候,正赶上冬季,最冷的时候有零下30摄氏度,一天10小时工作,可能只有中午的时候温度能稍微高点,其他时间都没法工作。

“水泥刚从搅拌机出来,立马变成了冰疙瘩”,李淼说,水泥是需要养护的,如果来年开春温度一高,水泥化了之后,没有达到最高的强度,就容易出危险。制片部门就想了个办法,买了很多电热毯,又调了好几辆发电车在虎克之路的大峡谷里边,等浇筑完水泥之后,给电热毯通上电,铺在水泥上,让温度起码保持在零摄氏度以上。

由于环境的恶劣,工期推进比较缓慢,本来预计三四个月的工期,最后干了六个月。

20张比你想象中更尴尬的剧照(外籍演员看了万里归途搭出来的景感叹)(7)

《万里归途》中的“莱普蒂斯城”概念图。 受访者供图。

《万里归途》中努米亚的首都“莱普蒂斯城”,是剧组在青岛东方影都的外景搭建的,有2条主要街道,5条小街道,70多栋建筑,总共有2万多平方米。这些城市外景参考了一些国外城市的风貌元素,但不是单一地去找一个城市复原,而是融合了一些比较强烈的,又能做出风格的场景。

李淼借助谷歌地图去看叙利亚、摩洛哥等地区的一些建筑,有一些俯拍还挺棒的,但不是太清楚,只能看个大概。然后再去找一些相应的新闻图片资料做参考。

20张比你想象中更尴尬的剧照(外籍演员看了万里归途搭出来的景感叹)(8)

《万里归途》中的“莱普蒂斯城”概念图。 受访者供图。

《万里归途》中有很多外籍演员,他们来自南非、阿尔及利亚、也门、埃及、摩洛哥等不同国家和地区。这也让李淼最开始有些担心,毕竟做的是人家生活的环境,做得像不像,很容易就被人家看出来。

青岛的实景搭建完之后,有一位来自也门的演员,他一家人都参演了这部电影。“他们看到搭的实景之后,就跟现场的翻译说,这个场景太像他们平时生活的地方了”,从那以后,李淼对以假乱真的外景越来越有信心。

【道具】

反叛军的武装列车让幕后团队“纠结”

李淼说,毕竟这是一个现实题材电影,做出来之后不能让观众吐槽太假了,片中所有细节都必须尽量还原国外的真实环境。即便是街道上飘的报纸、碎纸屑和塑料袋,上面的阿拉伯语,都得是国外的标识,保证镜头里出现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穿帮。片场有几个阿拉伯语的翻译,他们有很长时间在中东地区工作生活的经验,他们就负责帮剧组解决这些专业细节上的问题。

片中,反叛军掳走宗大伟、白婳和刘明辉等人的那场戏中,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道具——武装列车。李淼说,中东地区本来就有这种很奇怪的武器装备,在长途运兵或运送物资的时候,前面会有个领头的,相当于一个保障的列车,上面有高射炮、机炮等装备,也会带一些士兵,会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奇观。

在设计这场戏中,李淼和团队就在思考,反叛军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出场。因为结尾,反叛军要开着皮卡车冲击边境,这里就不能再重复了,要换个出场方式,就设计了武装列车的概念。

20张比你想象中更尴尬的剧照(外籍演员看了万里归途搭出来的景感叹)(9)

《万里归途》剧照。 反叛军乘坐的武装列车。

不过,李淼一度想要拿掉这个道具。“我一直在反复寻找真实感的度在哪儿,这个是不是有点离奇,观众不知道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出戏,我也一直在纠结,有时候自己在把握这个度的过程中,也要跟自己做斗争”。李淼说。最后还是导演把他拦住了,导演非常喜欢武装列车,保留了这个元素。

近几年,国内电影在美术、置景、道具上的规格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拥抱科技与艺术。李淼说,其实电影美术部门这些年一直在技术上做着革新,首先是人数越来越少,好多外景都实现了机械化,大量使用工程机械,速度和效率快了很多。比如,《万里归途》项目筹备初期的沙盘模型,使用3D打印机几天时间就可以全打出来,每栋建筑都可以来回调整。还有雕刻机可以为片中的道具加工一些金属零件,“在以前这都是不敢想象的”。

在李淼看来,电影的美术工作是随着社会的工业化水平同步发展的,“国内影视行业中的工业制造水准提高了,我们才能借助上”。

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刘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