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本插图为什么现在才发现(看了以前的课本)
01
人教版数学教材引发众怒后,一种声音出现了。
“想回收几本以前的教材书。”
“有人在卖吗?想买。”
当有人问出这个问题时,我觉得难过。
2022年了,教材插图不辣眼,画风不诡异,竟成了奢侈。
以前的教材,也引发大波回忆杀。
但不能怪大家。
两厢一对比,简直高下立判。
今天。
我们不说当下,只说从前。
一起来回味一下,曾经的老教材插画,如何让诗意与美兼具,情怀与文化并存。
02
先看课本封面。
这些课本封面。
相信有不少人用透明纸描摹过。
这张。
赋色雅淡,以水墨点渍为主。
牧童骑着水牛,遥指杏花村。
意趣生动,极尽巧思。
拿到美术课堂上作鉴赏,不过分吧?
这张。
骏马长鬃飞扬,四蹄生风。
墨气淋漓,墨韵生动,流畅中见苍劲。
寥寥数笔就形似魂同。
完全勾勒出超以象外的“元神”。
让人拍案叫绝。
这张。
漫山云雾,岩栖谷隐。
青黛中,泛着一种意无穷的自然美。
既能让人看到留白,又能让人品出余香,极具观赏性。
三山五岳,在这些课本里。
或山影幢幢。
或树影幽幽。
画中有诗,画外有情。
怡情又悦性,简直妙不可言。
诸如这样的风景画,在文章插图里也不少见。
《桂林山水》里的这幅画,
展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
凸显了桂林山的“奇、秀、险”。
让人看一眼后,就想即刻乘上木舟,亲眼目睹那“千峰环野立”的喀斯特地貌,“一水抱城流”的烟雨漓江。
《海燕》里的这幅画。
海面如瀑悬空,气势磅礴。
淋漓。
畅快。
让人想到这段话——
“在苍茫的⼤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海之间,海燕像⿊⾊的闪电,在⾼傲地飞翔。”
《火烧云》中的这幅画,
斜阳西下,红日满窗,霞光漫卷。
任谁看了,都想钻进画里。天地作陪,与大自然无限贴近。
还有。
我们曾在《望庐山瀑布》的插画里。
感受到李白逍遥山水中的洒脱和淡然。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插画里。
领略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游园不值》里。
学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在《第一场雪》里。
学会了谚语——瑞雪兆丰年。
也学会了新词——银装素裹。
我们在课本中,看到了桂花满地。
银杏簌簌飘落。
这些景,无繁复艳丽之感,却草花自香,绿意葱茏。
淳朴素淡的含蓄,跃然心间,永久地篆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所以早在那个时候。
审美,已经悄无声息地启蒙。
03
一幅好的插画,就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时隔多年,哪怕很多人已至中年,被生活处处围剿,不再读诗,也不再听音乐。
但再看一眼图,依旧知道是哪篇课文。
《背影》中的父亲。
头戴黑布小帽,身穿青布棉袍。
身形佝偻,步履蹒跚。
此时,我们终于读懂父爱。
再看这个背影,热泪已是滚滚涌来。
《师生情》中。
三位女同学,冒着雨,踮着脚。
只为看生病的老师一眼。
透过背影,感动油然而生。
《挑山工》中,人物沿石级而上。
每踏一步,都是风雨人生。
“不高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挑着一副扁担,速度不快但一步也不停地向山顶攀登……”
儿时,这幅画给了我们多少震撼和激励。
《清洁工人的怀念》中。
周总理身穿黑色大衣,面容亲切,一把握住清洁工的手。
“同志,你辛苦了,人民感谢你。”
鱼水之情,呼之欲出。
《少年闰土》中,有一段描写,是这样的。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上面这幅画,恰恰从人物外貌、神态、动作上,还原了鲁迅笔下的闰土。
武松打虎,战天斗地。
只凭一张画,急侠好义的人物性格便呼之欲出。
《鸟的天堂》里的这颗大榕树,又是多少小孩向往的乌托邦。
“直到今天,我依然有个梦想就是去东南沿海地区的红树林去看看大榕树!”
以上这些,算是视觉记忆。
还有一些插图,不刻意敷彩,也不刻意设色。
但就是附加了一种独特的味觉记忆。
《万年牢》里的冰糖葫芦。
在糖锅里滚蘸一圈,甜中带酸,晶莹闪亮,诱人得很。
《端午的鸭蛋》里的鸭蛋。
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这些描写,这些画面,能不让人流水口么?
《落花生》里,一家子围坐在一起。
见风俗,见民情。
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向往的生活》。
除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教材里的英雄群像,也刻画得动人。
1959年。
画家刘国枢为了创作出《飞夺泸定桥》。
100多米的悬索桥,他走了200多次。
这副图,从草创到问世,历时半年之久。
画中的22位红军勇士,
头顶暮云天,脚踏铁索桥,腰缠手榴弹。
以一当十,拼命抢占我方阵地,尽显长征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里,五个大义凛然的孤胆英雄,震撼过所有人的心。
抵抗日寇,宁死不屈。
纵身一跃,跳下山崖,没有半点犹疑。
这幅油画,有“肝胆映山河”的民族气节,也有“魂魄托日月”的家国情怀。
多少人看了后,敬佩感油然而生。
《丰碑》中里的军需处长,和《金色的鱼钩》中的炊事班班长,更是深深触动过我们。
一个舍己为人,把棉衣让给战友,自己被冻死在严寒中。
另一个甘愿吃草根,啃鱼骨,也不愿让同行的其他战士饿着。
最终因饥饿而死在战场上。
这些画,张张经典。
也几乎都出自名师之手。
他们倾注心血和情感,以史为魂。
用饱蘸浓情的笔触,筑起永不褪色的红色经典。
让每一代青少年明白,何为使命,何为担当。
即使它们已经在教材改革中消失。
但它们依旧是时代的记忆,荟萃在历史的一隅里,镌刻在每个人的灵魂中。
所以,何为经典永流传?
这就是。
04
不是我们是古非今。
而是就艺术美感而言,太多精品,令我们不得不重提。
从前的儿童读物插画里,神医扁鹊是这样的。
以前的小孩,是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多可爱,多有朝气,多有精气神。
男孩不会掀别人的裙子。
女孩也不会扮成兔女郎。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浩如烟海。
经典故事,也数不胜数。
但到了现在。
有价值的东西,难以再寻。反其道而行之的东西,却大行其道。
教材和绘本里,家暴被合理化。
父女关系被妖魔化。
色情被透明化。
小孩子痴呆化。
对女性的审视下流化。
名人故事暧昧化。
绘本《扁鹊治病》
不见性教育,却充满性暗示和软色情。
难怪满屏都是问号和感叹号。
真的不能怪我们今天总在拿以前的教材,与现在的做对比。
它真的好太多。
到底好在哪里?
两个字:用心。
“未落笔时,先须立意。”
绘画者既走笔法,也走本心。
这个心,不是别有用心。而是良心、初心。
中国人才荟萃,画师云集。
他们是不敢画么?
并不。
他们是不懂何为美,何为丑么?
也不是。
我们需要的,是给真正的人才、真正的审美以机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目前,教育部已经做出了相关的回应。
这件事,要严查,要追责。
希望相关的工作室,能给出交代。也希望审查部门,能给出答案。
不是自罚三杯,就过去了。
中国千千万万的孩子,容不得糊弄。
中国的艺术启蒙、文明启蒙,也不应该被粗糙丑陋的作品来引领。
劣币,不能驱良币。
读物,不能成“毒物”。
五千年浩瀚文明,曲水流觞,诗意丰盛。
它点翰林,打金枝,击鼓传花,美好无匹。
它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它应该匹配的,是同样美妙的图画。
在行云流水之中,在挥翰成风中,用丹青,以朱墨,还原中国人诗意、丰盈而自由的灵魂。
请大家记得,人手一本“美术馆”,我们也曾拥有过。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