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步入婚姻的征兆(预示你老公可能是男同)

男人步入婚姻的征兆(预示你老公可能是男同)(1)

文/覃霞 作者为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性恋已存在了千年,在中国古书上也有断袖之癖的记载。历史上不少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哲学家也都是同性恋者。统计显示,由于传统社会的认知障碍,中国男同性恋中有90%在社会舆论、传宗接代观念的压力下选择了婚姻,但他们的配偶——同妻,多数对此一无所知,而这部分人群的数量,有媒体称已突破了百万。

如下特征同时具备多条,你要小心

仅从外表“娘”就判断一名男性是否是同性恋,并不太靠谱。不过,综合媒体报道,以及一些同妻贴吧、论坛、博客,全叔总结了一些被多次提到的外型以外的特征,如果你的男友、老公符合多条,那就要注意了。

1、结婚前很少与女方肢体接触,让女方误以为找了个老实本分的男人。

2、相亲认识,一个看上去的“高分男”,对一个条件普通女,刚刚认识男方就提出结婚。

3、悄悄浏览同性恋网,或观看同性恋视频。

4、在外可以讲黄段子,但回家就拒绝亲热,在妻子碰到老公身体时,老公表现出非常厌恶反感的情绪,甚至主动提出分房睡、分床睡。最常用的几种理由:承认性无能;侮辱同妻淫荡,性欲强,伤害同妻自尊心;攻击同妻没有魅力、吸引力,导致没性趣。

5、对妻子冷淡,却标明很想要个孩子,但是一定要在女方排卵期同房。

6、可以为了生孩子发生关系,但不愿与女方接吻。

7、说自己是双性恋。

8、对美女没兴趣,跟男人发短信、上网聊天;有不少和男性的合影,但没有和女的。

9、爱打扮,拥有很多偏女性品牌的化妆品和衣服,拥有数量过多的内裤和袜子。

10、如果你碰到一个优秀的男人年龄大了却没有结婚,在你庆幸找到好的人时……

现代社会很多主张不歧视同性恋,但不会容忍骗婚。因为夫妻一方为同性恋而起诉离婚的案件,这些年并不少见。在这些典型案例中,我们能看到骗婚的共同点。

结婚九年,性生活如履行义务

大连的小雯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讲述,自己曾嫁给男同,谈恋爱时就觉得他挺怪,“没什么热情,从来没吻过我”。男友的冷淡让小雯想分手,提出分手后,男友当时就哭了,坐下了抬起头望着天,眼泪哗哗往下掉,他说他也是人,也需要别人来爱。恋爱时,小雯因为这句话觉得男友太老实,直到婚后几年,小雯确定自己嫁给了同性恋后才明白,男方那时候就觉得自己是同性恋。

小雯形容,婚后,夫妻少有的性生活像是履行义务,而当她想亲密时,男方经常本能地把身体缩成一团,很害怕、厌恶的样子。这让小雯自卑,认为自己没吸引力。从孩子三岁开始,她开始看心理医生,直到婚姻第九年,她发现了丈夫的秘密,“他老是上网,都是鬼鬼祟祟的,每次上完网后,都把上网的痕迹清除掉,我当时就以为他是不是阳痿什么的,在上面查资料,不好意思了。后来有一天晚上,我半夜醒了,差不多是两三点钟,我看他还在上网,过了一会儿我看他真的睡了,然后上楼去,打开电脑一看,上面所有的网站,全是同性恋的网站。”

此后,男方被确诊HIV阳性,小雯也最终与丈夫离婚。

刚认识就想结婚的优质男

没有性生活、冷淡以外,“骗婚”还有一个较明显的共同点——刚认识就想结婚。

媒体曾报道宁波江东法院受理的同妻申诉离婚案。27岁的王女士经人介绍认识了32岁的周先生。第一次见面,周先生幽默的谈吐、迷人的风采便让王女士一见倾心。当天晚上,周先生发送了一条信息给王女士,内容只有短短一句:“DO YOU MARRY ME ?”不过,王女士提出了半年交往期。相识4个月,周先生在聚会中突如其来求婚,在旁人起哄下,王女士答应了。

婚后第一个晚上,周先生就以自己感冒了为由提出分房睡,一周后,在王女士强烈要求下,周先生搬回主卧,却一点也不碰她。此后,王女士发现周先生经常在听了一个叫JACK的人电话后,便急忙以公事理由出门。终于,王女士发现周先生在酒吧与一个男人亲昵。周先生无奈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因为父母压力不得不结婚。

相比王女士的案例,一个发生在成都的同妻自杀案例更让人叹息。2012年,一名女博士从成都一栋高楼的31楼跳下身亡。经调查,她与丈夫通过朋友介绍认识,在五六个月后结婚,而丈夫曾告诉她,自己是个双性恋,女博士生前在网上留下言论:“新婚五个月sex(性生活),一只手数得过来。春节回成都就时常坚持分床睡。用QQ微信陌陌和各色男人勾搭,这不叫骗婚,什么才是骗婚?”

性向不会改变,别相信“遇到你以后,我才知道我确实喜欢女人”

近千年来,同性恋者所遭到的迫害一直是残酷的。在中世纪欧洲,同性恋被认为是犯罪,要被烧死或被送上绞刑架;到近代,同性恋被认为是道德败坏,流氓罪,饱受伦理的指责;到了现代,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治疗,世界各地的专家用电击、呕吐药等各种厌恶疗法,试图改变同性恋者的性取向。

然而,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同性恋是先天基因决定的,与道德无关。2001年4月,中国新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同性恋从疾病分类中剔除,这就意味着,同性恋不再是一种疾病。今年8月,中国首例“同性恋矫正”案开庭。

国内首位在男同性恋人群中进行大规模艾滋病干预的专家张北川指出,性向的表达首先由先天因素确定,因此,惩处、治疗、教育等形式的“帮助”,都不能使性向变化。相反,这些手段会诱发或强化当事人的心理冲突,这往往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个别情况下甚至引发自杀企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