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火的锅庄舞个人专辑(锅庄舞就有多激情)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这里有神奇的草原,绿茵如海,广袤无垠,草质鲜美,牧场连绵,牛羊缓行,雄鹰翱翔。这里的藏民族传统节日更是异彩纷呈,每逢重大节日、婚嫁喜庆、重要聚会和丰收季节,藏族人民便盛装艳饰,欢聚一起,轻歌曼舞,通宵达旦,其中,跳锅庄是最常见的一种舞蹈形式。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天上有多少颗星,‘果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颗树,‘果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果卓就有多少舞姿”,这是人们对“果卓舞”的赞誉。“果卓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西藏,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是藏族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和休闲娱乐方式。
锅庄舞蹈动作丰富多彩,舞姿舒展洒脱、情绪热烈,气势粗犷,表现出藏族人民豪放、刚强、坚毅的性格和情怀。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这在青海湟水一带出土的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上也可以得到印证。这只彩陶盆据“测定其真实年代约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模仿部落图腾动作的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锅庄舞在藏区真正的流传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发展。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以及形成的寺院文化,为锅庄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给了锅庄舞新的生存空间。据传,人们在修建桑耶寺时,白天人们辛辛苦苦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坏。为了镇妖除魔,莲花生大师请来工布地区的卓巴(跳卓的人)每至夜晚唱歌跳舞,美妙的歌声和精妙的舞姿将鬼怪迷惑,人们趁机建起了寺庙。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藏区,尤其是西藏部分地区,也被多个权威性史籍记录在册,赤松德赞的大臣巴色郎在《巴协》中记载:“庆祝桑耶寺落成庆典时,人们欢快地跳起了‘卓舞’。”从此“卓”作为吉祥的标志,在藏区广泛流传,不但在寺庙大型仪式中使用,民间也开始盛行。
锅庄舞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舞”、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舞”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舞”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舞蹈时,男子穿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和着歌曲节拍沿圈甩手舞动。当唱歌告一段落后,众人“呀”的一声齐呼,舞蹈顿时加速。男子伸展双臂,如雄鹰盘旋奋飞;女子点步转圈,如凤凰摇翅飞舞。锅庄舞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舞和新锅庄舞之分,古旧锅庄舞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新锅庄舞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舞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
舞蹈是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感情的方式,锅庄舞活动中舞者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蕴含了藏族人民的劳动结晶,它是自然赋予我们的一种美丽的东西。锅庄舞者几乎总是要彼此接触的,他们跨同样的步伐,做同样的动作。由于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合作性,使得舞蹈者或手拉手,或双手按在别人的肩膀上或臀部,人们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加强彼此的联系,使自己得到社会承认,从而强化自己的群体性和归属感。如今,这种自远古而来的舞蹈,带着民族文化的符号,已成为各地广场上最热门的舞蹈,也为之焕发出新的活力。
来源|甘肃省文旅厅非遗处报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