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运用的基本治法(伤寒杂病论的由来及其中扶阳思想分析)

中医治病讲究治人之病,西医讲究治病之人西医注重病因的针对性、对抗性治疗,如杀菌,手术等中医重整体调理性治疗:因势利导,扶正祛邪,讲究天人合一东汉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汤液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将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其中的扶阳经方在心脏康复方面有独到的优势,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伤寒论运用的基本治法?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伤寒论运用的基本治法(伤寒杂病论的由来及其中扶阳思想分析)

伤寒论运用的基本治法

中医治病讲究治人之病,西医讲究治病之人。西医注重病因的针对性、对抗性治疗,如杀菌,手术等。中医重整体调理性治疗:因势利导,扶正祛邪,讲究天人合一。东汉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汤液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将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其中的扶阳经方在心脏康复方面有独到的优势。

《伤寒杂病论》的由来

《伤寒杂病论》的框架根源于道家, 受道家医学思想影响。从《伤寒》的主要内容看,老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导了经方的理论和临床治疗。张仲景是以《汤液经》的方证为基础, 批判地继承了道家、其他医家的方证经验和八纲、五脏辨证理论,并且在弘扬八纲辨证、摒弃五行五脏辨证的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病位概念, 创建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撰成了《伤寒杂病论》。其内容为因证立法,创制新方,建立方与证、方与法、方与药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方以法立,法以方传”的特点,使理、法、方、药丝丝入扣,一线贯穿,从而在临床上取得肯定的疗效。

《伤寒杂病论》关于胸痹的病机:阳微阴弦

根据心脏康复各期的患者临床表现,一般归于《金匮要略》中“胸痹”、“胸痛”、“虚劳”、“心悸”、等病证的范畴。本病以阳微为本,阴弦为标。《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篇即云: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开宗明义,从脉象论胸痹心痛的病机。

《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论治:

《伤寒杂病论》六经其中太阳为阳中之阳,少阳为阴中之阳;太阴为阴中之阴,少阴为阳中之阴。二阴二阳之四象代表四方,四时、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内经》在此基础上首创“三阴三阳”之论,《素问•六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其较之“二阴二阳”即在太阳,少阳中增加了“阳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两阳合明,谓之阳明”在左阴,少阴中增加了“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两阴交尽,谓之厥阴) 有学者认为,在“两仪—四象—八卦”的生成序列中,完全以2的倍数递增的,就描述人体生命现象而言,三阴三阳比仅以2为要素的“两仪---四象---八卦”序列更实用,更贴切。因此冠心病的辨证为:退步即进步。从八退到四,退到二,退到一上。冠心病的辨证:“归一立极”,以阳为要:脏腑辨证以脏腑来分阴阳,八纲辨证以八纲来分阴阳,气血辨证以气血来分阴阳——论其末。如果我们只是在后天脏腑的角度去看问题,去理解阴阳,那么这是论其末,如果我们从《易》的角度去理解,就达到了极的状态,达到了合一、归一的状态。

《医理真传》:“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仲景立法,只在这先天之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因此冠心病的治疗以扶阳为要。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中药物是基石,其中方剂是心脏康复中药的基石,而扶阳经方是心脏康复中药治疗基石中的基石。中医讲阴阳平衡和辨证论治,中药就是阴阳平衡辨证论治的砝码。每味中药都是按阴阳平衡辨证论治的思想予以归类和应用,食物是平性,而药物都是偏性的,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的偏性,由于心为阳脏,心阳受损疾病发生,因此扶心阳的药物为心脏疾病的主要药物。

《伤寒杂病论》的扶阳思想

“扶阳”的精义更是贯穿《伤寒杂病论》全书,其扶阳法的运用匠心独运。

因此《内经》首创了“扶阳”思想,有“阴病治阳”的治病方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践行“扶阳”治法的第一人。在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诠释之后,周之干在“人身以阳气为主”率先提出了“用药以扶阳为先”(《慎斋医书》)的用药思路。

到了清代扶阳派创始人郑氏临证,辨病与辨证结合,综合运用,但尤重辨证。郑钦安对《伤寒杂病论》六经从气化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郑氏认为三阳之病是阳盛阴亏,故救阴为先,三阴之病是阴盛阳必衰,以温补为要。郑氏透析出张仲景着书之本意,抓住阴阳合一之道、三阴三阳气化之机,从源头上指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书“扶阳气”与“存津液”之原旨,由此而抓住了人身一元真气之精髓,进一步发扬了张仲景三阴证学术思想与方法,凸显扶阳学说,使医者抓住六经辨证之提纲,就洞悉了病证发生发展之根源,从扶阳着手可治外感内伤一切阳虚之证。郑氏在阴阳中尤为重视阳气盛衰对疾病的影响。

在其著作中提及“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夫人所以寿生而不知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气即阳也,火也。” 这种思想贯彻其著作的始终,并影响了他遣方用药时对药物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