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是七夕节的别称(七夕节的别称和风俗)
关注西研会青年分会头条,了解更多传统文化小知识~
引文
七夕的节期是在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浪漫的“中国情人节”,有着关于“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关于七夕的别称和习俗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七夕的别称
双七:此月、此日皆为七,故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乞巧节:古代女子这一天会向织女星祈福,希望获得心灵手巧的能力。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有斗巧、乞求姻缘、游七姐水、种生求子、为牛庆生、吃巧果、晒衣晒书、拜织女、听悄悄话等。
1、斗巧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也叫金针度人,主要方法是用丝线等物件穿过针孔,先穿过去的便是“得巧”,落后的则是“输巧”。
喜蛛应巧也是七夕时节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方式。将一只蜘蛛放在瓜果上,或者放到一个小盒里过夜,等到第二天看是否结网,并要看结网多少。如果蛛网数量多且形状较圆,就说明这个人乞到了巧。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姑娘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兰夜斗巧:即七夕这天晚上,姑娘们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女性们一起到小阁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面盆里的水表面要生成薄膜,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
2、乞求姻缘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即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七夕夜晚对着星空向织女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3、游七姐水
民间传说七夕节天上的七位仙女会下凡到河流中洗澡,这时的河水因沾了仙气,人们洗了不但会带来桃花运,还可以预防疾病。在广西百色、靖西等民间认为,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的水是非常圣洁干净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驱邪避病,又能使其爱情美满、生活幸福。这个习俗和当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传说有关。
4、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上,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5、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6、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7、晒衣晒书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在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盛行。
8、拜织女
七夕拜织女,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9、听悄悄话
七夕兰夜,许多少女会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也有情人们携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听天河私语的。
结语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排版|王勇超
编辑|王玉庆
审核|王勇超
校对|康明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