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历史总结(与春秋战国相比)

众所周知,在周天子大权旁落,王室衰微之后,天下群雄并起,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史料文献记载的乱世时代,即春秋战国。不过,尽管春秋战国前后总计存在了五百余年,连年战乱也使得天下民不聊生,但却摩擦出了文明的火花,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而诸子百家的时代虽然距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但其各家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内涵,现如今仍旧对我们个人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从客观的历史角度出发,百家争鸣属于中国古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这样一种思想上的解放运动,纵观古代历史,似乎只能存在于乱世风云之中,且有且只有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历史总结(与春秋战国相比)(1)

之后,无论是在三国时期,亦或是魏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等诸多乱世时期,这种大规模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再也没能出现。那么,作为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乱世时期,三国同样也是群雄并起,最终,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而成鼎足之势。但为何在三国乱世时,却没有再出现像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那样的情况呢?

其实,在乱世之中,思想文化领域方面的确有很大的扩展潜力,但并非只存在乱世时代这一唯一的因素。哪怕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也是在各个领域方面共同影响及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结果。因此,想要弄明白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出现百家争鸣那样的学术氛围,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政治制度方面

首先,从政治背景上入手。周朝奉行礼法并行的制度,同时也提倡天下一统,即像《诗经·小雅·北山》第四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描述的那样,但在周朝,却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否则也不会出现大肆册封诸侯(分封制),幻想四方拱卫王都的现象。而由于周王室后期逐渐衰落,周天子已经控制不了诸侯,再加上老一套的礼法制度已经不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因此,在原有的主流政治制度无法继续延续下去的情况下,各个心怀远大抱负的诸侯王,想要在乱世之中立足,就必须探寻出另一套新的治国强国方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历史总结(与春秋战国相比)(2)

诸侯王们的这种迫切政治需求,就是诸子百家思想出现的重要原因,虽然诸子百家的理论各有侧重,但它们都是论述治国理政和富国强兵之策的,如儒家提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仁道理念;墨家推崇的“王道非攻,兼爱群生”的王道理念;法家坚持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霸道理念;甚至连超脱红尘世间的道家,也有着一套以“治大国如烹小鲜,圣人无为”的治国方略,即“帝道”。除此之外,其余各家也都纷纷献策,以自己所推崇的理念来帮助君主逐鹿中原,匡正天下。

因此,百家争鸣的政治作用也就愈发突出并重要了起来,在那种时代背景下,更换政治制度,就等同于变法革新,而作为变法理论的主力军,诸子百家自然也受到了各国诸侯的重视,这就为思想的解放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历史总结(与春秋战国相比)(3)

反观三国时期,自秦始皇以来,封建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然确立,并贯穿了之后近两千余年的历代封建王朝。所以,当时的乱世的主流政治制度并没有衰落,只是在专制制度下,政治权力的分离而已,所以也就不存在变法的基础,又何谈能够出现有利的政治大环境呢?所以,在不具备政治理论先行的前提下,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了。

经济方面

其次,从经济角度来看。自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之后,加上生产工具的革新,小农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逐渐成型的小农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黎民百姓的负担,成功带动了封建经济的增长。那么,经济发展对百家争鸣的出现又有何关联呢?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上来看,但凡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的变动,都会带动思想的发展。正如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使用工具的问题上。

所以,自小农经济产生后,新型的生产关系和阶级也随之发生变动,经济上的改革为思想的波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从而促进了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

同理,稍作进步的经济环境,也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空间。正如古代巴蜀地区一样,虽然巴蜀交通闭塞,但由于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使得该地农业快速发展,巴蜀地区还是孕育出了光辉灿烂的巴蜀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历史总结(与春秋战国相比)(4)

再来看看三国时期,那个时候仍旧是以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经济制度不曾削弱的前提下,连年动荡只能加剧百姓生活的负担(征粮征税打仗),连饭都吃不起,谁还有心思去读书呢?没有有利的经济环境为文化传播提供物质基础,想要出现学术争论尚且不易,又何谈是像百家争鸣那种大规模的旷世奇观呢?

文化方面

至于最后一点,自然离不开文化层面上的原因了。要知道,自汉武帝之后,儒学在思想领域中就占据了绝大的比例,各家门派学术虽然没有被严令禁止,但却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从此再难与儒家相抗衡。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受察举制(如举孝廉,察举制的主要考核项目就是孝廉。被推举的人,大多为地方属吏或精通儒学经典的儒生)的影响,一般在当时具备一定威望声明的人,皆为一方大儒,类似孔明这般“能人异士”尚且不论。

所以,经过了前后四百余年的汉王朝的影响,儒学的地位已经完全成型,加之谶纬思潮的普遍传播,儒学同神学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学进一步神格化。因此,到了三国乱世时期,儒学的地位在思想领域中已经难以撼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可以容许各种学术理论的互相争论与辩驳,谁也无法做到一家独大的地位,自然可以产生类似百家争鸣这样的文化盛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历史总结(与春秋战国相比)(5)

不过,尽管三国时期没能出现百家争鸣,但在清朝后期的近代史上,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在国人之中,也曾有过类似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人们开始讨论如何变法图强(诸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等),后来甚至开始探索究竟要如何才能挽救民族危亡的问题。只不过,较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已经没有之前的那种盛况,但其讨论的内容,却也都是为了谋取新的出路,这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那种政治迫切需要是有点类似的……

所以,纵观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似乎已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不过,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与传奇,虽然三国时期没能出现百家争鸣那样的学术大讨论,但其为世人流传下来的种种有关三国英雄的传奇故事,仍旧令人热血沸腾,回味无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