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汽车2023款7月上市(旧时代的最后一年)

1月底是跨国车企密集出全球销量的一段日子(全年财报要晚两三个月)。虽然丰田财年到3月底才会结束,对自然年销量统计不大热衷,但丰田集团(包含日野、大发)前11个月销量就达到956万辆,2022年突破1000万没有悬念。这样就再次拿到了全球销量第一的车企名号。只不过,这个虚名意义不大。从二级股票市场的角度,别说特斯拉市值,就连福特,都比丰田更具投资价值。

丰田汽车2023款7月上市(旧时代的最后一年)(1)

被迫还是自愿下台

从丰田销量看,2022年是一个稳健的年份,波澜不惊。但1月26日下午,丰田召开临时董事会,当天敲定,社长丰田章男卸任,循例转任会长,由雷克萨斯总裁佐藤恒治接任社长。当天,这个消息就通知了新闻界。

丰田章男到底是自愿下台,还是被迫,外界很难有直接证据。但是有一些迹象需要指出来。

丰田汽车不是丰田家族把持的公司,丰田家族的继承人不能板上钉钉当社长。

从丰田汽车的股权结构看,丰田家族整体持股8.65%,前10名股东是一堆财团、投资机构和供应链企业。不过,因为丰田家族与三井家族的时代联姻,各个财团(丰田商社也是财团)交叉持股、间接控制,是家常便饭。恐怕就连丰田章男本人,都无法说清,家族到底对丰田汽车的股权掌握了多少。股权分散的结果,社长人选必须能平衡各个利益攸关方的意愿。

第8任丰田社长奥田硕曾告诫他提拔的丰田章男,“因为是丰田家族的人,所以我们给你机会,会提拔你到主管的位置。不过之后就要凭借实力了。”

这个“我们”指的是谁?如果读懂了,也就能理解丰田真实的权力架构。

丰田章男本人对纯电路线公开态度,看起来有点摇摆不定。2021年底,丰田章男亲自发布 “2030新能源战略”。宣称累计投入4万亿日元,开发EV、2030年前发布30款EV车型、雷克萨斯2035年100%电动化”。改变了2018年以来执行的电气化方向(即EV、PHEV、HEV、FCV并举)。

但他时不时就冒出“电动车并不环保”、 “电动车市场不成熟”、“电动车普及会导致日本缺电”。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态度,很容易分辨。中期战略是董事会讨论的结果,而怒喷电动的言论则更多代表个人(虽然他以社长身份说的)。

这些话说多了,和公司战略公开拧着,就意味着成为公司形象的负资产。丰田章男赛车水平据说是专业级的,他非常愿意造“有趣的小车”。丰田老一辈高层认为,社长在产品布局上有些过于任性和不成熟。放在过去,这不过是小事。但丰田章男对待电动态度,已经危及了丰田在中美两大市场的基本盘。如何体面地换人,成了主要考虑。

导致丰田章男下台的直接原因,除了不时有不恰当言论,更重要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丰田电动战略都执行得磨磨蹭蹭、三心二意。

丰田汽车2023款7月上市(旧时代的最后一年)(2)

守旧还是从新

现在电动车相对于燃油车的区隔度已经越来越大。而丰田在2025年之前仰赖的主要电动平台e-TNGA,是在TNGA平台基础上修改得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共线生产,无须单独建设纯电上生产线,零部件通用化比例高。供应链管理上,能在最大范围内保留原来的供应商序列。一二级大供应商和丰田之间,存在复杂的交叉持股和利益粘连。而彻底的电动化,就意味着彻底重组供应链。所以,丰田对电动首鼠两端,其实是基于现实考虑,而非丰田章男的好恶。

e-TNGA架构不是专门设计的纯电车型平台,对于电池的容纳能力、三电的设计,都受限于结构。而且,e-TNGA的设计,不是电动化成本最低的造车方式。考虑到利用旧生产线初期省了钱,因此一定存在一个平衡点,产能超过多少辆,以e-TNGA平台生产,就不划算了。幸好,基于e-TNGA做出来的车,第一批就是bz系列,其市场表现是不合格的(迄今最高月销660辆)。

虽然有人说53岁的佐藤也是旧人,而且因为资浅(相对一批副社长)有被“垂帘”的可能。但是丰田的转向是必然的,否则就没有必要换人。有迹象表明,佐藤可能放弃e-TNGA,已经其后的改良版,转而研发真正的电动平台(据说是一款滑板平台)。

如此一来,2022年就成了丰田转向电动时代之前的最后一年。

丰田汽车2023款7月上市(旧时代的最后一年)(3)

传统优势依旧,但电动拙计

在一线车企里面,丰田在全球各个市场的存在感是最广泛的一个,这是其连续3年销冠的基础。但是重要市场只有两组、4个:2022年的数据,中美并为200万量级市场,美国稍多一点(210万辆),中国略逊一点(194万辆),这是第一组;第二组100万量级的市场也有两个,欧洲(108万辆)和日本(124万辆)。2022年唯一上涨的是欧洲,虽然只涨了0.9%,但在欧洲-11%的背景下,已经是唯一表现不错的市场。

按照丰田的标准,HEV、PHEV、EV、REEV(增程)、FCV,都应该算“电气化车型”。这么算的话,在欧洲丰田卖了72万辆电气化车型,在美国卖了50万辆,还是非常不错的。

但是中美欧监管机构,对此有不同看法,从补贴政策上就能看得很清楚。没有任何一个大国监管将HEV纳入补贴,而所有车企的混动,都是绕着日企专利走的(非插电混动专利都在日系手里)。

如果按照中美欧对“新能源”的定义,2022年,丰田在欧洲卖了3.5万辆新能源,在美国卖了4万辆,在中国则不到5000辆。

这样看上去,丰田没有跟上全球主流市场电动的发展节奏。眼下的局面,尚未对丰田的利润基盘构成致命影响。丰田的燃油车依旧能打,HEV也大杀四方。但是现在新能源就在逐渐侵蚀燃油车的地盘,时间积累的效应将持续放大。关键是,如果一直置身于电动产业链之外,届时即便想参与也会面临高昂的融入成本。

丰田汽车2023款7月上市(旧时代的最后一年)(4)

日系游离于新产业链之外

日本本土虽然因为电动基础设施不行而暂时无忧,但日本新车市场已经连续4年下跌,2022年跌至45年来最低水平,这个市场增容已经不被考虑。欧洲和美国虽然电动化整体进程不如中国,但肉眼可见地,大多数整车企业都被带动起来,参与这个游戏。就连小众跑车和超豪品牌,都正在加入其中。

最近有消息称,宁德时代在德国阿恩施塔特的工厂已经正式投产,设计年产电池14GWh,可以最多适配35万辆电动车。这仅是个开始,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超级工厂,将在2024年开始投产,设计产能高达100GWh。

而欧洲自己培养的电池企业尚未进入投产环节,目前比较早的,恐怕仍属大众在德国萨尔茨基特建立的电池工厂,预计2025年竣工投产。该厂2022年7月开始挖坑,考虑到德国如今的基建能力,该厂至少延迟到2026年。而这已经是大众在欧洲部署的6座工厂里面最早投产的一座。

至少这几年,还得靠亚洲供应商,与德国整车企业组成供应链。而日系则游离于这个新链条之外。

分布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供应商已经裁员力度已经大到血流成河。拜能源危机所赐,在去年秋季的高峰阶段,德国平均每月关门的中小供应商多达上百家。德国法院在(9、10、11)3个月内接到了33家销售额在2000万欧元的德企破产。

重组供应链是非常残酷的,日本人如果觉得自己还有战略转圜的空间,不想付出这种代价。拖得越久,可能把日本汽车制造业这艘大船给拖沉了。

改变何其难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铁定超过日本登顶,悬念只在于超过多少。在中国市场,日企的市占率第一次跌至20%以下。与此同时,中国品牌全年市占率站到50%以上,在2023年定会实现。

此消彼长之下,日企在中国的地盘也会萎缩。现在二线日系品牌(马自达、讴歌、三菱)已经或者即将退出中国。丰田作为日系老大,当然能挺得更久,但无法改变趋势。

接下来,中日双方品牌驳火的下一个战场,将是东南亚。这种大市场趋势,不容易形成;一旦形成,惯性也将很大。

趋势大家都看到了。丰田内部已经有声音站出来要求改变。如果佐藤不想当一个过渡人物,并得到充分授权,最便捷的方式,莫过于大幅改造自己的供应链,这要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如果不是强力领导人,到这个阶段就已经寄了)。引入上游竞争机制,与平行伙伴结成更深入的技术联盟,没错,说的就是比亚迪。

对于三电技术、软件为主的智能技术,大众新任CEO奥博穆的做法现在是向中国企业买(国轩高科、地平线),和迪斯坚持软件自研的路子不同。而大众软件部门(CARIAD)浪费了太多时间,是迪斯下台的主要导火索之一。

佐藤如果能效仿奥博穆的做法,能弥补已经浪费的时间,但我们并不看好这一前景。奥博穆虽然向监事会主动交回了10项授权,但没有太多掣肘(奥博穆看上去比迪斯温和多了)。

而佐藤能在4万亿日元(其实里面还有合作伙伴和供应商投资)电动战略预算里面,有多少决策权,还很难讲。奥博穆在同济拿的博士学位,对中国很熟悉;而佐藤有更多的门户包袱,要买中国初创企业,需要克服的障碍比较多。

当然,丰田拥有变态的资金实力(丰田与三井的关系众所周知),其能动用的资源,远不止财报上载明的那些现金流。只要有意愿,还是可以做到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抢时间拨转丰田航向。丰田希望通过换人来解决问题,只要看2023年丰田是如何进行资本操作的,就对其立誓转型的前景,大致有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