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高三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1°N,100°E)发射,573秒后飞船与火箭分离,经过6小时32分的飞行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2021年9月17日返回。图为神舟十二号发射时地球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莫斯科(56°N,38°E)当地华人收看现场发射实况的时间大约是( )
A. 17日04时22分 B. 17日14时22分
C. 18日04时22分 D. 18日14时22分
2. 神舟十二号( )
A. 发射的方向为自东北向西南 B. 与火箭分离时太阳位于酒泉的东南方
C. 飞行期间发射塔架影子渐长 D. 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时酒泉为黑夜
3. 神舟十二号在轨期间( )
A. 北京日出方位先向南移后向北移 B. 连云港市昼夜差值先变小后变大
C. 酒泉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 D. 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图中光照图可知,红线为0:00所在经线,向东到180度为17日范围,莫斯科(56°N,38°E)为17日,CD错误;图中蓝色小点为莫斯科,在晨线附近,A正确,B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射,自西向东,A错误;根据上题可知,发射时38°E为4时22分,可计算出酒泉100°E为8时30分,太阳在酒泉东南方位,B正确;太阳高度越来越大,飞行期间发射塔架影子渐短,C错误;经过6小时32分的飞行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成功对接时酒泉为15时02分,还未进入黑夜,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6月17日到9月17日太阳直射点先向北再向南,北京日出方位先向北移后向南移,A错误;连云港市昼夜差值先变大后变小,B错误;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C错误;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先变大后变小,D正确。故选D。
【点睛】日出日落方位规律:(1)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北升起,在西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2)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南升起,在西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3)太阳直射赤道,太阳从正东升起,在正西落下(极点除外)。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用观测日影的方法,估测学校所在地的经度。图为该小组观测日影示意图,0点为日影杆立点,P点为第一次观测时日影杆的影端落点,圆孤以O点为圆心、以0P为半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影响经度估测活动的首要因素是( )
A. 天气状况 B. 影杆长度 C. 海拔高度 D. 南北方向
5. 图中四个记录点有效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次日观测到日影杆影子与直线0C重合的时间为12:48,估测当地的经度约为( )
A. 96°E B. 108°E C. 116°E D. 132°E
【答案】4. A 5. D 6. B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估测活动是利用观测日影的方式确定当地的经度,所以,要有较好的光照条件,天气状况对光照条件影响较大,A正确;影杆长度、海拔高度、南北方向不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BCD错误。所以选A。
5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图为该小组观测日影示意图,O点为日影杆立点,P点为第一次观测时日影杆的影端落点,圆孤以O点为圆心、以OP为半径。”可知,该圆弧是以OP为半径划定的,所以当下次影子的端点再次落在该圆弧上时,方位与OP关于正北对称,④是有效记录点,D正确;①②③都不是有效记录点,ABC错误。所以选D。
【6题详解】
日影杆影子与直线OC重合的时间为12:48,说明北京时间12:48时,当地时间为12:00,北京时间为120°E地方时,所以当地的经度约为108°E,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地球表面经度相差15度的两个地点,地方时相差60分钟,亦即每一度相差4分钟。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度的地方时,也是东8区的区时。如能测出当地地方时正午12点时的北京时间,就可根据时刻差异,推算出本地经度。
图为2016年某月22日2时我国局部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表为某校气象社团查询气象史志获得图中四城市该日的气象数据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该月是( )
A. 2月 B. 5月 C. 8月 D. 11月
8. 符合兰州的气象记录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9. 武威第二天白天的主导风向是( )
A. 南风 B. 西南风 C. 西北风 D. 无持续风向
【答案】7. C 8. A 9. 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四个城市的气温较高,应为夏季,8月为我国夏季,C正确;2月、5月、11月不是我国夏季,气温较低,与图中城市气温不符,ABD错误。所以选C。
8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兰州位于低压中心,冷锋锋前,气温应较高,对流旺盛,出现阵雨天气,风力较弱且不持续,甲资料符合,A正确,B错误;丙、丁气温较低,且有固定风向,不符合低压中心的天气特征,BCD错误。所以选A。
【9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武威位于冷锋锋后,低压中心的左侧,水平气压梯度力都是由高压指向低压,白天和夜晚的风向应该比较稳定,都是西北风,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近地面风向的判读:1、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2、风向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3、无指向标默认“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按照指向标判断。
正断层中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则相反。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①、②所属断层类型( )
A. 都是正断层 B. 都是逆断层
C. 分别是正断层、逆断层 D. 分别是逆断层、正断层
11. ③处的接触关系是( )
A. 整合 B. 假整合 C. 不整合 D. 侵入
12. 该区域地质作用的主要过程是( )
A. 下沉沉积一岩浆侵入一水平挤压一下沉沉积一断裂升降
B. 岩浆侵入一下沉沉积一断裂升降一水平挤压一下沉沉积
C. 下沉沉积一水平挤压一岩浆侵入一断裂升降一下沉沉积
D. 水平挤压一断裂升降一岩浆侵入一下沉沉积一断裂升降
【答案】10. A 11. C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正断层中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则相反,读图,由图例可知①的右侧为上盘,从箭头所在位置可以看出石炭纪和下方的志留纪地层都相对下降了,为正断层,BD错误;②的左侧为上盘,箭头附近的志留纪和石炭纪地层相对下降,为正断层,A正确,C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如图所示,③处上下岩层时代顺序不连续,说明岩层的沉积不连续,并且该面不是水平的,说明下方岩层经历了侵蚀作用,为一个侵蚀面。所学知识可知,岩层的沉积不连续或存在一个古风化剥蚀面且接触面上下的岩层又不平行时,其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或角度不整合接触,C正确,ABD排除,故选C。
【12题详解】
由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先地壳下沉,沉积了③面以下的沉积岩,该沉积岩层出现了弯曲倾斜,说明后经历了水平挤压,形成了褶皱;再出现了花岗岩和断层,说明经历了岩浆侵入和断裂升降,由于断层不仅切断了③面以下的沉积岩,还切断了花岗岩,所以断裂升降发生在岩浆侵入之后;又③面以上出现了覆盖断层和花岗岩的沉积岩,故最后经历了下沉沉积。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接触关系:(1)整合接触:在地壳下降比较稳定的地区,接触面上下的两层岩层相互平行,接触面产状致密,岩层沉积没有间断,这种岩层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2)伪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地壳下降不稳定的地区,岩层的沉积就有可能出现间断,当岩层的沉积不连续(缺少某个时期的地层沉积)或存在一个古风化剥蚀面,但接触面上下的岩层却又相互平行时,这种岩层接触关系称为伪整合接触或整合接触,也有的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虽然,沉积不连续,但是说明地壳升降均匀。(3)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如果岩层的沉积不连续或存在一个古风化剥蚀面且接触面上下的岩层又不平行时,其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或角度不整合接触。这种情况的发生说明地壳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如不均匀的升降(造山、褶皱等)。(4)侵入接触:侵入岩浆岩与周围其它岩体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侵入接触,在侵入接触的接触面附近,岩石常发生变质作用。也即是,岩浆是由下部地壳向上侵入先期形成的岩层中成岩。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地壳活动强烈的区域,比如板块碰撞带、陆内造山带等,代表一种地壳挤压或拉张的状态。
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示地区发育的地貌景观是( )
A.
B.
C.
D.
14. 该区域地形主要成因是(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流水溶蚀
15. 受外力侵蚀最为严重的地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3. A 14. A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结合经纬度可知,当地应为黄土高原,A千沟万壑,应为当地的地貌,A正确;B为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B错误;C为冰川侵蚀地貌,主要是分布在高纬或高山地区,C错误;D为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分布在云贵地区,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应为流水侵蚀地貌,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结合地图和等高线可知,丁地位于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因此受到流水侵蚀最为严重,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图为雅鲁藏布江某水文站以上流域1976~1986年年均冰川融水量及冰川面积随高程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导致高程5300m~5700m区间冰川面积增加但冰川融水量减少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温 B. 地形 C. 坡向 D. 降水量
17. 5700m以上冰川面积随高程升高而减小,其主要原因是( )
A. 降雨量减少 B. 山地面积减少 C. 太阳辐射增强 D. 风力作用增强
18. 近些年来冰川融水量增加,其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①流水侵蚀作用加强②冰川侵蚀作用减弱
③土体的抗蚀性减弱④入河泥沙减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6. A 17. B 18. 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题目考查知识获取和分析运用能力,注重地理综合思维的运用。
【16题详解】
影响高山冰川融水的主要因素是气温,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气温降低,冰川融水量减少,A正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积雪也就越多,相反亦然,但雪线的高低不只与地势有关,还受是否向阳,是否背风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故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数据来源于同一水文站,因此坡向相同,排除C;受地形影响,迎风坡最大降水高度一般出现海拔2000-3000m左右,因此排除D。故选A。
【17题详解】
山体超过一定高度后,山体面积减小,冰川面积也会相应减少,B正确。山地的最大降水高度一般为2000-3000m,因此5700m以上冰川减少的原因与降水量的关系不大,故排除A;气温高低会影响冰川的融冻,而光照和大气保温作用影响气温。随着海拔增高,云层越薄,光照越强,大气保温作用越弱,气温降低。故C错误;风力侵蚀对冰川面积有一定影响,但是不会导致面积迅速减少,故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冰川融水量增加,地表径流增加,因此流水侵蚀作用加强,因此①正确。冰川消融,温度上升,冰川活动增加,就会对其到达的地形进行侵蚀,因此②错误;冰川融水量增加,土壤水分增加,土体的抗蚀性增强,故③正确;冰川融水量增加,地表径流增加,流域面积扩大,因此入河泥沙应该增加,故④错误。综上,组合①③正确,故选C。
【点睛】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温度,即阴坡阳坡的问题,阳坡温度高,雪线高,阴坡温度低雪线低;二是降水量,即迎风坡背风坡的问题,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小,雪线高(降雪速度与融雪速度的问题)。
图为北太平洋7月海雾频率图(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海雾频率最高的区域主要位于( )
A. 上升流区 B. 寒流流经区 C. 暖流流经区 D. 寒暖流交汇区
20. 图示局部区域海雾频率小于2%,其主要原因是( )
A. 光照较强 B. 气温较高 C. 风力较大 D. 降水较少
【答案】19. D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图中观察可知,高值中心主要位于西北太平洋,此处处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的交汇处,D正确;图中上升流主要位于大洋东部沿海,图中频率较低,A错误;图中寒流、暖流流经区的数值都没有寒暖流交汇处数值大,故频率并不是最高的区域,B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图示区域海雾频率小于2%的地区位于北纬30度以南海域,该海域纬度低,气温高,水汽难以降温到露点以下,也就不容易成雾,B正确;光照、降水、风力跟海雾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该海域并不是光照、降水、及风力的极值区,不能成为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点睛】雾的形成需要具备三大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充足的水汽”,雾气就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形成的,因而下垫面水汽充足,较为湿润,那么也就有利于雾气形成,比如下垫面是海面、河流、湖泊、沼泽等的区域,有利于雾的形成。第二个条件是“低温冷凝”,大气中的水汽是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只有让水汽降温冷凝,才能形成液态的雾气。第三个条件是“静风条件”,雾的形成通常是在大气稳定的时候,如果风力强劲,那么空气中的水汽就难以凝结,同时风的吹拂也会让雾气扩散,难以长时间雾气笼罩。
图为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自然带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一高山草甸带 B. 乙一高山草原带
C. 丙一高山荒漠带 D. 丁一高山灌木林带
22. 导致丙与丁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势 B. 热量 C. 水分 D. 光照
23. 土壤发育程度最高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21. D 22. C 23. D
【解析】
【21题详解】
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自然带分异,甲位于积雪冰川带之下,气候恶劣,更可能是高寒荒漠带,A错;乙位于高山荒漠带之下,气候条件恶劣,无法出现高山草原带,应该是高山草甸带,B错;丙位于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北坡基带,与青藏高原自然带一致,为高山草原带,C错;丁位于南坡针叶林带之上,是高山灌木林带,D对。故选D。
【22题详解】
丙是高山草原带,丁是高山灌木林带,主要原因是丁位于来自海洋的西南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丙位于背风坡,降水少。主要是水分差异大,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23题详解】
土壤发育程度指土壤形成过程中各种成土因素对母质及土体作用的强度,即土壤发育的速度与阶段。甲乙丙丁中,丁地能够生长森林,说明土层较厚,土壤较肥沃,水热条件较好,因此土壤发育程度最高,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高山草甸又称为高寒草甸。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其植被组成主要是冷中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常伴生中生的多年生杂类草。植物种类繁多,莎草科、禾本科以及杂类草都很丰富。密丛性短根茎蒿草属,为重要的组成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层次不明显,生长密集,植株低矮,有时形成平坦的植毡。草类如蒿草、羊茅、发草、剪股颖、珠芽蓼、马先蒿、堇菜、毛茛属、黄芪属、问荆等,小灌木如柳丛、仙女木、乌饭树等,下层常有密实的藓类,形成植被的茎层。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4分。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历来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之说。
材料二图左为鄙阳湖水系及赣江三角洲汊口滩位置示意图。
材料三图右为赣江三角洲某汊口滩卫星照片及相关剖面示意图。
(1)分析鄱阳湖“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自然原因。
(2)说出汊口滩的位置并分析其成因。
(3)描述汊口滩的景观特征,试推测其生长方向。
【答案】(1)降水季节变化大;支流众多,雨季汇水多;湖盆较浅;调节长江径流,洪水期输入,枯水期输出,加大湖面季节变化。
(2)位置:汉口靠“V”形河岸处
成因:水流受到分汊口处河岸的阻挡作用,流速降低,泥沙堆积。
(3)景观特征:呈三角形:顺水流方向厚度逐渐增大、宽度逐渐增大;有层理结构;顺水流方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生长方向:向上游(或西南)方向逆流沉积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文特征、河流堆积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鄱阳湖的水面因季节变化而变化,历来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之说。在枯水期,湖的面积500平方千米,平水期湖的面积约为3960平方千米,最大洪水时,达5000多平方千米。可从河湖补给关系、鄱阳湖自身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河湖补给关系:汛期,鄱阳湖的五河支流以及长江水量大,都补给鄱阳湖,汇水多,水域面积大;枯水期,五河汇水较少,但长江水位低于鄱阳湖,鄱阳湖补给长江,水域面积小。湖泊自身特征:位于亚热带季风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导致湖泊的水位、面积季节变化大;湖盆浅且坡度小,导致湖泊的面积变化大。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图片可知分布在汉口靠“V”形河岸处。水流受到分汊口处河岸的阻挡作用,流速降低,水流搬运能力减弱,堆积作用增强,顺水流方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泥沙在此处堆积。
【小问3详解】
景观特征: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为呈三角形,属于流水堆积地貌,顺水流方向前面堆积的早厚度较厚、宽度大,后面堆积时间晚,厚度较薄、宽度窄;河水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堆积的沉积物有层理结构;顺水流方向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生长方向:此地貌为上游河水带的泥沙在此堆积,所以向上游(或西南)方向逆流沉积。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2022年10月23日某时气温分布图。
材料二图为奥勒松、松兹瓦尔两地气候统计图。
(1)描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北沿海地区等温线分布特征。
(2)与松兹瓦尔相比,说出奥勒松冬季气温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松兹瓦尔的气候对当地自然植被景观特点的影响。
【答案】(1)等温线与海岸线基本平行;等温线数值由近海向内陆变小。
(2)特点:气温高
原因:西邻辽阔的大西洋;受西风带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大。
(3)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条件下,发育亚寒带针叶林;光照弱,森林较稀疏,利于采光;气温较低,叶子呈针状,耐寒;冬季降雪多,针叶不易积雪;相对湿度大,树木为常绿针叶林(或暗针叶林)。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温及影响因素、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图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北沿海地区等温线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线基本平行;等温线数值由近海向内陆变小,气温越来越低。
【小问2详解】
与松兹瓦尔相比,奥勒松西邻辽阔的大西洋,海水比热容小,冬季气温高;受西风带影响,从海洋带来暖湿气流,西部分布着北大西洋暖流,起到增温作用,所以气温高。
【小问3详解】
松兹瓦尔降水少,冬冷夏热,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发育亚寒带针叶林;该地区纬度高,夏季光照弱,森林较稀疏,利于采光;该地区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气温较低,叶子呈针状,耐寒;冬季降雪多,针叶面积小不易积雪;该地区气温低光照弱,蒸发小,相对湿度大,树木为常绿针叶林(或暗针叶林)。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国土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该国的阿贡火山位于巴厘岛,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该火山自去年末以来已多次喷发。2022年6月29日,这座火山再次喷发,持续了大约7分钟,向空中喷射了大量的火山碎屑流,从火山口喷出2公里的炽热熔岩。当地及时对游客发布了次生地质灾害预警。
材料二图为巴厘岛等高线示意图。
(1)分析巴厘岛多火山的原因。
(2)说出当地预警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以阿贡火山喷发为例,说明火山活动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答案】(1)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2)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
原因:地表有大量松散火山碎屑物;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山地地形坡度大,河流短小湍急。
(3)
要素 |
影响 |
地貌 |
塑造火山地貌,改变地表形态。 |
大气 |
大气中火山灰增多,削弱太阳辐射(或增强大气逆辐射),影响气温;增加凝结核,增加降水;S02等有毒气体增加,污染大气等。 |
水文 |
火山灰等物质进入水体,水质下降。 |
土壤 |
富含矿物元素的火山灰,沉降后增加土壤肥力等。 |
生物 |
损毁地表植被,造成大量生物死亡(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减少)。 |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印度尼西亚阿贡火山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火山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点,考查学生调用基础知识,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巴厘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岩浆活动剧烈。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本次喷发向空中喷射了大量的火山碎屑流,从火山口喷出2公里的炽热熔岩;由巴厘岛等高线图可知,地形崎岖,坡度陡,当地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小问3详解】
岩浆喷出形成的火山地貌;喷出的火山灰进入大气,产生阳伞效应,使太阳辐射减少,使气温降低;火山灰作为凝结核,促进降水;喷发的有毒气体,会产生大气污染;火山灰沉降进入水体,污染水体;沉降入土壤,为土壤提供矿物质;覆盖地表的熔岩,破坏地表植被,影响生物生存。
欢迎━(*`∀´*)ノ亻!关注本头条号,请留言讨论,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