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尔结婚需要勇气吗(豆瓣9.5的神作重映)
Lonelyv:喜剧涂上了黑色,欢笑化为了感慨——人生很美丽,爱一个人,会发笑,会发光,会发糖~
2020年,是反法西斯胜利75周年,也是经典佳作《美丽人生》首映的23周年。
这部由罗贝多·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以二战为背景的意大利影片,不仅在1997年上映之时横扫各大国际电影节,狂揽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戛纳评审团大奖在内的70项国际大奖和51项提名,更是被世界各地的万千影迷,奉为"一生必看"的永恒经典。
当时,《纽约时报》对于该电影的一句评价流传甚广:不露一丝悲伤就足以让人心碎。
当23年后,我坐在影院看完这部与我同岁的电影,百感交集——除了泪,还有甜;除了悲,还有情;除了亡,更有爱。
很多人说,电影《美丽人生》的前半段是喜剧,后半段是悲剧,但我却觉得很难进行这样彻底的划分——顺境之时,早已暗藏险情,令人心生担忧;而在极端环境下的乐观,更能体现人性的光辉与悠扬。
阿甘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的。
在《美丽人生》中,三位主要角色:妈妈多拉,儿子约书亚与爸爸圭多,他们每个人也都各攥着一把"糖":
在那个充斥着暴力、毁灭、歧视与黑暗的大屠杀年代,成为"甜"的力量与对抗,成为希望的风景与乐曲,成为一生信仰爱与自由的代名词。
多拉的"牛皮糖":爱不是敢于下嫁,而是矢志不渝的选择与相信
为了记住你的笑容,我拼命按下心中的快门。
明艳动人、温良贤淑的意大利姑娘多拉,在出场的方式却不那么寻常:在捅了黄蜂窝后、她从天而降到青年圭多的怀抱当中。
自此,圭多对他的"公主"一见钟情、朝思暮想。
但显然多拉却对屡屡相遇的圭多,保持着礼貌的距离与合适的谈吐,毕竟,他们之间的差异不小;那时的多拉家境优越,工作体面,生活和谐美满。
所以,我在想,如果没有母亲的逼迫、男友的世俗,公主般的多拉还会不会爱上普通青年圭多?促使他们结合的,是圭多的穷追不舍,还是多拉对婚约的一种逃避?
这让我想到了《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还有《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在一场天灾或人祸下,爱的欲望总是爆发得尤为炽热猛烈,尤其对于被规矩约束了几十年的贵族少女们,更是这样,她们渴望通过一个不再常规与被认可的选择,如平地一声雷,换一种人生。
但这是爱吗?这样的爱必定会在安稳琐碎的生活中,继续燃烧与无悔吗?
影片《美丽人生》中,没有对多拉有过多语言上的塑造,与思想上的表达,但令我最为深刻的,是有关多拉的一次镜头定格,与在这次定格前后,多拉所说的前后两个不长的句子。
在晚宴上,多拉钻到桌下,对圭多说:带我走吧。
一身晚宴服的她,跳上了圭多那匹滑稽的绿马,从自己的订婚中扬长而去,告别过往的富足华丽的生活。
于是,他们来到了花房,随着少女多拉走入它的背影消失,此刻镜头定格——当多拉再出来,她已是一个5岁的小男孩约书亚的母亲。
在儿子与丈夫被纳粹带走后,她追上了前往集中营的列车,身着红色套装的多拉,神情坚毅,她说:快让我上火车,跟他们一起走。
自此,我想我明白了,爱上圭多、并与他组建家庭,对于多拉来说,不是头脑一时的冲动,而是源自内心的打动。
这个如牛皮糖一般坚韧的女子,早已在心中无数次地选择了圭多与生活,她矢志不渝地爱上了生活所赋予她的一切,所以,她勇敢,她逃离,她跟随。
影片的最后一幕,定格在幸存的多拉高高举起儿子约书亚,他们笑面相对,没有一丝悲伤,只有生与希望的欢愉,与多拉对丈夫所作一切的感激。
约书亚的"棉花糖":致永恒的童真
战争永远不是游戏,伟大的爱,让它成为了一场"游戏"。
小男孩约书亚的生活,是不幸的。
他出生在一个因种族与血统受到歧视的年代;在他5岁生日的一天,这种歧视发展到了屠杀,他和父母被关到了集中营;躲藏在逼仄腐臭的宿舍中,他眨着天真的大眼睛,与身边弥散着的绝望气息格格不入。
但他又在那个恐怖年代中,有一个最幸运的童年。
他一直梦想着拥有一辆玩具坦克,却最终见到了真的坦克;因为不爱洗澡,他躲过了集中营的毒杀;他还拥有一对相爱并且深爱他、为他造梦的父母,捍卫他宝贵的童真与心灵。
约书亚的生活,就像一团巨大而甜蜜的棉花糖。
棉花糖外,是战争,是杀戮,是奴役,是艰险,是毒气,是枪药;而他,却生活在这团棉花糖的里面,尽管小小的脑袋有很多未知的困惑,看不清楚所谓"真相",但童年确是一场五光十色的游戏,他游戏其中,深信不疑。
这团棉花糖的名字,叫做"爱",打造者,是他的父亲圭多。
这不禁让我想到辩手傅首尔在前不久《奇葩说》的一期节目中,提出了一个引发强烈共鸣的观点:父母发糖论。
她说:当一个孩子手里有一百颗糖,他怎么会介意分享?当他手里只有两颗糖,你又凭什么要求他大方?
成人的一个决定,可能是孩子一生的牵绊;任何的忽略,都可能造成伤害。
很多父母说,我也是第一次做大人,我每天要面对艰辛而残酷的生活?谁给我吃糖呢?哪来的时间造糖呢?
这样的父母并不鲜见,就像电影《狗十三》中少女李玩的父亲——你好像无法指责一个苦苦谋生、挣扎的成年人,因为他们自己的生活都没有甜,只有涩。
然而,《美丽人生》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在集中营的圭多,朝不保夕,什么都没有,却唯独没有舍弃的,是不断给约书亚发糖:糖,不是财富,却是心意;不是给予,而是深爱。
这也是为何在影片的末尾,成年后的约书亚,他说:这是我父亲所作的牺牲,这是父亲赐我的恩典。
“无论什么样的灾难降临,只要生命还在,生活始终要继续。活着,就是最美丽的事。”
人生就是喜剧,就是一场1000分的游戏——千万别哭!不然那个迈着正步去赴死的犹太人会嘲笑你。
大家应该都听到过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就如同很多带给他人无限快乐的人,自己的内心往往是一片荒芜。
天性乐观的圭多,短暂的一生中,从来都活得像一颗跳跳糖,莽莽撞撞,活力而有热情,待人接物一片热忱,所到之处让人忘忧而欢笑,因而,上帝都要给他奖赏——他赢得了美丽的多拉的芳心,他们还拥有了天使一般的儿子约书亚。
当生活惨遭不幸之时,全家深陷魔窟一般的集中营,圭多也保持着乐观与希望,他竭尽全力给妻子报平安、让妻子宽心,为儿子编造世间最美的游戏,守护他的纯真。
然而,这一切不禁让我更加想问:在这个男人的内心,又是否有过阴霾、恐惧与绝望的呐喊?
我似乎也找到了丝缕的踪迹。
在他目睹心爱的姑娘多拉被求婚之时,他曾语无伦次、惊慌失措,那一刻他惧怕与挚爱擦肩而过。
在他第一次进入集中营的宿舍,看到了饱受折磨、面如骷髅的犹太人同胞时,他下意识地向后踉跄了一步,那一刻他感知到了前路的断绝。
在他被奴役做苦力,忍不住嘶吼"我们会死在这里吧",他不是没想过退缩、不是没有过想痛哭与怒骂的冲动。
电影《美丽人生》没有过分夸大爱的无坚不摧力量,也同样没有将人奉为无所不能的"神"。
战争之下,阴影之中,圭多同样是求生的蝼蚁,在刀俎下待宰——这是人性无法规避的软弱。
有一位父亲曾在看过《美丽人生》后写下这样的影评:(假如我是圭多)我有胸怀,在自己朝不保夕的境况下,想到编织"美丽的"谎言,尽量减少儿子的恐惧和对其幼小心灵的伤害吗?估计没有,我可能就此认命了,大家都这样,我又能怎样?别的孩子都这样,你又能怎样?
许多影迷都难忘电影中,圭多慨然赴死的画面,他冲躲在铁箱里的儿子眨眨眼,迈着滑稽的步伐,逗得约书亚哈哈暗笑,以为这只是"千分游戏"的一部分。
但最令我难忘的,却是在那个眨眼前的一幕:当圭多猛然觉醒约书亚在不远处看着自己时,他望向铁柜的眼神,是难言的留恋与不舍。
那是一个普通如你我的人,最后的求生。
但很快,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次选择中,还是选择了"乐观",因为他还是一名父亲,他要对活着的生命负责、圆满、美丽。
我想,在机关枪的枪声响起的一刻,美丽与圭多,圭多与美丽,是彼此成就的。
为了成全儿子约书亚的美丽,身为父亲的圭多舍弃了自己的人生,无意间缔造了这像寓言一样既有悲哀、却更有奇迹和欢乐的美丽一生。
电影《美丽人生》的片名,其实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
这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十月革命直接领导人,利昂·托洛茨基,曾说的一句话——当托洛茨基在墨西哥流放时,得知他即将要被斯大林暗杀,他看着花园中的妻子,写出了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
人生很美丽,爱一个人,会发笑,会发光,会发糖。
美丽人生,它不是求来的恩赐,而是内心的信仰,是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人选择了守护与成全;
在遥遥无期的前路上,在夹杂悲欢的生活中,给自己糖,给爱人糖,给世界糖——因为乐观、天真与坚韧,活成一个被铭记的传奇,成就无数美丽的人生。
Life is beautiful ,if you believe that.
(全文完)
本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配图源自网络,如侵立删。
(作者是在读法律硕士哦,热衷维权和发函,友情提醒抄袭洗稿者:请谨慎行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