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岭讲话的典故(学讲话品典故)

4月28日,在北京延庆出席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我们为您梳理了在讲话中引用的部分典故,一起品读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杨家岭讲话的典故(学讲话品典故)(1)

原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四月的北京,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很高兴同各位嘉宾相聚在雄伟的长城脚下、美丽的妫水河畔,共同拉开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大幕。

 原典: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释义:

这是杜甫居于成都草堂时所写的一首写景诗。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中“春日迟迟”,在如此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处处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实在让人欢欣愉悦。

正是人间四月天。于北京世园会开幕式重要讲话的开头引用这句诗句,以诗情画意为这场盛况空前的美丽盛会拉开大幕,既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来参会的各国嘉宾的热烈欢迎,也契合了世园会“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主题,一幅魅力无限的中国写意山水画卷跃然眼前。

天人合一

杨家岭讲话的典故(学讲话品典故)(2)

原文:

锦绣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

原典: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

——董仲舒《春秋繁露》

释义: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表述为“天人关系”,人们对于“天”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反观之心。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季羡林先生对此解释道: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人们认为,“人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同流”,“天人无间断”,人与天不是对立割裂的,而是相生相应的,所以人与天之间,才有了对照之心、合一之心。“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共同生存,和谐统一。在看来,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的崇高追求。的确,从古至今,生活在锦绣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对这样的追求,从未停止。如今,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

竭泽而渔

杨家岭讲话的典故(学讲话品典故)(3)

原文: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原典: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

——吕不韦《吕氏春秋》

释义:

“竭泽而渔”出自《吕氏春秋》,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

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文明古老的生态智慧。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都是在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例如,孔子曾提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意思是说草木开花生长之时,不能进山林砍伐,不能砍伐幼苗,不能断绝它们的生长;鼋(大鳖)、鼍(扬子鳄)、鱼、鳖、泥鳅、鳝鱼等怀孕产卵之时,不能将渔网或毒药投入水中,不能捕杀幼鱼、幼鳖,不能断绝它们的生长。

古人很早就提出对生物资源要按自然规律进行砍伐、捕猎,禁止灭绝种群,并且制定了各种规则。这些道法自然、顺天量地、应时取宜的朴素生态智慧,和取之以时、取之以度、节用御欲的环保意识,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杨家岭讲话的典故(学讲话品典故)(4)

 原文: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原典:

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司马光《资治通鉴》

 释义:

这句名言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出了生态文明的真谛:对于生态环境这一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索取一定要有限度,使用一定要有节制,万万不可挥霍掠夺。

对人类而言,大自然是一座丰富的宝库,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但是,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不能合理利用,再丰富的资源也有用尽的一天。正如孟子所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要想使大自然能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就必须要对其进行养护、做到取用有度。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实践反复证明: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生态蕴含着的无穷经济价值将为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杨家岭讲话的典故(学讲话品典故)(5)

原文: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

原典: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

 ——《荀子·修身》

 释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前半句出自《诗经·秦风·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一句,后半句化用自《荀子·修身》中“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一句。整句话强调了坚持的力量、笃行的意义:道路虽然险阻漫长,但只要坚持不懈、一路前行,终将到达前方。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艰巨的:环顾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不少难关要过、硬骨头要啃;放眼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态保护等也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这要求我们,既要有热爱自然的情怀,又要有科学治理的精神;既要有追求绿色的执着,又要有除弊治病的决心;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脚踏实地向前推进,地球家园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