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表(麦田里的守望者)

做一个光明的守望者

马家辉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表(麦田里的守望者)(1)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在解读这本书之前,我先说一段陈年往事。1990年,我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还记得刚去不久,社区旁边,校园里面会经常出现一个年轻人,也许他年纪比我还大,要知道外国人老得很快,反正很难说准他的年龄,看起来像30多岁吧。

那时候已经有一些美国同学提醒我,碰到他最好低着头走,转身拔腿就跑,避开他。他经常戴着一顶红色的帽子,好像我们看美国电影,美国人出去打猎的时候都穿的牛仔的夹克,然后戴着的帽子两边垂下来护住耳朵,后面也有一条帽子尾巴,很像打猎的猎人帽。

这个家伙戴的帽子是红色的,好像血一样的鲜红色,怪怪的。我见过他几次去超市买东西,有一次迎面跟他碰见,他的眼神让人觉得是有些精神恍惚的样子,看起来的确不应该太靠近

同学称他为霍尔顿,我那时候觉得很耳熟,可是又忘记这个名字哪里来的,再问一下同学,才知道,原来霍尔顿就是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人公,香港和台湾译为《麦田捕手》,翻译得比较直接,棒球比赛里的捕手,负责捕球的,当然在小说中他的意思就是守望保护,有保护者的意思。“守望者”的翻译也可以。霍尔顿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16岁的男主人公的名字。

原来这一位奇怪的芝加哥的白人年轻人,跟好多年轻人一样,看那本书看得有点儿沉溺,脱不了身,就感觉自己就是霍尔顿,那可见这本书的魅力。不同的年代里面都出现过这样的人物,有时候这些人物还闯出一些弥天大祸,也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

为什么这本书让人那么着迷呢,从20世纪50年代出版之后,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年轻人,特别是男生看这本书看得那么入迷呢?七年前我问过一些在中国香港的美国学生,关于这本书,已经隔了几十年,你们还有看吗?还有读吗?读了还有感觉吗?美国年轻人都说还有读啊,因为都是高中生,大学文学科的老师指定要读的,要讨论的,讨论里面的语言艺术、表达的时代气氛,所以他们都读了。

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告诉我读过之后,很认同,觉得这部小说写出了他们的一些感觉,特别是挫败感、愤怒感,好像看到这个成人世界,处处充满虚伪。用小说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关键词来形容——folly,就是虚伪、伪君子、戴假面具,假仙,很假。

在年轻人眼中的成人世界,就是虚假的,而虚假就是不好的,当然我们周围的成年人也看破了,有时候觉得,虚假真的是不好的吗?真实的又真的是好的吗?

很简单,我记得以前年轻有过经验,我妈妈不太会做饭,也不常做饭,偶尔做了饭,坦白讲不太好吃。我妈妈问我,怎么样啊?其实她不是想知道我的意见,她期待我的表扬,给她一个赞。可是年轻嘛,我就有话直说,这个很酸那个很苦,不够好吃。我妈就生气了:“怎么这样啊,我那么好心那么累,做饭给你吃,你称赞一下不行吗?表扬一下不可以吗?”

我记得我还直接回话:“我讲真话不行吗?一家人不能讲真话吗?”那时候我觉得我是对的,直到后来自己当了丈夫、父亲、老师,我就感觉,为什么不能给别人一个善意的谎言呢?偶尔虚伪一下、虚假一下,难道不好吗?你讲真话伤了对方的心,难道是好的吗?应该吗?合乎伦理的吗?说堕落也好、反省也好,我就有这种想法的改变,到了今天50多岁了,我基本上没有讲半句真话,几乎啊,所以说起来真的是堕落了。

我想《麦田里的守望者》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除了语言艺术,更重要的是,它真的写出人在成长中那种不可解脱的迷惘,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人生失败族”,仿佛做什么事都失败,找不到出路可是还是想找出路,然后替自己悲哀,也替同一代、同一种类型的年轻人悲哀。

假如你知道或者读过这本书,你就知道故事大概就是讲16岁的霍尔顿,读了几所学校都被退学或主动退学的故事。学业上失败了,别人是学霸他是学渣;交朋友也是,追女孩总是追不到,女孩总是和他分手,很糟糕。他就看着他的室友们整天去玩,交女朋友,很受欢迎,他自己却被冷落。然后他心想,好吧,找不到女朋友,我花钱买总可以了吧?他花钱找妓女,结果也是挫败连篇,被取笑甚至被抢钱。整部小说的故事就讲几天内发生的事情。霍尔顿离开了学校,没有回家,去找他前任女朋友,找他老师,住在位男老师家里。半夜醒来,老师在摸他的头发,摸他的额头,他吓得屁滚尿流,穿好裤子就跑了。后来他又找他妹妹,在小说里面,我刚说那一顶红色的猎人帽就经常出现,不管他去哪里都戴在头上,成为小说情节的一个小装置小物件。霍尔顿戴着这顶红帽子,感觉到对理想、对热情的执着坚持才是他自己,他用这顶帽子对全世界宣布他独立了,是个跟外面不一样的成人。

书里有一句很恐怖的对白:“我要戴着帽子去开枪打人。”他不是打猎,当然也不一定是说真的去杀人,只是个要把愤怒投掷于外面世界的象征说法,这就是人生失败的感觉。坦白讲,每一个成长中的人都曾经有很严重的人生失败。其实现实中,不管你有多少的胜利,总难免跟别人比,有时候还是觉得有些挫败。《麦田里的守望者》真正写出了潜伏于所有人心底的、因挫败而生的愤怒与无助。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前是一本禁书,因为它的作者——塞林格能够用他粗鄙愤怒的语言写出愤怒的、失败的心情,所以你看到处处充满了失败。

我十八九岁匆匆看过这本书,中文版也是很有感觉,可是我是有些钝感的,因此没有太愤怒,只是有一点儿感觉,没有很深的认同感。当然不会像我在芝加哥见到的那个霍尔顿一样迷在里面,跳不出来。

这书里面有很多让年轻人听不进去的对白,像那个主人公和他老师聊天,老师提醒他:“孩子,生命上的游戏,我们就要跟着游戏规则去玩。”

其实主人公霍尔顿还不是一样虚伪,嘴上说:“我知道,老师我知道。”可是他心里却在说:“游戏什么。假如在游戏里面,你是站在赢家那一方面,那当然就是游戏啦,我承认。可是如果你站在赢家的对立面,那等于是输家、失败族、人生失败族。但当你身边根本没有赢家,你只是一个窝囊废、人渣、失败族、学渣……那根本不是游戏,没有游戏可言。”这就是他的感觉,但他没有向老师正面辩解。

这顶红帽子便是他唯一在失败里面能够掌握的东西,给他力量、给他希望的,他觉得有帽子在,就有希望,他就是有种感觉。

故事里,霍尔顿到处走动、不回家,离开学校去美术馆、博物馆。他感觉在博物馆里面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所有东西都在原位不动,没有东西是会变化的,它们永远就挂在那边,展示在这边。唯一有变化的东西就是你自己,因为在走来走去。从不同的角度看,你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这表达了一个年轻人对世界的渴望。他觉得迷惘,觉得他掌握不了世界。他希望世界不动,他自己能动。自我的存在感,是年轻人心中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在种种的失败里面,霍尔顿觉得受伤,塞林格也写出他受伤里面的渴望与善良。书里有一段著名的话就是霍尔顿的妹妹问他到底要做什么,他回答你的要问我想做什么吗?我告诉你,我这辈子最想做什么,我不想做律师那些工作,因为做律师那些人只是赚很多钱,打打高尔夫球、打桥牌、买车、喝马提尼、摆摆臭架子,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然后他妹妹追问:“那你到底想要做什么?”霍尔顿就说:“你想知道吗?我告诉你,我最想做的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在一大片麦田里面玩游戏,成千上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除了我。我就站在旁边的悬崖旁边,责任就是在那边守望着,只要看到有小孩要往悬崖那边跑过去,快要掉下去了,我就赶快把他抓住。

“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里跑,我跑出来把他们抓住,捕手嘛,守望者嘛,我从早到晚就做这件事。我就只想当个麦田捕手,我知道这样有点儿异想天开,可是我真正想做的就是这个,我知道的,这太不像话。

这一段是这本书最著名的段落,可见里面的主人公很哀伤,还担心别人受伤。反过来看,其实霍尔顿也期待、渴望有其他的守望者出来救他,非常可怜。

为什么有时候轻轻的一段话能够成为一再被引述的经典呢?我觉得这是因为作者不仅写出了故事,还写出了感情。

为什么七年前我突然问当时在中国香港的美国学生对这本书的感觉呢?因为,七年前,塞林格去世了。对有些大名鼎鼎的大师级的作家,你有错误的印象,就觉得应该是古代人吧,不在了吧,结果原来不是的,他们还活着呢。塞林格也是,好久以前我总是觉得他是古人,原来他一直到90多岁才在美国去世,一直躲起来做所谓的隐者。他出版了这本书之后就没再出书了。他出版过两三本短篇小说集,可是这本书是唯一的长篇小说。之后,他太红了,完全没有了隐私,因为《麦田里的守望者》风靡了全美国,他去哪里都被跟踪追问,他受不了。

其实塞林格本身也是某个意义的人生失败族,也同样读了不同的学校都读不成,开始写作,后来写了一半东西还要去打仗,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去法国其他地方打仗,还进了精神病院。战后,回到美国后,他才继续写。成名之后他受不了,干脆躲起来,只跟极少数的人接触。在为数不多的访谈记录里面,他曾经表示非常后悔,真希望这本书没有出版,幸好他收了许多版税,有条件在美国东南部某个州买了座漂亮的房子隐居。

所谓隐居,别误会,他也不是不出来,后来很多记录都说他经常跟朋友开车到纽约吃喝玩乐,也跟女孩听爵士,吃好的东西、逛街,是他要保护他的隐私而已。

塞林格还被曝经常跟女孩通信做笔友。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在他50岁出头的时候,与一个耶鲁大学的女生通信,两人交往了大概一年的时间,后来分手了。

分手是很正常的事情,女学生觉得很受伤,不过后来也结婚生子了。在她四五十岁时,出版了一部回忆录,写了她跟塞林格的这段感情,公布了两人的书信,那时候塞林格仍然在世。这个女学生就是乔依斯·梅纳德,她在回忆录里面说,塞林格的情书真是令人着迷,就像他的小说一样,你看着他的信,觉得他很懂你,世上怎么会有一个人那么了解你、支持你。

随手引述一个例子:乔依斯说有一次她写信对塞林格抱怨环境、学校、家人,塞林格轻轻一句,就说:“亲爱的乔依斯,你的问题就在于,你太热爱这个世界。”

我觉得这句话很动人,好像什么都没说,却好像又什么都说了。说中了你太热爱这个世界,这句话,等于用我们俗人的语言说“太执着、太认真“认真你就输了”,可是这种套语用太多了没有力量。所以塞林格这一句,乔依斯(前面必须直唤对方的名字乔依斯),你的问题在于你太热爱这个世界。

这么一说,哦,你的心就软了,融化了,就什么都给他了。当然乔伊斯后来回忆录也说了,发现了塞林格原来是个渣男,一直同时跟不同的女生通信见着面,好多女生都收过他的情书。

前文提到的我在芝加哥碰到的那个戴红帽的小伙子,他绝对不是唯一沉迷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人,还有好多人,甚至沉迷到做了犯罪的事。例如大名鼎鼎的约翰·列侬被枪杀事件,开枪杀他的是个小胖子,小胖子杀人的时候还带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被抓了,审讯时,他在法庭上说:“你们想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吗,你们去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吧,看了便明白,这本书就是我的生命,代表了我所思所想的一切。”

这个小胖子也经常戴着一顶红帽子,真是着迷到不可自拔。为什么这本书会引发他的共鸣?就是因为“虚伪”这个词。小胖子读完小说后,非常痛恨虚伪的人,他要扯破伪君子的面具。1980年,这个小胖子在一本杂志看到约翰·列侬的报道,原来约翰·列侬是这么有钱,花了70万美元在佛罗里达州买了一栋海边别墅,又买了一艘63英尺的船,还有其他的房子,价值几十万美元,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多有钱啊。他就想约翰·列依不是经常在歌曲里面叫大家抛开一切,什么都不要,回到原先的起点吗?他不是叫大家勇于放开一切吗?为什么约翰·列侬自己那么迷恋财产呢?

所以他觉得约翰·列侬就很虚伪,是个伪君子,是个40岁的生意人财产有1.5亿美元,还和女人纠缠不清。所以他就决定要对约翰·列侬动手,让全世界的人来看清楚这个伪君子。

除了小胖子,还有另外一个人,开枪行刺美国前总统里根的男人,被捕之后,警察在他旅馆床上也找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还有其他类似的案件,凶手不懂得怎样排解他们的愤怒。他们没有把愤怒转化为救其他的小孩,而是选择去毁灭,毁灭他们心中所谓的虚伪的人。显然,一股情绪起来之后,可以走东,也可以走西,有不同的方向,但可惜有人偏偏选择了破坏的方向。

希望你去读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假如你读出愤怒,希望你往美好的、光明的、守望的方向走,要做守望者,不要做一个麦田里的毁灭者。

文章摘自《好好读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