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培养人的三个层次(古之学者必有师)

原标题:姚海涛讲《荀子》人生智慧系列(二)丨古之学者必有师,荀子之师问是谁

作者: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姚海涛

曾有学人笑言,一个人如果真心想做学问,却没有投到名师门下,譬之是犹,遇人不淑。在武侠的世界中,经过高人指点,名人传授,是所有江湖大侠成名立万必备之步骤。中国人尊师重道的思想传统可以说来自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与荀子。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人的老师是谁?

有论师者词曰:

古之学者必有师,传道授业解疑惑。

学莫便乎近其人,寻访名师欲断魂。

孔孟荀师本无名,登堂入室美誉闻。

俗云师傅领进门,学问修行在个人。

独学无友必固陋,三人得师为有智。

反躬内省从此出,圣人之道天地存。


荀子培养人的三个层次(古之学者必有师)(1)


一、孔子学无常师

孔子之师是谁呢?这可是一千古迷题。孔子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自然与常人有别。在古代,普通人可能拜一师,奉一生,学一世。孔子则是学无常师。这虽不是他自己说的,却是他的弟子说的,而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在《论语·子张》中记载,卫国的公孙朝就曾向孔子得意门生子贡发问,你老师的学问从哪里学来的?言下之意,非要搞清楚孔子的老师这一“学术难题”。弦外之音却是,你老师的学问来源恐怕不正宗吧?

子贡不愧是孔门“四科十哲”中的言语科高足,立即回复了一段很长的话:“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说,周文王和武王的大道,并没有随着他们的去世而灭失,如今仍然在人间流传着。有大才德之人能够体悟那些大的方面,没有贤德的人只能体会那些细小的方面。所有的人都还受着文王和武王大道的影响。孔夫子学习涉猎非常广泛,又哪里会有固定的老师呢!”

子贡用语言艺术将这一问题化解于无形。人家公孙朝明明问的是,孔子的学问从哪里来的,结果子贡却回答,人间的学问都是从文武之道中来。学问总有来处,当然是从来处来呀。文武之道散落于人世间,俯拾皆是。像我老师孔子这么聪明的人根本不需要专门的老师教呀。他随便捡拾学问便是了。

好在孔子也确实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话,当然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但从子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他压根不想好好回答。言语科的子贡在《论语·子张》中多次为老师辩护,不畏权贵,不惜代价。如“学无常师”此章的前后几章都是子贡为孔子辩护的章节。这样看来,有一个好老师固然重要,能培养出好学生才是王道。当今世界,不亦如此乎?


荀子培养人的三个层次(古之学者必有师)(2)


二、孟子私淑诸人

孟老夫子是战国中期人,他对自己的老师问题也是讳莫如深,让人一头雾水。今天有人还认为孟子的老师是孔子呢。其实两人相距107年之久。孔子去世107年之后,孟子才出生。孔子即使想当孟子的老师恐怕也是有心无力吧。

孟子之所以不谈自己老师具体是谁,恐怕这与老师确实不太出名有关。因为与别人攀谈起来,提到自己不太有名的老师,是个相当没有面子的事。如果老师有名,你一讲,别人都挑大拇哥,交口称赞,你也跟着飘飘然起来。如果无名,就会使谈话陷入一种无法名状的尴尬之中。

孟子在对待老师的问题上是相当聪明的。看,在《公孙丑上》中,孟子大力颂扬孔子:“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离娄下》中,他又表达了深深的婉惜之情:“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太可惜了,没有能与孔子同世而处。要是能拜孔子为师就好了。可是孟子是绝顶聪明之人,他还是想出了一个比较文雅的补救方法。给我们后人创造了这样一个高大上的词——“私淑弟子”。拜师之事,本属你情我愿,师徒双方情投意合。但“私淑弟子”无需如此这般麻烦,它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意愿为标准,愿意拜谁,谁就是老师。不用管老师本人是否愿意,不用管师徒见没见过面,也不用管老师还在不在人世。

严格地讲,孟子与孔子还是有着较来严谨的学脉传承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称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孔孟之间的学术具体是这样传承的。孔子有一学生叫曾子,曾子有一学生叫子思。这个子思是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之子。子思也非常有学问,据说《中庸》就是他老人家写的。他有众多门人弟子,其中有一个,他就是孟子的老师。至于这个弟子姓啥名谁,已湮灭无闻也。而子思与孟子之间构成的思孟学派是历史史实。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严厉地批评过他们。郭店楚简中也能寻得不少线索。孔孟之间107年的巨大时间差就由新出土文献给弥补了,也弥补了思孟学派的好多问题。


荀子培养人的三个层次(古之学者必有师)(3)


三、荀子遥契孔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人物,他也有着与孟子相同的尴尬。历史没有记载他的老师是谁。荀子生为赵人,但其师承谱系、思想成长路径、学术互动地域都与鲁地密不可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无疑是对鲁地影响最巨之鲁文化。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的《孔子弟子通考》共列孔子弟子可考者27人,鲁有18人之多,占比约67%,而据匡亚明《孔子评传》中的统计,孔子弟子后世知其名者共8国68人,鲁国42人,占比约61.76%,据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孔门弟子知其名与国籍者8国104人,鲁国42人,占比约40.38%。古代知识传承的特殊性铸就了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儒家特别重视师承谱系,无论孟子、荀子还是汉以后儒者,无不从师承谱系上遥契孔子。

荀子在书中曾自道其学术传承。如在《非十二子》中荀子明言:“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从《荀子》一书可以查索到荀子提及子弓五次且均与孔子并提(其中一次误为子游),其对子弓的推崇溢于言表。荀子认为自己是子弓的私淑弟子,并与其有学术传承关系。关于子弓是谁以及子弓与荀子之间的师承关系,学界讨论比较充分。自王弼以子弓为朱张开始,到唐代的杨倞以子弓大约为仲弓开,再到胡元仪以子弓为馯臂子弓,以及郭嵩焘认为子弓是子游,乃至子弓是子贡,子弓的人选共有五个。除王弼、郭嵩焘的说法已为学界所不采外,关于子弓到底是谁的争论一直在继续,尤其以子弓是仲弓还是馯臂子弓的争论为甚。其中认为子弓为仲弓(冉雍)者,如俞樾、刘师培、张觉、王天海等人。

从《荀子》一书五次提及子弓且均与孔子相提并论来看,子弓必不是儒门之中一籍籍无名之辈。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故子弓至少也应该位列七十二大贤之列,而可能性更高的选项则是四科十哲之一。另外,《孔子家语》一书这样大量保存孔子及其门人言论思想的著作,如今学界已证明其成书较早,并非王肃伪撰,其完全可以作为早期儒家思想研究之重要证据。《论语》及《孔子家语》均没有出现过的什么馯臂子弓怎么会是荀子的师传?所以我们也认为子弓就是仲弓(冉雍),荀子师出仲弓(冉雍)之门人。(近年来,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以宋立林的《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征及学术史地位》(文见《现代哲学》2012年第3期,100-107)以及李福建的《〈荀子〉之“子弓”为“仲弓”而非“馯臂子弓”新证———兼谈儒学之弓荀学派与思孟学派的分歧》(文见《孔子研究》2013年第3期,85-97)两文的论证最为有力。结合出土文献上博简 《仲弓》篇进行了深入讨论,基本得出了确切的结论,即子弓为仲弓,甚至可以成立弓荀学派以与思孟学派相对待。)仲弓(冉雍)是孔子名弟子且是鲁人。荀子学脉承继当然可以看作是出于鲁文化中的儒文化。

从荀子一生的活动轨迹来看,兰陵与稷下两地是荀子学术很重要的两个地点。作为其任令施政之地、传经弘道之地、学术著作诞生之地与废老终葬之地的兰陵显然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兰陵以及所附属的兰陵文化,其所受的鲁文化、儒文化影响要远远胜过楚文化之影响,故而学界也基本上是将其视为鲁文化而非楚文化之地。

从荀子的鲁文化、儒文化学脉承继与自身学术传承角度观之,则鲁文化是荀子学术背景,更是荀子思想之本源与根柢无可疑。荀子浸染、润泽于鲁文化传统之中,但他并没有囿于门派之见,做一个完全忠实于鲁文化、儒文化的传经之儒,而是对鲁文化展开了批判与熔铸,成就了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弘道之儒。这种内在的文化批判实质也是一种自我批判,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建构——文化深层结构稳定态的塑造。

学术史上判定荀子为儒门歧出之说实为“误读”,当然也算是有一定意义的误读。如《非十二子》大开批判各家各派的方便之门,以专著论文的形式,明晰辨别学派归属,剖白学派思想。其中,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其实即包含对鲁文化传统的批判。

荀子也是暗合了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精神,只要有一颗向学之心,处处有老师,时时有学术。遇得名师,固然可喜,但学习起来压力往往太大。君不见,多年前,曾有名师之徒不堪压力而走上不归路邪?有名师者,终生只能以老师为荣,而无老师以你为荣之缘了。话又说别来,既然没有名师可拜,那你就自己来当名师,让别人来拜吧。


荀子培养人的三个层次(古之学者必有师)(4)


附作者姚海涛简介:

姚海涛,男,1981年1月出生。200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现为学院国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孔子学堂主讲教师,青岛市城阳区党史地方志工作首批专家组成员,青岛市城阳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家哲学、荀子哲学。主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代表性论文有:

《以礼治孝与从义从道——荀子孝道观及其启示》刊发于《甘肃理论学刊》2016年第5期。

《荀子对鲁文化传统的批判与熔铸发微——学脉承继与礼乐重构的视角》刊发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荀子对齐文化的接受:隆礼、重法与尚术——稷下诸子批判与熔铸的视角》刊发于《江汉学术》2017年第2期。

《荀子“积”的思想视界》刊发于《江南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荀子“辨”的思想视界》刊发于《临沂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批判熔铸与汇通转化——论张祥龙对孝道哲学的新推拓》刊发于《社会科学论坛》2018年第3期。

《荀子生态哲学探赜》刊发于《鄱阳湖学刊》2018年第3期。

《明“分”使群与尚“术”利生——统类视域中的荀子政治哲学》刊发于《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作者姚海涛简介:

姚海涛,男,1981年1月出生。

200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现为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国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孔子学堂主讲教师,青岛市城阳区党史地方志工作首批专家组成员,青岛市城阳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家哲学、荀子哲学。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教研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任齐鲁文化融创研究中心主任。


姚海涛老师荀子人生智慧系列:

缘遇荀子深味荀子俯首荀子

拨开历史迷雾方识后圣荀子,姚海涛讲荀子人生智慧系列一


其他关于荀子文章:

刘志轩荀子漫议二十荀子论兵

荀子漫议十八荀子的教育大目标

荀子-解蔽篇与荀子心学-邯郸市首届荀子公益读书班第十四期讲座

荀子事略及要著谭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