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存在哪些差异(中西文化的六个差异)

编者按:本文根据贾旭东教授于2019年11月24日,在深圳梧桐山做客深圳三鼎文化公司《传习者说》活动的演讲《论传统文化复兴的九大关系》,整理修订而成。连载刊发,以飨读者。

本文为系列连载文章的第六篇。前文请见:

论传统文化复兴的九大关系(1)

论传统文化复兴的九大关系(2)

论传统文化复兴的九大关系(3)

论传统文化复兴的九大关系(4)

论传统文化复兴的九大关系(5)


求同与求异

第四个关系,求同与求异的关系。其实这个问题是科学与国学关系的延伸,我比较了科学与国学以后,发现中国的学术研究和西方的学术研究在六个方面有明显差异。求同与求异是最突出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存在哪些差异(中西文化的六个差异)(1)

中国学术研究和西方学术研究一个很大的差异是,一个求同一个求异。

中国做学问是要“求同”的,同在哪里?同在那个“道”上。不管是儒家讲出来,还是道家讲出来、佛家讲出来,不管用什么词,道都是同一个道,。

儒家叫“明德”,宋明理学讲无极生太极,讲“无极”,或者讲“道”,大学之道。

道家也叫“道”,也叫“无极”,无中生有,还有的叫“气”。

佛家叫“自性”,叫“佛”,叫“法身”,叫“净土”,叫“如来藏”,等等等等,都是一个东西。大家不管是学儒家、学道家还是学佛家,最后都要到达这个圆心,掌握这个本体,这就是“求同”。

中西方文化存在哪些差异(中西文化的六个差异)(2)

西方的学术,因为是形而下的,所以一开始就要“求异”。

求异才能创新,求同是不要创新的。很多人拿着科学的标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说中国文化没有创新。在道上创什么新啊?这个道,你只有去体验它、去认识它,根本不存在创新的问题。创新就坏了,反而错了。

而在形而下的术上,当然要创新啊,我们等一下还要讨论这个创新的问题。

中国的学问求“常”,这个“常”是平常心,是道,它是不变的。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这也是中国学术“求同”的那个东西,而西方的学术求新求变

中国的学问“求通”,西方的学问“求专”。我们学中国文化,要学通。那怎么理解这个“通”?很多人又以为,所有的知识都学了才叫通。我说不是的,通是打通,融会贯通,掌握了中间这个本体才能通。因为这个核心、这个圆心是通向球体各个角落的,你站在圆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行,你得站在圆心才能四通八达。

中西方文化存在哪些差异(中西文化的六个差异)(3)

但西方的学术求专,而且分专业分得越来越细,所以在这个体系下面培养出来的都是专家,很少通才。

中国的学术“无我”,西方的学术“有我”,这是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中国文化学得好坏的标准,我经常讲的那个明师的标准是什么?

你的这个“我”要越小越好。这个小我越小,你的大我就越大,你的“明”就越明,你才能称得上明师。你越是小我强大,用我们现在的话讲,自我很强、个性很强,这人就离道越远,连中国文化的门儿都没摸着。

所以你看一些所谓的大师,你去判断这个人到底水平怎么样,就看他日常待人接物,你看他那个我执强不强。

中国学问最后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小我的我执破掉,才能见到那个大我,才能明这个道。西方的学术当然是有我的,而且这个我太强了,因为它还没有走到大我这个层面。

中西方文化存在哪些差异(中西文化的六个差异)(4)

中国的学问“存模糊”,就像我前面讲的,中国学问的最终目标是认识实相,但这个实相又难以准确表达,所以没法做到精确,只能用各种方式、各种名词、各种话语体系来表述。但是说了又怕你“着文字相”,所以说完还要再否定掉,还说我什么都没说。

西方的学问求精确,一定要想法用数学公式来表达某种所谓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这就是现在科学的逻辑。

中西方文化存在哪些差异(中西文化的六个差异)(5)

中国的学问“求做到”,就是知行并重,而且重在行,向着知行合一而努力;西方的学术“求知道”,知道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做到。

所以你看我们的科学家,这些专家们,都是知道就好了。知道这些专业知识、或者在某个专业领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他就是专家,不强调一定要做到。

继承与创新

第五大关系,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前面的四个关系,讲的都是跟我们自己的修为有关的。后面讲的,就是关于传统文化要怎样去弘扬。

中西方文化存在哪些差异(中西文化的六个差异)(6)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2017年的两办《文件》里讲得很好,就是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将来大家要去弘扬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处理好继承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和时代的关系,这永远是大家的一个努力方向。你一方面要找到那个同的、不变的东西,那个“道”,但另一方面,在表达上、在传播上,你就是要创新。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不讲创新,我说这是不懂的人才说这话。谁说不讲创新?你看禅宗百丈怀海禅师有一句话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啥意思啊?你的见地、你的认识水平如果和你的老师一样,你的老师就减掉一半的功德。

中西方文化存在哪些差异(中西文化的六个差异)(7)

所以各位,你们跟曾老师学,如果你们学出来、讲出来的东西跟曾老师是一样的,曾老师一半的功德就没了。为啥?白教这个学生了,你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行,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大家有没有信心啊?要努力嘛,对不对?

综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以创新之术弘恒常之道。我有三句话:驭与时俱进之术,化根器各异之人,弘恒常不易之道。

道不变,术要创新,你要驾驭得了与时俱进的技术和方法。科学技术一直在进步,你看我们现在不是正在用这些与时俱进的技术吗,有话筒、有投影、有电脑,对不对?没有科学技术,我们哪有这些手段啊?你排斥科学干啥?我们天天生活在科学的环境里边,受它的益处,跟它不用唱对台戏嘛。

用这个术干什么?化根器各异之人。将来大家要出去弘化一方,承传了曾老师的心法,出去发扬光大的时候,要面对各种人,根器各异,他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你需要用各种方法来教他。

在我们现在学的方法里,我经常打个比方,就像爬山一样,你爬山肯定是选定一条路往上走,你从儒家路线走,就从儒家一路走上去,你从道家走,就从道家一路走上去,从佛家走就从佛家走上去。它的路线不一样,但你要到山顶,这个目标是一样的。

中西方文化存在哪些差异(中西文化的六个差异)(8)

可是等你到了山顶之后,你当老师了,你要教别人,把别人也引到这个山顶上来,你就要知道有多少条路可以通到山顶;而且这些路你都要去走走看,你都要去学学看;等你碰到不同的人,你就可以教他不同的方法,对不对?

比方说,你体力好,你是从一个比较陡的坡爬上来的,结果后来来了个学生是体力不好的,你教他的方法就不管用,那你就要跟他介绍那个比较缓的坡,让他慢慢爬。

所以你要懂这些,掌握这些方法,你才能够教各种各样的人,才能弘扬这个恒常不易之道,这是我们永远的一个课题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