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余华的活着为什么如此畅销)
余华有一本书名叫《活着》,此书于1993年正式出版。
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本书依旧还是无比畅销,销量排在前几的行列。
走进书店,总是会看到它被摆在最醒目的位置。
豆瓣上有63万人评价这本书,近八成的人打了五星,可见其影响力有多大。
到底《活着》有什么魅力,能让这么多人欣赏呢?
01
关于《活着》的创作故事
余华当初之所以创作《活着》,是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
歌里的老黑奴一生受尽磨难,家人都离他而去,但他最终还是友好地对待这世界,没有丝毫抱怨。
老黑奴的经历打动了余华,也触发了他先前的某种思考,应该如何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直到听完这首歌后,余华才幡然醒悟,自己应该写一本关于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的书。
于是就有了这本12万字的小说《活着》。
余华认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所以在这本小说里,虽然悲剧贯穿了整个主题,但依然不乏明亮的色彩。希望和绝望总是一同前行,正如我们的生活那般变幻无常。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恩赐!
余华说:”活着”在我们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这本书能这么受欢迎,很大部分是它揭示了底层人士苦熬的真相,以及时代人生活的艰辛。
具有现实因素的作品,总能带给人很多思考。
02
《活着》为什么如此畅销?
《活着》出版了这么多年,本应该被人遗忘了,结果余华发现读者变得越来越多。
从出版至今,《活着》的销量已经突破两千万册。
莫言都忍不住感慨:“余华的书少我一半,但影响力大我一半。”
但到底为什么,《活着》的销量一直在增长,始终占据畅销小说榜呢?
2019年5月,余华在吕梁文学季回应了这个疑问,他笑着说:“这要感谢语文老师,伟大的语文老师。”
本来余华也觉得很惊讶,本该被人遗忘的一本书,怎么读者越来越多?
结果前不久一个中学老师告诉他,在他90年代上中学时,他的语文老师曾让他读《活着》这本书。
后来这个人当了语文老师,也让自己的学生去读这本书。
然后这位中学教师告诉余华,《活着》的语文老师已经进入第三代了。也就是说现在要求学生读这本书的,变成了他的学生。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读《活着》,余华感到震惊之时还有点欣喜,没想到这书如此畅销。
张艺谋曾经看中余华的小说《河边的错误》,想把它拍成惊悚片。
两人谈了差不多十几天,一稿都出来了,结果余华突然说自己新写了一个故事,让张艺谋看看。
张艺谋看了以后一发不可收,决定就拍这个。
这个故事,就是《活着》。
《活着》电影上映后便获得了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引起无数人人共鸣,赚足了眼泪。
虽然出版这么多年,《活着》也有过不少争议,但它如今屹立不倒的身影就证明了自身的可贵。
我第一次读《活着》,刚开始是被故事情节吸引,读到后面越发感觉个人命运的悲凉和对现实的无能为力。
每一个鲜活的人物,在书中都曾有过笑脸,悔恨和挣扎,他们是掩埋在时代下的一份子,有自己的希望和寄托。
可最终却被时代裹挟而走,被身边人牵扯命运,为每一个选择付出代价。
他们不再鲜活,变成了灰蒙蒙的一片,成为了福贵口中的家人,活在他的精神世界里。
福贵的一生经历太多苦难,每一种都是能让人崩溃的存在,痛苦来到跟前时,除了忍受别无他法。
人的精神是宽广的,是宏伟的,能承载很多厚重的东西,也能瞬间倾垮。
《活着》是我们最后生存的底气,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其实,不用思考太多所谓的意义,只要好好活着就好。
余华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主题:外人看起来是悲剧,可当事人只拿它当一段人生!
所谓高尚,就是有面对一切的勇气,同时在心底保留着一份温柔。
建议所有人都读一下《活着》这本书,它能让你明白生活,更珍视自己拥有的一切,愈加发现自己的渺小。
囤于现实困惑之际,也去看一下别人的人生,给自己一点深入思考的机会。
END
作者:七洲天,唯心不易创作者。图片源于网络,侵删;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